APP下载

试析后真相时代下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
——以《新闻调查》为例

2021-12-03文/朱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焦点

文/朱 迪

视听新闻报道是指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报道主体,强调新闻事实的完整性,并常常带有明显的矛盾性和冲突性,是电视新闻作品中主要的呈现方式。进入融媒体时代,视听新闻作品在创作方式方面趋向多元化发展,但呈现事实真相、引导舆论仍是其存在的根本和前提。然而,随着后真相时代的特征凸显,“情绪先行”的舆论生态使得简单的、纯粹的“呈现”事实不足以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如何运用视听语言以及叙事策略表达明确的意见和观点,并在“众声喧哗”中引导舆论是当下视听新闻作品创作的关键。

《新闻调查》作为央视的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近年来积极探索作品主题构建、视听语言运用和叙事策略等方面的创新,不仅关注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件,深入挖掘事实真相,还通过较为成熟的视听语言策略展现社会深层问题,起到了舆论引导、整合共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作品主题:从表象到抽象,反映社会典型问题

任何类型的新闻作品,都要通过选择报道对象、明确报道角度、确定报道主题等步骤来完成。其中,作品主题通过新闻作品中的事实反映出来,它的形成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潮相联系,也是作品全部意蕴的集中体现。视听新闻作品中,主题不是独立于作品以外的东西,而是自始至终贯穿在作品之中的一种思想、观点,是整个画面的内容、剪辑、角度等因素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表达记者的某种评价。然而,主题构建的合理与否,更取决于记者对新闻事实的真相认知和问题把握。换句话说,主题只能从新闻事实中提炼,不能随意涉及过多不相关的主题或任意对原有主题加码、拔高。这样会导致视听新闻作品的表达过于抽象和空泛,不利于观众的收看和解读。

在作品主题呈现过程中,要对具体事件进行概念化的处理,既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实和现象的描述上,也不能直接从具体的事件“跳级”到本质或抽象层面,而是要一层层剥离具体事实的表面特性,寻找和其他事物在概念上的共性。在《新闻调查》2019年6月1日《追查有毒有害食品》节目中,大部分的篇幅是对具体新闻事件的报道,即某一品牌咖啡生产和上市的事实呈现和原因分析,在最后结尾部分通过采访公安局局长将新闻作品的意义提升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传达作品主题,引起社会反思和共鸣。

二、视听语言:多元视听符号全景式呈现新闻事实

(一)综合运用声音符号,推动情节发展

视听新闻作品的声音主要包括解说词、现场语言和音乐音响三类,其中前两者声音属于抽象语言系统,也是视听新闻作品中经常运用的,在叙述功能和特点上与音乐音响有明显的不同。

视听新闻作品中的解说词一般指记者、主持人的现场报道或后期配音,其叙事功能主要是补充新闻背景信息,包括介绍人物身份、事件进展和环境变化等新闻要素,以此来拓展作品层次。《新闻调查》的大部分节目中,解说词都贯穿其中,不仅起到介绍新闻人物、补充新闻背景的作用,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引发观众思考的作用。如2020年12月12日节目《我在国内留学》,节目一开始就是解说词和画面的结合,其作用更多的是“议程设置”并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此外,“目前中国海外留学人员总数约为160万人。但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很多人选择回到国内。各国多所高校陆续宣布2020年秋季学期教学与考试将改为全部线上或者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国的签证政策也因疫情的发展不断变化,滞留在国内的中国留学生们原本的求学之路遇到了阻碍”,这段解说词是本期节目的重点,既作为过渡句推动新闻报道的情节发展,也向观众明确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学生在自习室中过着黑白颠倒的学习生活。

但大量的解说词出现在视听新闻作品中,不仅会造成观众的听觉疲劳,也会增加作品的说教意味。因此,现场语言和解说词的交叉使用是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之一。现场语言是视听新闻作品体现人物形象性、故事生动性和情节真实感的要素之一。现场语言也称同期声,其叙述功能主要是在访谈中叙述和建构事实。仍以《我在国内留学》为例,节目中采用了大量的采访素材,如记者在共享自习室与侯博瀚的小声对话,与自习室学生的交谈以及对自习室三位创始人的采访,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国内留学生的现状与困境。通过对同期声的运用,留学生们的焦虑和无奈更能引起观众的理解和共鸣。视听新闻作品中对现场声音和解说词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还可以深化作品主题,凸显思辨色彩。

(二)善用多元画面符号,用具现化手段表达抽象意义

视听新闻作品与报纸、广播新闻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画面叙述,直观画面使视听新闻作品能再现现场,增加作品的现场感。其中,画面符号是视听新闻作品中最重要的要素,作为信息中介和符码的画面内容可以起到叙述情节、表达思想和阐释主题等作用。

视听新闻作品中的画面符号分为纪实影像和非纪实影像,前者是客观性再现。在事实呈现方面,合理运用纪实影像能够把第一手资料直接呈现给观众,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观看感受,可以提升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如《新闻调查》2020年1月18日节目《八十八小时》,从当事人、记者、救援队等多条线勾勒事实,采用当事人回忆、现场救援资料和记者拍摄的视频画面,从不同的视角呈现了新闻事实的多个方面;除救援本身外,节目中还讲述了事件发生的后果、事件处理情况等多个后续影响与侧面,丰富了讲述的主线。

但由于视听新闻作品不仅仅是对新闻事实的简单呈现,鉴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也会采取以纪实影像为主导,非纪实影像为辅助的方式呈现。非纪实影像是指在影片中后期制作所需要的图片、数据、动画等图像,其特点是有极强的可视性和特殊的表现力,对于新闻报道中一些看不见、语言又难以表述清楚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纪实影像视觉上的不足,也能增加观众对抽象或复杂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仍以《八十八小时》为例,节目中运用大量3D动画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煤矿的结构、被困人员的位置以及展开救援的方法,用动画的形式还原了纪实影像残缺的部分,从不同角度呈现新闻事件。此外,《追查有毒有害食品》这期报道中也运用了动画的形式,对国家食品安全的许可监管和许可后续监管的制度进行解读,将较为抽象和枯燥的内容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作品中还采用了动态图表,对制造有毒有害食品的交易过程进行了动态介绍,直观地向观众解释了三无产品是如何进入到工厂的,将复杂的食品造假过程以及涉及到的环节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使得作品并没有局限于对表面现象的简单呈现,而是通过现象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提升新闻作品的深刻性。

三、叙事策略:实现倾向性的隐性化表达

(一)叙事节奏动态表达使传播意图更加明晰

视听新闻作品包括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因此在时间上具有二元性的特征,其中前者指的是客观事实发生所消耗的自然时间,后者是新闻作品中运用视听语言叙述和再现新闻事件所用的时间。故事时间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无法在视听作品中全部呈现出来,因此只能通过叙述时间对其进行映射。视听新闻作品以呈现和挖掘一个具体事实为主体,新闻事件本身便具有完整的发生时间,因此,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差构成了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叙述节奏,并且与表达意图密切相关。

视听新闻作品的叙述节奏是指呈现新闻事件变化发展的时间和速度,具体体现在叙事频率,即某一类事实反复出现或对同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以及通过省略、概括、同步、延伸、停顿等产生的时长变形。《双城的创伤》节目结尾处采用了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相同步的叙事节奏,主持人问男孩在吃药后身体哪里难受,镜头画面中男孩并没有回答而是起身离开直至在画面中消失。虽然男孩并没直接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但是通过这一长镜头,可以感受到记者试图展现出孩子封闭的内心世界,表达出对这些儿童成长和教育的担忧。

(二)采用有限叙事视角平衡作品故事性与客观性

叙事视角指叙事者讲述故事的角度,也叫做感知焦点的位置。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十分重要,甚至决定事实呈现的清晰度以及真相挖掘的深度。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无焦点、内焦点和外焦点。①其中无焦点又称全知视角,指的是叙述者没有固定的视角,而是从全局视角观察被叙述的对象。这样的叙事视角不涉及对故事人物的引导和对故事情节的推动,适用于对新闻事实的全景式呈现,使得新闻作品更具客观、真实、全面的特点,因此也是《新闻调查》常用的叙事视角。

然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闻调查》打破了以往常用的全知叙事视角,根据作品主题的特殊性加入了内焦点叙事视角,即叙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进行叙事。如《新闻调查》2020年3月7日节目《方舱》,这期节目就采用了以第一人称的拍摄视角为主线,杨晶作为第一批进入方舱医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之一,她不仅作为本期节目的新闻报道主体,也作为报道者以时下流行的Vlog形式记录了她在方舱的生活。这样的叙事视角能够在呈现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传达当事人的现场体验、感受和发现,更能够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外焦点是指叙述者客观地从旁观者的角度对事件进行观察,只客观记录而不涉及事件主体的心理活动。但内焦点和外焦点的单独使用无法对新闻事实进行全景式的呈现,限制了作品对事件全貌和真相的把握,因此,在较为复杂的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中,多采用外焦点和内焦点相结合的叙事视角,即有限叙述视角。仍以《方舱》为例,本期节目以新闻主体人物杨晶的内焦点叙事为主,同时加入了记者在方舱外探访为方舱供应饭菜的后厨以及援助医疗队情况等外焦点叙事,客观地记录了方舱的各方面运作以及救援队的情况。内焦点和外焦点的穿插叙事不仅可以从当事人或多个信源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景式呈现,体现事件的故事性,也可以从调查者的视角凸显报道的客观性。

(三)线性叙事结构展现严谨逻辑

所谓叙事结构主要指文本内部的叙事方式安排,为文章结构;另一个是互文性的文本间的文体范式的安排,为文体结构。②视听新闻作品中,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往往有较多的变化和转折,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何将新闻事件以及背景信息客观再现的同时体现作品本身的逻辑和倾向,挖掘作品反映出的深层社会问题是其作品成功的关键。

通过视听语言全面真实地反映事件原貌需要创作者在叙事结构上有较为清晰和严谨的逻辑性,其中线性结构是较多采取的叙事结构之一,即由一条或多条贯穿作品的线索,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串联相关情节和信息,丰富新闻作品的信息量。如《新闻调查》2019年2月23日节目《孩子回家》,以27岁的小蔡寻找亲生父母为出发点,对他生活经历、寻亲过程以及认亲现场进行讲述,又引出另一起相似的案件,从丢失孩子的父亲陈铺余的角度进行讲述,最终总结目前“打拐”专项工作取得的进展,从社会层面对拐卖儿童案件进行反思。作品叙述结构清晰且相互勾连。因此,视听新闻作品要善于找到贯穿整个事件的线索,根据线索将相关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使复杂的叙事变得条理例清晰、结构紧凑。

结语

本文以视听新闻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作品主题、视听语言运用以及叙事策略三个角度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探究视听新闻作品如何平衡事实的呈现和观点的表达。在后真相时代,视听新闻作品以事件性和新闻性为特征,且越来越重视故事化呈现,但一部优秀的事件类视听作品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呈现,其中必然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媒体的立场。因此,在视听新闻作品创作时要善于运用以上三个方面,实现从事件表象到真相,从现象到本质的观点表达,做到将客观性的相对性以及倾向性的隐性化相统一的传播。

注释:

①〔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②董小英:《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猜你喜欢

焦点
魅力无限的焦点三角形
焦点
焦点任正非
焦点
“两会”焦点
钻石 注目焦点
本期焦点
圆锥曲线焦点问题
彩世界
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