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风起,蟋蟀鸣

2021-12-03李奇钊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鸣声蟋蟀古人

○李奇钊

善 鸣、好 斗

蟋蟀是中国三大鸣虫之一(其他两种是油葫芦、蝈蝈),是一种善鸣、好斗的昆虫。夏末秋初的夜晚,它们躲在墙角里、庭园中、杂草间、砖瓦下、土洞里,不停地发出“瞿瞿”“唧唧”的鸣叫。蟋蟀中只有雄蟋蟀会叫,因为它有发声器,这是一种“求婚”的信号,雌蟋蟀听到后会赶去“赴约成亲”。这时,如果闯来一只雄蟋蟀,就会发生一场搏斗。

两只雄蟋蟀先是振翅鸣叫,然后爪子相对,猛扑乱咬,直到一方斗败逃脱为止。得胜的雄蟋蟀,还要得意地振翅鸣叫一番。因为蟋蟀善鸣好斗,自古以来,人们喜欢饲养蟋蟀,观看它们精彩的争斗表演。

在蟋蟀的头上,有一对比身体长的丝状触角,尾部有一对长长的尾须。雌蟋蟀的产卵管比较长,夹在两条尾须当中,俗称三尾子。雄蟋蟀没有产卵管,人们叫它二尾子。凭鸣声常常可以判断蟋蟀的优劣:鸣声尖而轻的多为小蟋蟀,鸣声高亢雄厚的多为个头较大的壮蟋蟀,叫不成声的可能是“烂衣翅”,它的一只翅膀发育不良,或幼虫蜕变成虫时因外因烂掉了部分翅梢;可是“烂衣翅”不是无用之辈,它在格斗时却十分凶猛哩!由于蟋蟀善鸣好斗,很多人喜爱蟋蟀,养蟋蟀。

中国古人的“雅戏”

古人认为养蟋蟀是一种陶冶情趣、怡养性情的有益活动,“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因此古人把斗蟋蟀称为“雅戏”。

蟋蟀鸣声悦耳,有“田园歌星”之称。人们对蟋蟀最早的兴趣,是听虫鸣。如汉代《古诗十九首》中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唐代杜甫也写过一首《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白居易则说:“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宋人陆游咏道:“万物各有时,蟋蟀以秋鸣。”

又是一年秋日到,秋风起,蟋蟀鸣。在蟋蟀一声声的轻吟浅唱中,凉风四起,秋意渐浓,闻之令人生悲,常引起古人各种哀思之情。《古诗十九首》之十二:“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在天凉岁暮时节,听着蟋蟀的鸣叫,最易引起对时光飞逝的伤感。贾岛的《客思》:“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游子深深的离愁别绪。

蟋蟀宰相与《促织经》

贾似道,字师宪,号悦生,南宋晚期权相。浙江天台屯桥松溪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他在政治腐败、国运衰微的南宋末年,由一个专事吃喝嫖赌的荡子,迅速爬到了右丞相兼枢密使的高位。他残酷压榨人民,过着极其荒淫奢侈的生活。贾似道最大的爱好是玩蟋蟀,好不容易上一回朝,居然带着蟋蟀去上班,满朝文武议政时虫鸣声不时传出,搞得人们不知该听蟋蟀叫呢,还是该听皇上和同事们的讲话。

有一次,一只蟋蟀从贾似道的水袖内跳出,跳到皇帝的胡须上不下来!比这更荒唐的是,贾似道上朝时还把一群小老婆带去,和小老婆们趴在地上斗蟋蟀,说:“什么狗屁军国大事?这才是军国大事!”

贾似道对蟋蟀深入研究后,写了一部玩虫专著《促织经》,也因此人们管他叫“贾虫”,私下里戏称他为“蟋蟀宰相”。贾似道所写的《促织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该书分上下二卷,一万四千多字,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七类,每类又分子目,“体例完整,蔚为大观”,详细叙述了蟋蟀的捕捉、识别、饲养、斗法等等,被后世玩家奉为经典。

古诗词中的“蟋蟀”

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唐】白居易《夜坐》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唐】王维《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宋】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宋】陆游《秋兴》

猜你喜欢

鸣声蟋蟀古人
口袋(外一首)
自制乐器
蟋蟀的决心
好玩的古人
捉蟋蟀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蟋蟀的小屋
长白山地区3种跃度蝗鸣声结构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