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史灾害研究的特点与态势管窥
——基于博、硕士学位论文的计量分析

2021-12-02高兴李钢王星星王烁汪宇欣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硕士学位学位灾害

高兴,李钢*,王星星,王烁,汪宇欣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127;3.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自然灾害由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近年来,随着人地矛盾的加深,灾害强度、受灾程度日益增加[1]。历史灾害研究对客观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时空特征,进而系统性地剖析人与灾害的关系至关重要。我国历史悠久,针对自然灾害的文字记载浩如烟海,这为历史灾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2]。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界限的逐步打破为各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更多元的研究内容,明确学科发展脉络可以为未来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

在大数据技术方法与开放网络数据平台的支持下,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方法与数据挖掘技术对学术刊物或研究主题进行剖析与把握,已成为明确学科关注内容、探索学科发展方向的全新视角[3]。不少学者应用文献计量方法对现阶段历史学科研究进行了分析,如蔡迎春[4]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平台,获取了针对民国文献的研究现状并进行分阶段阐述;郑星[5]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为文献计量分析对象,对1987—2014 年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与热点;黄芮雯[6]以CNKI 及万方等学术平台为数据来源,采用Citespace、Unicet 等技术对1997—2016 年口述档案研究特点进行了总结;唐恒等[7]基于CNKI 平台,采用文献计量与可视化手段对我国口述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与期刊论文大多聚焦阶段性或局部性的科学问题或具体案例不同,学位论文尤其是博硕士学位论文代表了对某领域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是针对某主题的综合性总结成果。因此,为了解历史灾害领域的研究现状,呈现研究者及所在机构对历史灾害研究的贡献,并从中挖掘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文献计量与数据挖掘的原理与方法,以CNKI 收录的历史灾害领域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为基础数据,对时间特征、位次特征、指导教师、所属机构、所属地区、关键词等指标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尝试考查中国历史灾害研究的特点、态势与启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源获取

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https://www.cnki.net/)的知识发现网络平台为文献获取途径,以《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高级检索,以“主题”为检索项目,以“灾害”并含“历史”为检索词目,“精确”匹配为检索方式,检索时间始于CNKI 建库,止于2019 年10 月,最终检索到相关博硕士学位论文共1 016 篇,以及部分高校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结果(引用量等参数缺失)46 篇,共计1 062篇。采用逐一审校的方式筛选符合历史灾害研究范围的内容,其中博士学位论文76 篇,硕士学位论文242 篇,共计318 篇。获取各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与下载频次(截至2019 年10 月8 日12 时整)。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分高校签署有保密协议,访问受限制,所获博硕士学位论文并非全样本,因此本文分析结果属于管中窥豹。

1.2 文献计量分析

文献计量分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量描述、评价及预测学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分支,与早期的述评相比,其具有客观、定量等优势[8]。本文基于检索结果建立数据分析库,根据不同分析内容建立评价指标系统数据库,量化分析文献。用Excel 2019 整理分析文献信息,借助OriginLab 2018 绘制图表。

2 结果分析

2.1 产出量-时间特征

论文数量可直接反映科学知识情况,是衡量产出量的重要标准[9],本文中论文数量变化规律以逐年产出量为依据。

中国历史灾害研究学位论文数量年变化趋势如图1 所示。CNKI 收录的第1 篇相关学位论文是2000 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研究生陶卫宁(指导教师:朱士光)完成[10],该研究统计了汉江走廊历代自然灾害状况,并阐述了环境变迁与人地关系演变。由图1 可知,2000—2019 年,历史灾害研究相关学位论文数量呈振荡增长趋势。由于部分科研单位与数据库签署了保密协议,可被检索到的相关论文逐渐减少,但仍可以发现历史灾害研究正引起更多关注。

图1 中国历史灾害研究学位论文数量年变化Fig.1 Annual change in quantity of dissertations about historical disaster research in China

2.2 被引量-时间变化特征

被引频次是论文学术价值的重要指标,不仅能反映学术水平,更能体现关注度[7]。历史灾害类学位论文年度总被引频次变化趋势(图2)显示,在2000—2019 共20 a 间,318 篇博硕士学位论文共被引2 084 次,每篇学位论文平均被引6.55 次,其中博士学位论文平均被引13.57 次,硕士学位论文平均被引4.35 次,硕士学位论文的关注度明显较低。历史灾害研究领域学位论文被引频次整体不高,这一方面可能指示了该领域研究群体基数不大,另一方面亦表明历史灾害研究的选题大多并不热门。

图2 中国历史灾害研究学位论文被引频次年变化Fig.2 Annual change in cited amount of dissertations about historical disaster research in China

2.3 高被引学位论文

将被引频次超过30 的博士学位论文和超过15的硕士学位论文定义为高被引学位论文,其详情见表1 和表2。由表1 和表2 知,11 篇高被引博士学位论文均发表于2012 年及以前,论文选题面较广泛,涉及政治与治理(2,6,10),社会与发展(1,4,5,7,11),农业(3),环境变迁(9)等,体现了不同切入点、多维视角下的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人类的交互关系,博士学位论文更倾向于领域内或跨领域的系统性论述。11 篇高被引硕士学位论文也均发表于2010 年及以前,同样基于论文选题面进行分类,硕士学位论文多为“就灾论灾”的个案研究。

表1 被引频次超过30 的历史灾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Table 1 The doctorial dissertations cited more than 30 times about historical disaster research in China

表2 被引频次超过15 的历史灾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Table 2 The master’s dissertations cited more than 15 times about historical disaster research in China

2.4 研究机构及所属地区

选取2000—2019 年学位论文产出量在5 篇及以上的院校(20 所)并进行排序(图3)。由图3 可知,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位列前三,分别贡献博硕士学位论文48,30,20 篇,其中陕西师范大学贡献了11 篇博士学位论文,居首位。以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类院校和以郑州大学、复旦大学为代表的综合类院校等是历史灾害研究的主力军,其中,师范类院校产出的学位论文数占总论文数的52.8%。

图3 中国历史灾害研究学位论文产出量院校分布Fig.3 Number of dissertations about historical disaster research in China by university

作为仅有的2 个历史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与复旦大学在历史灾害研究领域学位论文贡献上差异显著,这与研究机构主攻领域的传统或侧重有关,也与其所处地区等地理因素有关。鉴于此,通过匹配院校及其所属省级行政单位统计历史灾害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产出的省际分布情况,如表3 所示。可知,博士学位论文高产出省(市)为陕西省、江苏省、湖北省、上海市、北京市等,硕士学位论文高产出省(市)为陕西省、湖北省、甘肃省等。事实上,历史灾害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产出的省际分布与我国各省(市)科教实力分布相一致,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陕西省等科教重地排名靠前。

表3 中国历史灾害研究学位论文产出省际分布Table 3 Provincial distribution of dissertations about historical disaster research in China

2.5 专业与学科分布特征

逐篇获取学位论文作者所学专业,选取学位论文数量大于4 篇的专业类别并进行统计排序(图4)。由图4 可知,从事历史灾害研究的研究生来自诸多学科,排名前两位的专业是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

图4 中国历史灾害研究学位论文作者所学专业分布Fig.4 Author’s disciplines of dissertations about historical disaster research in China

将专业名称合并为一级学科,分析其分布情况(图5)发现,历史学、地理学为主要阵地,众多工学、理学学科中的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等亦参与历史灾害研究。

图5 中国历史灾害研究学位论文作者一级学科分布Fig.5 Author’s first-level disciplines of dissertations about historical disaster research in China

2.6 指导教师

一般来说,指导教师是科研构想的第一发起人,其指导的学位论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和投入度,逐篇统计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并根据其指导学位论文的总量进行排序(图6)。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卜风贤(陕西师范大学)、龚胜生(华中师范大学)、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殷淑燕(陕西师范大学)、樊志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值得注意的是,除樊志民老师外,其余4 位均来自师范类院校。指导博士学位论文数排名前三的老师依次为龚胜生(4篇)、黄春长(3篇)、惠富平(3篇)。

图6 中国历史灾害研究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分布Fig.6 Instructor ranking about historical disaster research in China

另外,逐篇统计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并依据总被引频次对指导教师进行排序,选取总被引频次超过30 次的指导教师并排序(图7)。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卜风贤(陕西师范大学)、王林(山东师范大学)、樊志民(西北农林大学)、陈支平(厦门大学)、惠富平(南京农业大学)。其中,卜风贤老师指导的王向辉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被引频次达46,位列总样本被引频次的第3 位。

图7 中国历史灾害研究学位论文总被引频次指导教师分布Fig.7 Total cited frequency ranking of instructor about historical disaster research in China

2.7 研究趋势

将学位论文总体分布时段2000—2019 年划分为2 个阶段,第1 阶段为2000—2009 年,其中博士学位论文29 篇,硕士学位论文54 篇,总计83 篇;第2阶段为2010—2019 年,其中博士学位论文47 篇,硕士学位论文188 篇,总计235 篇。

逐一提取318 篇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时段、研究区域、技术方法、灾害种类等关键词(表4),统计发现,2000—2009 年,研究时段主要为民国、清、明清;2010—2019 年,研究时段主要为清、明清、民国,这表明现有历史灾害研究更多集中于文献资料相对丰富的明清及以后(14 世纪后),而明清之前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说明在历史灾害研究中充足的文献记录不可或缺,体现了数据可获性和关键性的重要程度。

表4 2000−2019 年历史灾害研究特征比较(截取高频词)Table 4 Characteristics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disaster research in China during the previous decade and the last decade

绘制2 个阶段研究区域分布图(以全域为研究范围的学位论文不计),如图8 所示。由图8 可知,以华东、西北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的格局并未发生明显改变,2010—2019 年,华北、西南、华中地区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有所增加,针对华南、东北地区的研究仍然较少。此研究格局的形成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与以科研院校为代表的教育资源空间分布有关。其二是与灾害类别、强度、频率等灾害本身属性与空间分布有关,例如西北地区地形复杂、灾种多样、人地关系严峻,灾害风险、灾害程度、灾害后果相对突出。总之,研究者与研究区域的分布与耦合决定了研究格局。

图8 2000—2019 年我国历史灾害研究学位论文研究区域分布Fig.8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area of dissertations about historical disaster research in China during 2000-2019

在技术方法上,2010—2019 年较2000—2009 年取得了显著进步,从没有任何相关关键词到丰富的统计算法、模拟方法、信息技术、模型体系等,从侧重描述分析的固定模式到加入现代灾害学理论与技术方法,技术方法的进步使历史灾害研究获得了更多领域的关注。在灾害种类上,2010—2019 年,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备受关注,论文数量增加,现代灾害学、地质学、地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为地质灾害研究提供了更直观深入的视角,突破了统计式描述的研究范式。旱、涝、蝗、疫等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传统自然灾害仍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

为明确2 个阶段研究内容的变化,结合现代灾害学的基本理论,将研究内容分为气候背景、承灾体、孕灾环境、灾害本体及影响与应对5 个方面,对研究内容关键词进行分类比较(表5)。由表5 可知,在气候背景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成为热点,气候变化成为阐述灾害背景时不可避免的内容,反映了现代灾害学系统性的研究视角。在承灾体方面,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承灾体的格局并未改变,这反映了灾害的本质,即能够对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在孕灾环境方面,2 个阶段变化不大,环境变迁-灾害发生-人类活动的三角关系未发生变化。在灾害本体方面,2001—2009 年更注重对灾害现象的描述与总结,2010—2019 年,通过分解剖析“灾害”“特点”等词,从气候变化、环境变迁等大背景着手,结合地理学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获得了对灾害在时空分布/特征、环境机理、地理规律等更大尺度、更长时序上的结论。在影响与应对方面,2 个阶段的侧重点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注重灾害本身转向了灾前预测-灾害评估-灾后重建/救助-影响/启示的系统性研究。

表5 2000−2019 年历史灾害研究内容比较(截取高频词)Table 5 Content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disaster research during the previous decade and the last decade

3 总结与展望

3.1 总结

基于文献计量和数据挖掘的原理与方法,以针对中国历史灾害研究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为基础数据,对时间特征、位次特征、指导教师、所属机构、所属地区、关键词等指标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旨在揭示近20 a 我国历史灾害研究的发展态势,回顾与梳理研究焦点及演化,总结对本领域关注度较高的研究者及研究机构的学术贡献与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1)近20 a 来,针对我国历史灾害研究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呈增加趋势,由于保密或其他原因,近几年可被检索到的学位论文数量有所下降。从学位论文被引频次年变化趋势看,被引频次最高的时段为2004—2013 年。对历史灾害研究的维度与视角日益多元化。高被引学位论文已不限于历史灾害领域,而涉及如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政治法律等诸多领域,基于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多维视角的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及人类的交互关系备受关注。

(2)在研究机构层面,以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类院校与以郑州大学、复旦大学为代表的综合类院校等是历史灾害研究的主力军,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在过去20 a 为历史灾害领域贡献了最多的学位论文,总体呈现“师大引领”的研究格局。在省际分布层面,历史灾害研究的省际分布与我国各省(市)科教实力的分布相差无几,北京、上海、江苏、陕西等省(市)排名靠前。

(3)在专业与学科分布上,历史灾害研究涉及诸多学科,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科学技术史等学科的相互融合促进了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总体看,历史学、地理学是历史灾害研究的主要阵地,众多工科、理科类学科亦参与其中。在指导教师层面,指导学位论文总量排名前5 的分别是卜风贤(陕西师范大学)、龚胜生(华中师范大学)、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殷淑燕(陕西师范大学)、樊志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再现“师大引领”的研究格局。

(4)在研究趋势上,大部分研究的研究时段为明清及以后,体现了历史灾害研究的文献依赖性;由于科研资源分配及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延续以华东、西北、华北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的研究格局,表明研究格局由研究者与研究区域的分布和耦合决定。信息技术、模拟方法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以往统计性描述的研究范式,现代灾害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促使历史灾害研究获得了不同领域的关注与多维视角下的剖析。2010—2019 年,地质灾害受到的关注显著提升,传统研究热点如旱、涝、蝗、疫等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自然灾害依然备受众多学者关注。

3.2 展 望

本文对近20 a 中国历史灾害研究格局进行了梳理分析,同时试图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1)鉴于学术成果保密、引用量浮动以及数据可获性等原因,本文结论仅针对此次检索结果具有解释力。未来应基于不同时段、不同学科视角对历史灾害研究深入剖析,并及时捕捉历史灾害研究的发展特征。选取博硕士学位论文是基于对系统性研究的侧重,在后续分析中应尽量捕捉期刊文献前沿研究。另外,受限于样本量及学位论文篇幅,基于关键词管窥研究现状难免有所偏差,综合集成分析将更具说服力。

(2)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历史灾害领域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受限于学位论文的长篇写作特点与相对复杂引用路径,对各研究分支及各研究机构、指导教师之间的学术合作格局呈现较为欠缺,未来可以进一步尝试。

(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历史气候重建等方面研究的迅速发展,应充分发掘历史文献及其学术价值,为探讨明代以前的灾害提供帮助。另外,针对华南、东北等地区,海南、贵州、西藏等省份的相关研究较少,值得未来进一步关注。

猜你喜欢

硕士学位学位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19 年上半年第二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敬佩!55岁“声乐学霸妈妈”获得硕士学位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灾害肆虐
在美国对于就业来说最好和最差的硕士学位
趣谈“学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