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分布及特征

2021-12-02张丽霞皇甫冰赵润星任倩俐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阔叶林混交林栖息地

张丽霞 皇甫冰 赵润星 任倩俐

(山西省太原动物园 030009)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马鸡属,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属于濒危鸟类。褐马鸡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建立褐马鸡自然保护区能有效改善褐马鸡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状。本文通过对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分布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提供参考,对扩大种群数量、分布区范围有重要意义。

1 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分布

褐马鸡只分布在中国,是我国特有珍禽。褐马鸡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森林鸟类,所以种群发展与栖息地生境密切相关。随着人类对褐马鸡栖息地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褐马鸡数量急剧下降,分布特征由连续的“片状” 变为不连续的“斑块状” “岛状”,被分割为中部种群(山西吕粱山脉)、西部种群(陕西黄龙山)、东部种群(河北与北京地区),在许多地区已绝迹,处于濒危状态,应引起重视[1]。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有效改善褐马鸡的栖息环境,有利于褐马鸡的种群扩大和连续分布。

褐马鸡中部种群主要分布在山西境内的芦芽山、黑茶山、庞泉沟、五鹿山、灵空山等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相互连接,分布特征成“片状”,适宜生境面积最大,自然保护区作为吕梁山脉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褐马鸡岛屿化分布和扩大种群方面有重要意义[2-4]。西部种群自然保护区面积虽大,但适宜栖息面积较小,不利于野生褐马鸡种群的生存、繁殖,研究自然保护区的特征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减少人为干扰和创造适宜生境有助于保持褐马鸡西部种群稳定。褐马鸡东部种群分布在河北境内的小五台山、金华山和北京境内的百花山、东灵山等保护区,河北境内保护区与北京境内保护区连接成“三角形” 分布,保持了适宜生境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加强了两地之间褐马鸡野生种群的种群交流[5]。

2 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特征

研究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特征,为研究褐马鸡的起源、历史变迁、血缘关系、地理分布等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褐马鸡的系统化研究、种群数量增长、实施异地引种、扩大地理分布区。

2.1 动植物资源丰富

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植物种类繁多,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构成多层群落系统。乔木以桦属(白桦、棘皮桦、红桦、坚桦等)、松属(油松)、落叶松属(华北落叶松)、云杉属(云杉、白杄、青杄)、栎属(蒙古栎、辽东栎)、杨属(青杨、山杨)、冷杉属(臭冷杉)、椴属(椴树)、侧柏属(侧柏)为主,其中落叶松属、云杉属、冷杉属、松属等属于针叶林;杨属、桦属、栎属、椴属等属于阔叶林;灌木层多以美蔷薇、胡枝子、悬钩子、六道木、木旬子、沙棘、虎榛子、绣线菊等为主[4,6]。草本植物种类较多,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线叶菊、石竹、铃兰、防风、桔梗、地榆等构成。动物种类丰富,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动物、两栖类、鱼类等,如褐马鸡、金钱豹、金雕、鸢、苍鹰、貉等,昆虫资源有上千种,蚂蚁及其卵、昆虫及其幼虫等是褐马鸡的食物。

2.2 海拔和气候特征

海拔、气候在褐马鸡栖息地选择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栖息地土壤、植被变化。

褐马鸡保护区的海拔相对高差较大,褐马鸡的分布与海拔成正比,随着海拔的升高,褐马鸡分布增多,海拔1750m 以上褐马鸡分布平稳并逐渐降低。褐马鸡中部种群分布的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海拔为2831~1600m,相对高差1231m,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相对高差1400 多m,黑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海拔为2203.80~1200m,相对高差1003.8m[7,8]。褐马鸡西部种群分布的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海拔650~1789m[9]。褐马鸡东部种群分布的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800~2882m,北京百花山保护区海拔范围是800~2300m[6,10]。褐马鸡栖息地的海拔差异决定了褐马鸡在各个保护区海拔上的分布范围差异,但分布区域覆盖了各自区域的低中山带、中山带和高中山带。褐马鸡在季节变化中为满足自身生命、气候活动会选择不同的海拔高度,春夏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高海拔的亚高山灌丛、针叶林或次生针阔混交林环境,秋季选择在针阔混交林,是褐马鸡由高海拔向低海拔迁移的过渡性栖息地,一般冬季向低海拔阔叶林和林缘灌丛地区迁移[11]。

保护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垂直变化明显,四季分明,冬春季寒冷干燥且多大风天气,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晴朗少风,寒暖适中。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平均气温4.3℃,平均降水量820mm[7]。河北小五台山年均温6.4℃,年均降水量700mm 左右[6]。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内年平均气温11.8℃,平均无霜期190d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43mm[9]。保护区全年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中以7 月份居多,春秋降水量较少。

2.3 土壤、植被特征及垂直性分布

褐马鸡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率高,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决定了栖息地的优势植被为暖温带落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草丛等是落叶林的从属类型。类型多样的植物不仅为褐马鸡提供了栖息场所,也为褐马鸡提供了食物来源,如菌类、嫩茎叶、浆果、植物种子、灌木果实、草根、油松籽等是褐马鸡的主要食物。

褐马鸡中部种群山西省保护区内褐马鸡的首选栖息地是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油松林为主的林区,其次是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桦次生针阔混交森林[12]。中部种群对油松林和以油松为主的针阔、乔灌混交林的偏好选择优于西部、东部种群。西部种群陕西黄龙山内植被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如辽东栎、山杨林、白桦林、油松林、侧柏林)、常绿针叶林(油松、侧柏)、常绿针阔叶混交林(油松、栎类)、较大面积的稀疏灌木草丛[9]。东部种群中百花山褐马鸡偏好最高的为落叶阔叶林,其次是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10]。褐马鸡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夜间栖宿在大树枝杈上。

褐马鸡保护区植物群落、土壤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形成了多样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为褐马鸡的生存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栖息地。植物随着海拔自低向高分布有次生灌草带、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亚高山灌丛、亚高山草甸[8]。保护区土壤随着海拔自低向高分布为褐色土、山地棕壤、亚高山草甸土。褐色土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次生灌草、阔叶林[5]。棕壤的主要植被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天然针叶林,植物群落分层明显,即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层,地被层表面有一定厚度的植枝落叶层,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

猜你喜欢

阔叶林混交林栖息地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世界之窗 钱江源,探路国家公园
BEAN SCENES
走进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阔叶林培育及保护对策
用固定样地法监测银瓶山阔叶林物种多样性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