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艺术之意境分析

2021-12-02何世颖倩

艺术品鉴 2021年33期
关键词:意境音乐艺术

何世颖倩

大多数人都认为美学是一个很抽象并且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的术语。所以,在正确地深入思考美学之前,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首先要真正的感受美学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意境,并通过对意境的理解,来学习前人留下的美学话语。比如:龚定庵对戴醇士先生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席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这并不是山忽远突近,而是我们心的远近,心近意就近,心远意就远。用所学内容去理解的话,意境本身就不同于距离、时间、空间以及人本身的一种自然感觉,而是让人感受领悟意味却又难以言表的,总结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王一川在《艺术学原理》中也曾经提及,意境是那种在情景交游、主客互动和虚实相生中开拓出空无幻想的兴象,也有人认为是中国现代古典抒情艺术的突出表现特征。一切讲究随心所欲顺其自然,不是有意为之而成的。叶嘉莹先生也解释过“意境”其实乃是专以感觉经验之特质为主的,境界之产生全赖吾人感受之作用,境界之存在全在吾人感受之所及,因此,外在世界在未经过吾人感受之功能而予以再现时,并不得称之为‘境界’”。总的来说,笔者理解“意境”就是所有的事物,包括环境、情景等和人的思想、情绪相交融后产生的结果,满怀情绪的看,寄情到景之中,然后又随着人的情绪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渗透心神,激起人们回味无穷之感。按照现在流行的话语解释可能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人们要想置于意境之中,便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眼界心界,只有提升了自己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和这世间之物发生反应,从而产生“意境”。中西方都存在着“意境”,但中国的意境在我看来远远深奥得多,还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一、诗的意境

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在古诗词中,深有意境耐人寻味的诗歌也存在不少,明代唐伯虎就有一首诗: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全诗前两句连着出现六个“桃花”,空间上也从大到小,从远至近,我们从一个字面上就可以发现本诗是以桃花为主要表现形式。在古代诗歌中,桃花那如同少女脸蛋般楚楚动人的颜色和随风飘摇而四处飘散的花瓣打动了文人墨客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这些情绪情感或者象征悲情,或者代表春天,或者形容美人,或者表现含蓄。在《桃花庵歌》中诗人将个人情感投射到他所描绘出的满是桃花的意境中,这里神仙出现在桃花庵,诗人可以在舒适宁静的地方饮上一壶美酒,恣意风流,醒着的时候在花前坐下,喝醉了在花下睡去,好不快活,末了才写了一句感叹。这样的一个意境中,也会给人不同的体会,有的人认为这诗表达的是唐寅闲暇舒适并且飘逸洒脱的生活写照,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唐伯虎在仕途上受到的不公平后影射出的消极避世的情感寄托,看似写景写人却表达出了“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意境。

泰戈尔在《飞鸟集》第82 首《生如夏花》最后一句: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其实就是在说人生在世,我们要活得轰轰烈烈,死得平静自然。活着的时候要像夏天骄阳下的花朵那样激情展放,光彩夺目,尽其所能地释放自己的能量,死的时候又要像秋天的树叶般恬淡自然滑落,无声无息投入大地的怀抱,一切都那么自然,波澜不惊。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出看淡生死的境界,他表达出来的意境都是超脱于现实之外的。

二、画中的意境

现代艺术对于意境的技法建立与艺术创构,是为了能够使得这些客观的自然景物可以成为主观上的人格美和情思的一种体现。众所周知,山水画的艺术创作若是完全脱离了对大自然景物意境的深刻形象的追寻和艺术精神意境的营造,仅限于对大自然中一切客观世界的具体模仿形象描绘或真正真实再现,也就不能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精神两个层面进行艺术创作,也就无法真正地打动受众,无法让观者感同身受,这就让受众群体的精神想象无法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扩散,那不就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写照吗?而如果只是一味地、盲目地去追求自己所谓的“意境”,过于注重”情”的具体形象表达,只有情而没有景,则是对情无谓的寄托,观者也就不会因此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所有的意境的表达都要真实的有感而发,自然流露出与景相结合的艺术体会。李可染先生曾指出:“意境是客观事物的精神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也是诗的境界。”将情感与艺术表现手法相融合,古时候人们喜欢用梅的傲、兰的幽、竹的坚、菊的淡来形容人的性格品质,根据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特点与人的精神世界相结合,再进行提炼,融为一体,使得人们在提到梅花时就联想到一身傲骨的精神品质,最后纵观整个作品的各个部分就更有意境了。

国内外的一些水彩画家和艺术评论家都开始受到了当代中国“意境”的影响。比如,当年塞尔维亚著名的水彩画家——布兰尼斯拉夫·马尔科维奇,他雾蒙蒙的水彩画法及其形态不断变化的表现方式,大胆的色彩处理,大面积使用留白和使用单一的主体色彩,这恰恰就是他的水彩画与其他绘图的本质区别。

提到“留白”,会自然联想起著名画家马远,他有个外号——马一角,这个独特的外号主要来源就是跟他的留白构图手法有着密切关联,马远最让人深刻、直观感受到“留白”和“意境”的一幅作品就是《寒江独钓图》,画面由两艘扁舟和一个年迈的耄耋老人,以及淡淡几笔的山水波纹组成,老人身体前倾,表情专注,似乎有鱼上钩。这幅画光是从“独”字就感觉到了无限的意境,激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虽然画面是“独钓”,但是,并不是高冷或者凄冷,反而充满了诗意(如图1)。

图1 《寒江独钓图》(局部)

马远也为宋宁宗皇后杨氏画了一副《华灯侍宴会图》来记载皇后一家侍宴帝王的情景,画面上半部分,照例留白。顶上是皇后杨氏题字:

朝回中使传宣命,父子同班侍宴荣。

酒捧倪觞祈景福,乐闻汉殿动欢声。

宝瓶梅蕊千枝绽,玉栅华灯万盏明。

人道催诗须待雨,片云阁雨果诗成。

题字的下面是灯火通明的宫殿,隐约看到几个官员在陪皇上喝酒,宫女们在跳舞,周围的树枝仿佛都在摇曳。树木由远到近慢慢地消失在暮色之中,整个构图沿着一条有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对角展开,远处是远山和夕阳,用现代的理解就是““诗和远方”。

白纸黑字,三笔二划,神韵各异均表现出来,正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留白。留白既可以使字和画在篇幅中更加协调,又给人留下了发挥想象、引人思考的空间。水墨留白,虚实相生,寥寥几笔丹青,于方寸土上勾勒着天地,在没有绘画的地方凝媚自然,形成了妙境。从中既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作者心目中的山峦和丘壑,又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作品境界高下。留白但让人不感觉空洞不感觉真白,正是留白的意境所在。

三、音乐作品的意境

鲁成文教授在湖北省图书馆举办的“长江讲坛”上说:“只要保持关注和自由的心境,就能听懂音乐。”音乐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存在,要感受其的存在就要运用到五感中的听觉感受,音乐的特殊也体现在它能将某种意境快速传达到人的心灵和灵魂,并且,音乐不同于美术或者影视等表现形式,音乐是没有界限的,无论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无论来自于哪一个国家,无论心中的信仰是否一致,音乐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们传达意境。

要感受到音乐中意境的存在不能直视靠双耳聆听就可以的,而是同诗歌、绘画一样,都需要与之发生共鸣,就算是同一首曲子不同的听众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就像有句话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的音乐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美,更多的希望感受到内在的韵味和律动。对音乐的聆听和欣赏,不能脱离“韵”,“有韵则长,无韵则短;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如果把“韵”的审美感受化为意象,那就是“意境”,其特点就是从虚实结合的空间意象中感受到弥漫的生气和绵长的余味。

中国传统乐器中古琴无疑是极具代表的乐器之一,古琴表达的意境恬淡静远,与通俗音乐又有很大的不同,古琴意境追求的是一种绝尘去俗、遗世独立的境界。陶渊明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正是把琴乐重意境、追求弦外之音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中国的音乐曲目多形容景物,但是,表现手法更多表现写意。要想感受到音乐的意境所在,那就要听懂弦外之音,创作者会为听众营造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让“情” “意”与音乐空间发生反应,使精神和思想得到升华,加强精神世界中艺术情操的表达,于形式美中彰显内涵美,形式上既具体又概括,用作品的有限篇幅来表现意境的无穷韵味。

四、影视的意境

塔可夫斯基在文集《雕刻时光》中提到“一个意境只有在拥有无穷无尽的含义事,才能被称作象征。”现代很多影视作品中的意境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流畅的镜头运用以及角色的形象特写等得到体现。“留白”虽然在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已有显著的艺术呈现,但后来人们也逐渐开始将“留白”运用到了影视作品中。影视中的意境,也是虚实结合的,“实”是指具体的场景画面直接呈现出的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表象的部分,“虚”则更需要观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理解力结合影视中的特殊场景从而生成新的形象。其中“虚”的表现,以空镜头的运用较为明显。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景语”在人们生活中的真谛,借用景语的方式来抒发人物情感,也是影视作品中常用的方法。空镜头在剧中的存在极为重要,无须人的演绎或旁白的交代,仅需巧妙的结合空镜头在场景中的转换便可将背景、环境、氛围、人物情感等交代清楚,这种虚实相生、有无转换的形式将意境的美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导演谢晋说过“影片中的静场是不静的,空镜头是不空的。静场恰恰是感情最激荡的时候。”电影《隐形人》中为了表现出剧中“隐形人”的存在,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空镜头来表达和传递,首先,“隐形人”没有声音,没有台词,甚至没有“形”,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影响到女主角。比如,沙发的特写,没有人却能够让人感到压抑。空镜头的意境表现,就是让人在有与无之间转换,有时候相对于丰富的画面更能起烘托作用,引起观众的共鸣(如图2)。

图2 电影《隐形人》

色彩的改变和创新也对作品中的意境起到了点睛的效果。张艺谋导演指导的电影《影》以黑白灰的水墨色调为主,看似简单的色调却表现了丰富的内容,将中式古典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底蕴结合,让作品充满了神秘色彩,这在影视作品中也算是一次特别的突破。

剧中从角色的服饰,场景的布置等都选用了很多水墨元素,呈现出来一种压抑却充满韵味的意境美,并且将水墨艺术与影视结合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影视作品讲究意境结合,从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艺术呈现形式上使意境更加耐人寻味。

五、生活的意境

在生活中,也存在着浅浅的意境,所谓浅浅,是因为生活中的意境没有艺术中那么深刻、那么耐人寻味或者说没有那么有内涵,但却是最容易让常人感受到意境的一种方法。当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感受脚下山丘和泥土的细腻松软,闻着空气当中的青草花香,看到阳光穿过树叶的斑驳光线,一切都显得平静安逸,这样的生活意境无疑是我们追求的美好;当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嘈杂和喧闹,背上行囊,来一次与大自然的相遇,感受城市没有的安静,没有吵闹的鸣笛声,没有繁重的工作任务,没有压得喘不过气的生活节奏,让一切慢下来,何尝又不是一种意境的追求。这样的生活意境让我们能够偶尔停下脚步,发现和感受身边的美好,从而进行创作。

六、总结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论,可以看出,艺术意境的物象源于现实世界的万物种种,从山川溪流到花鸟鱼虫,皆能入诗入画,诗人、画家创作的灵感常常来自于对某种灵动的自然景象的感触。自然本身其实是不带感情的客观存在,而艺术创作者被它的形态所触动,对它的外在有了壮丽、精致、灵动、萧条的描述,内心生出壮阔、愉悦、惊喜、悲凉等感受,两者结合,用深刻的涵义简单的方式表现出一个由现实而生,而又不同于现实的、融入了内心情感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的多样性体现出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多样,更饱含创作者人性的光辉,对“意境”的追求也上升到了情感表达的层次,让原本没有生命或情感的自然物象在艺术化的处理之后,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

中国传统艺术是一座很大的冰山,最开始只能看到冰山一角,站在美学艺术的表层,只有不断加深自己的认知,积累更多传统艺术文化知识,才能够探索到海平面下的冰山。

猜你喜欢

意境音乐艺术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