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欺负行为与教师干预策略

2021-12-02

江苏教育 2021年59期
关键词:旁观者校园心理

曹 薇

一、校园欺负行为的界定及表现

校园欺负行为是在校园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特殊攻击行为,指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相对较弱的一方实施的攻击,通常表现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众欺寡。大多数学者按照欺负行为的实施方式将欺负行为划分为身体欺负、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这三种欺负行为又被划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前者主要有抢夺他人财物、羞辱、起外号、讽刺等,后者主要有造谣离间、社会排斥等。

从定义上看,校园欺负行为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年龄上的对弈,即以大欺小,主要发生在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二是力量上的对弈,即以强凌弱,主要发生在身体强壮与弱小的学生之间,或是人际关系好与人际关系差的学生之间;三是数量上的对弈,即以众欺寡,主要发生在人数多的与人数少的学生之间。这三个特点产生的原因主要与个体特质及外部环境因素有关,如生理特征、人格特征、人际关系、校园氛围等。

二、教师对校园欺负行为的态度及应对方式

(一)教师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关注度不够

研究发现,教师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关注度不够,其主要原因是认识不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对直接欺负的关注较多,即直接的身体欺负、言语欺负等;而间接欺负,如在微信群里散布谣言、起绰号、群体故意孤立他人等,由于隐蔽性较强很少被关注。校园欺负行为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如欺负者与被欺负者是同时存在的,而旁观者、起哄者的存在又会助长欺负行为的发生,被欺负者、旁观者也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欺负者,从而恶性循环。

(二)教师处理欺负事件的方式单一

校园欺负行为发生后,教师除了采取批评、写检查和请家长等方式外,没有更多地从不同欺负类型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等方面看待问题。欺负行为本身是错误的,实施欺负行为的人应该受到批评和惩罚,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明理笃行,知道对与错、真与假、善与恶。单纯的批评与惩罚并不能阻止欺负行为的再次发生,最理性的做法是教给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用内化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去判断哪些行为是不应该发生的,是不被社会所接纳的。

(三)教师关注学生发展的方向有偏差

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与学习成绩之间不存在关联性,即校园欺负行为不仅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会出现,学习成绩好、表现优秀的学生也会发生这种行为。如一些“优等生”因为有较强的优越感而看不起成绩差的同学,给他人起绰号,故意孤立成绩差的同学等。受“晕轮效应”的影响,教师只看到“优等生”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一面,忽略了“优等生”心理发展的其他方面,即使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倾向,也会得到教师的一味容忍。

三、教师干预策略

(一)建立反欺负行为支持团队

为防治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可以在班级里建立一支由班主任牵头,学科教师、学生心理委员及班委相互配合的班级反欺负行为支持团队。一是提高认识,正确认识欺负行为及其危害性。教师要加强宣传教育,明确欺负行为的界定,将它与玩笑、嬉戏等区分开。二是增强支持团队的责任意识,明确责任担当。班级反欺负行为支持团队要勇于担当、敢于制止,用同理心看待欺负事件,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待欺负行为,共同维护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三是紧盯欺负行为的发生地点,进行安全排查。支持团队要多留意楼道、操场、厕所及监控盲区等,关注间接欺负行为及网络欺负行为等隐蔽方式,觉察学生突发的异常心理或行为表现。四是建立合理适度的奖惩制度。及时奖励有效报告者并予以隐私保护,合理适度惩罚虚假报告或知情不报者,对欺负者予以矫治,对受欺负者予以关爱。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有计划、有主题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一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版)》《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等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行为问题的正确认识。二是提高对反欺负行为的认识。教师应大力宣传欺负行为的科学界定和危害,采取角色扮演或场景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应对和制止欺负行为。三是学科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工作中,学科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积极干预欺负行为,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分角色介入心理干预技术

1.深入了解欺负者的行为原因,矫正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深入访谈等形式,了解欺负者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人际关系支持系统等影响因素,挖掘欺负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用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干预技术,矫正欺负者的行为习惯。

2.帮助被欺负者重塑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教师应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扩大社会支持系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心理行为及社会技能训练,不断挖掘被欺负者的自我潜能,提升其心理弹性水平,帮助他们科学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

3.关注和引导旁观者,建立旁观者支持保护制度。

教师可以运用移情技术,让旁观者感受欺负行为带来的心理伤害。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充分的心理安全感,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鼓励旁观者采取正确合理的方式帮助被欺负者。

(四)家校共建和谐育人环境

校园欺负行为不仅是校园安全问题,还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因此,学校和家庭应相互配合,共建和谐育人环境。一是家长要提高认识,正确看待欺负行为。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反思自身教养方式,特别是当众辱骂等消极教养方式,倡导尊重、信任、鼓励等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二是家长要协助教师共同治理校园欺负行为。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反欺负行为的工作中。家长应主动关注孩子的心理及行为表现,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如果自己的孩子卷入欺负事件,可求助教师和家委会,多渠道了解事情真相及行为原因,合理处理欺负行为。教师应主动、及时告知欺负事件介入者的家长,让家长正视行为的严重性,帮助家长找到行为的原因,商议欺负事件的处理方式。同时,家长还应将处理该类事件的态度和行为贯穿于家庭教育中,通过家校合力,减少欺负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旁观者校园心理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不想做生活的旁观者
说局
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