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慧读 勤练 识考

2021-12-01蔡森

广东教育·高中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言文

蔡森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是指以古代的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历代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所写的作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切合高考选拔中所要求的具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等要义,体现了“以文化人”的目标。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目相对稳定,但在强调核心素养的大语境下,考查定位有新的变化,如何有针对性地阅读、训练、考试呢?

一、慧读:“课标”为纲,提升素养

读什么类型文言文?应该读些典范文言文,这些文章内容厚重,与文化历史紧密相连,语言精练,富有音韵节奏。“慧读”就是从繁华、热闹中的去繁就简,把握阅读本质,坚持诵读为主,志趣为导向,感悟文言内涵,培养文言语感,习得文言方法,传承优秀文化。

1. 一体四面,夯实核心素养。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这是学习文言文之纲。文字与语言的积累是学习的基础,例如韩愈《师说》中,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需要积累“学者”“师”等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受”通“授”,掌握“……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式。在积累字、词、句的同时,要学会运用。语言影响、制约着思维,思维反过来也决定了语言组织形式。接着作者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进行反面论证,又借助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又如《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首先摆出事实“晋国忘恩失信”,接着讲道理“晋国在亡郑后可能攻秦”,烛之武运用假设推理、正反对比,让我们从中学习到古人思考的智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们的思维。诸子百家的经典文章,均展示了这种逻辑的力量。它们言辞优美,朗朗上口,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言文也记载了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的文化内容,这些都是显见的文化,阅读时我们还要挖掘潜藏在文化背后的传统与内涵,了解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意和思想,也就是“所言之志”“所载之道”,这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有人把这归结为“一体四面”,“一体”即把文言文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四面”即文言、文化、文章与文学,他们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文学之美让人空灵,经典熏陶使人聪慧,阅读时我们要注重培育审美情趣,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最终形成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核心素养,为终身成长奠基。

2. 摒弃纷繁,着力在关键处。学习文言文,需要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的艺术,从而提高审美的品位和审美的情感。

读懂人情事理。例如史传文是文言文常考的类别,其基本结构: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家族渊源、早期入仕经历,这些基本情况,语言往往较简练;传主的官职变迁,体现传主精神或人品的主要事件、政绩政声,这是文章主体,语言较为详细。叙事过程中较少议论抒情,但对人物的综合性评价或情感有时会出现在文本某个角落,需要进行辨析与推断,做到“知人”“明事”“辨理”。“知人”即明确写作对象,主要人物是谁,有哪些性格特征?主要、次要人物之间关系?“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事件之间关系。“辨理”就是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的评价,说明的道理,其实质就是辨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读懂层次逻辑。体会逻辑推理之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夫子哂之”,如何理解“哂”字?是解释为“讥笑”还是“微笑”,关系到孔子对弟子们的态度和认同,从文本细节推测,孔子仅仅赞成曾点的看法吗?不是的,他对弟子们提出的观点都不反对,这里用“微笑”解释更为合理。当曾皙说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分明是曾点讲出了自己的心声,为何“喟然而叹?”这里的“喟然”是孔子对弟子的赞许,也是感叹自己,回想几十年来如“丧家之狗”“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无奈而叹息。文章的推理之美在于不断地质疑,质疑别人提出的观点,不断修正自己对文本的看法。这篇文章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更重要的是,文意清晰,层次分明,不枝不蔓,让我们领略了逻辑层次之美。

品味文本佳妙。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都是经典文章,百读不厌,每读一次,往往都有新的发现。只有大声朗读,细细品味,才能明晰精辟的观点。读《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让我们知道要达到“至善”境界,就要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志向堅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在语气铿锵中,让我们明确了“三纲”“八目”,学会了儒家穷理、正心、修身的精髓。又如《陈情表》情感真切动人,语言简洁流畅,叙事婉转亲切,描绘生动形象,多用四字句的表达,整齐紧凑。反复朗读,情感熏陶,有利于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这是文学与现实的互动,更是自我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塑造的历程。

3. 知行合一,注重生命体悟。古人阅读注重知行合一,这种读书观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的“知”,尤其应当有实践的“行”。明代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们在实现知识成长的同时,获得了生命与精神的成长。《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告诉我们,人的道德修养、成长历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们获得了对自然规律的洞察和对生命的体验。学习文言文,需要面向未来,延展时空,构建情境,更需变革学习方式,走出课堂,与世界接轨,让优秀文化走向生活。

二、勤练:“言”“文”并重,提高能力

规范的训练是学好文言文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怎么练?既要讲术,又要明道。

1. 课内课外,积累必备知识。叶圣陶先生说:“若干经典,培育过咱们的祖先,培育过社会的精英,培育着咱们的国民,年轻人更应享受到经典的滋养。”高中课本中的选修和选择性必修篇目都是编写者从历代名家名篇中精心挑选、编排出来的,符合高中生认知和接受的规律,每一篇目均有重点词汇的注释、句子的翻译、语意的理解、文化常识,也有单元学习提示、研习任务,还有活动内容,诸如对联、科举、论证等知识的介绍,这些均不能忽略。要练习积累掌握文言词汇,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重点是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记忆。以字词句的积累为突破口,掌握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由“言”及“文”,了解文章意旨、文化之道。再者,还要有计划阅读课外文章,如《古文观止》《世说新语》《资治通鉴》等都是很好的课外读物,通过朗读,既可以提高阅读兴趣,消除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培养文言语感,又检测自己的古文水平,巩固新知。

2. 专项训练,提高关键能力。近年来,高考文言文考点变化不大。2021年新高考Ⅰ卷选取了《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文段,考查五道题,包括三道选择题,二道主观题,共20分。主要考点分析如下。

定时、定量训练是较为有效的一项策略,高一、高二期间坚持每周一篇文言文练习,到高三要达到每周两篇的训练量。训练以史传文为主,兼顾记、说、纪事、小说等文体,紧扣主流价值观。选择材料要打破以往侧重从《史记》《二十四史》中选择,广泛涉猎其他古典著作。选择历年高考真题训练,明晰考点,详细系统地掌握必备知识,在训练中提高关键能力。

断句训练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焉”“耳”“则”“而”“之”“也”“矣”等放在句末语气词。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尤其要注意人名在文中第二次出现后总以其表字简称,不能把他误当为某个实词;也可先找出代词,围绕名词和代词,确定主语和宾语。总结常见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者,……也”“为、乃、即、则”)、被动句(“为……所……”“受……于……”“见……于……”)、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

文言文翻译题往往是得分率较低的板块,平时的训练要重“量”,也要重“质”。句子翻译要注意采分点,突出关键词语、重要语法现象,最难确定之处,更要小心对译,往往便是得分点。逐字对应翻译,有人总结为“留、换、补、删、调”。留,指凡是专有名词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还可以猜,对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宏观上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微观上,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 明道通法,注重拓展迁移。在文言实践中,要善于从规律中掌握科学方法,做到传其道、启其慧,举一反三,让能力得以迁移。训练时要学会对比关联,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采用“课外材料考课内”的方法,推断词义就要广泛地运用联想迁移,将考点与自己所熟知的语句、词语、文学常识联系起来,再根据语境来推求词义。因此,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梳理,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要跟住教师步伐,在高效的课堂训练中夯实基础,需要有错题本及时记录,减少知识盲点、错误点的数量。勤于练习、注重逻辑、构建体系,才是能力进阶的不二法门。

三、识考:融会贯通,笔下乾坤

如何积极应对高考新变化?需要敏锐地捕捉考情变化,探究试题命制规律,精准作答。认真对待历年高考原题和本年度代表性较强的调研题、模拟题和联考题,关注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向,有意识地训练新题型,提高答题准确率和得分率。

1. 了解命题规律。近年來文言文阅读命题方式趋于稳定,所选文段字数 600字左右,坚持“立德树人”导向,考查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选材多为历史上正面人物,内容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民族团结,弘扬传统美德;或古代明君贤臣,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没有再考查人物传记,而是考查纪事体,但选文依旧有人物传记的影子。考题稳中有变,近两年均增加了一道分析评价题,增加了对考生联想能力和归纳分析、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适当增加反套路、反模板化趋向,设题时让问题陌生化,其实却是“以生考熟”,用陌生的问题考查熟悉的知识。

2. 掌握解题技巧。考试答题,读懂才是“王道”。首先,集中精神快速浏览一遍,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其次,细读题目,落实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较易选择题,要善于充分利用所给选项,可以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择最贴切的选项。强调利用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评价题等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最后一道选择题,有利于对全文的把握,题干如果是“对选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那就是说75%的内容是正确的,极具参考意义。再次,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面认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这是对先前思考的偏误作纠正,又是一个深入阅读兼复核作答的步骤。答题时,一要“放过”,不在生僻字、个别语句上纠缠,有些字词就是不需要特别处理,过后也许自然能明白;二要“深入”,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充分领会调动生活的经验,推断字词句含义;三是“突出”,在文本的主旨句、词句关键点、逻辑思考处,要全面分析,突出重点。

3. 作答融会贯通。注重整体理解,顺应语境,作答时要考虑文段中句子的小语境,也要考虑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综合运用字形分析法(如从形声、会意字)、结构分析法(如从对偶、对比、并列等语言结构推断语义)、语法分析法(看句子成分)推测翻译陌生词汇。断句、翻译、文意理解均应以语境为核心,理解语句在整体语境下蕴含的意义,以此提高作答正确率。答题要做到规范,对于最后一道评价分析题,务必注意审题,确定答题区间。坚持“依问而答”,先分析,再评价,弄清考查类型。属于阐释型,要了解逻辑关系;属于归纳型,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或思想情感,理清脉络;属于鉴赏型,需要考虑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由于这道题只有3分,列出纲要即可,不必花更多的笔墨作深入分析。

总之,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需要对话经典,做到精其言,明其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始终是备考的重点,坚持以不变的阅读、训练应对万变的考试。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文言文
雏燕
文言文阅读专练
把文言之脉 闻古韵之香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调查之我见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探究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