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产业在涪陵区助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发展对策

2021-12-01

蚕桑通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蚕业蚕丝被蚕茧

孙 波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作物发展中心,重庆涪陵408000)

涪陵区是重庆市的重点蚕区,自脱贫攻坚以来,特别是2019年后,涪陵区结合产业实际,充分依托“蚕桑+榨菜”产业发展优势,将蚕桑产业作为贫困户2+X的主导产业之一,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指导服务,大力稳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为贫困户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2019年,该区罗云、珍溪、增福、马鞍、百胜、南沱、义和等乡镇街道新建桑园面积254.6 hm2,全区发种80210张,产茧2833 t,蚕农售茧收入7937.65万元。2020年,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等生产组织模式,初步实现辖区内蚕农利益联结的全覆盖,投资885.58万元新建桑园91 hm2,新建大蚕棚6966 m2,新建生产管理房608 m2,新建小蚕共育室1062 m2,购置采桑机、电瓶车、消毒机、方格蔟、蚕盒、采茧机、微耕机等养蚕设施设备。当年发种70102张,产茧2600 t,经营主体收入7000万元,蚕农户均增收2973元。2020年,全区17384户农户,其中30%农户通过蚕桑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涪陵区将继续发挥蚕桑产业优势,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1 涪陵区蚕桑产业现状

涪陵区现有20个乡镇(街道)、123个村栽桑养蚕,1.6万余户养蚕农户,在地桑5000余万株、折合桑园面积4000余hm2,蚕茧产量持续保持全市第二位。

全区现有蚕种生产单位2家,缫丝企业1家,持证鲜茧收购经营主体17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区蚕桑产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规模集约趋势良好。全区现有1.33 hm2(20亩)以上基地26个,桑园面积近333 hm2,其中果桑近66.67 hm2。现已建成年产茧500 t~1500 t基地镇1个,1500 t以上基地镇1个;年产茧50 t以上特色村24个;产茧0.5 t~5 t示范户4300户、5 t~10 t养蚕大户600户、10 t以上特大户20户。珍溪镇,2020年产茧1645 t,继续保持重庆市乡镇第一。二是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全区形成了蚕茧收购经营、桑菜套作、桑枝食用菌、果桑栽培、蚕桑休闲观光、生态桑开发等生产经营模式。三是新型主体发展壮大。现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蚕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蚕桑合作社(蚕桑蚕茧生产企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企业、新型蚕业经营主体、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全区现有区级龙头企业1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公司)22个、小蚕共育户72户、蚕桑家庭农场5户、就业扶贫车间1个。蚕桑产业成为涪陵区“2+X”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和支撑。

2 蚕桑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振兴的优势

2.1 蚕桑产业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涪陵蚕桑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蚕区劳动力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蚕区主要劳动力逐年减少,从事蚕桑生产的妇女和中老年人员结构比重上升。二是产业发展基础较薄弱。蚕桑生产总体投入不足,桑树老化、养蚕设施欠帐较大,水、路、电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靠天养蚕”的局面未能根本改变,蚕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为脆弱。三是产业发展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引领带动作用发挥不够,蚕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蚕桑生产经营主体小而散,带动力、影响力不足;体制机制创新动力不够,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未能与蚕农形成稳定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利益机制。四是大气污染事件常发生。沿江一部分乡镇在蚕事季节由于受周边工业企业不定时排放废气所产生的氟化物、硫化物等有毒气体污染桑叶,蚕儿食桑后中毒,严重影响蚕正常生长,导致产量下降质量降低,蚕农收入减少,严重挫伤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抑制蚕业恢复性发展速度。

2.2 蚕桑产业振兴的优势

一是产业投入少见效快,长短结合好。每667 m2桑园投入不到2000元,采叶养蚕,一个月即有收益。目前,一般密植桑地一年可养蚕3张/667 m2,产蚕茧105 kg,按均价45元/kg计算,产值可达4725元。加之,涪陵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蚕桑+榨菜”独特的种植模式,桑园在“白露”过后套种榨菜;在“雨水”前后收砍青菜头,不仅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有机结合,而且能起到管理互补宜桑宜菜,收入累加,平均收获榨2000 kg/667 m2,按常年单价1.2元/kg计算,产值达到2400元。桑树的生存期长,因此可以说是在种植业中投入少、见效快,长短结合最好的产业之一。二是产业区位优势明显,复兴形势好。“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为西部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2020年11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在国家层面实施的一次战略加持和战略赋能。以南充“中国绸都”为中心辐射打造丝纺服装产业千亿集群,也需要蚕桑产业作为基础支撑。深厚的历史底蕴、广阔的市场前景,均为我区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资源利用日益拓宽,收益来源广。种桑养蚕不仅为丝绸提供原料,而且桑叶、桑果、桑枝、蚕沙、蚕蛹等开发利用价值巨大。四是促进就业增加收入,产业扶贫效应显著。以蚕桑合作社为主体,建立规范化桑园6.67 hm2(100亩)为单元,可季节性吸纳脱贫人口15人,累计就业时间8个月,按工资2000元/月计算,每位脱贫人口年可增收16000元。

3 进一步发展蚕桑产业的主要措施

3.1 调整区域布局

充分考虑全区乡镇街道的蚕桑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结合全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调优调强蚕桑区域布局,新发展特色效益桑园667.67 hm2(1万亩),其中沿江核心蚕区333.33 hm2,坪上拓展蚕区和后山生态蚕区333.33 hm2。调优调强沿江核心蚕区,重点建设珍溪镇、百胜镇、南沱镇的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计划到2025年,珍溪镇年产茧量稳定在1500 t、百胜镇稳定在500 t、南沱镇稳定在250 t以上。调增坪上拓展蚕区和后山生态蚕区,重点建设新妙镇、增福乡、罗云乡优质高效蚕业基地,计划到2025年,新妙镇年产茧量达100 t、增福乡达50 t、罗云乡达50 t以上。

3.2 优化产业结构

在做大做强优质蚕茧基地的同时,拓展深化产业发展功能。一是调优蚕桑综合利用开发。坚持“以桑为主,多元开发”的发展思路,加快全市蚕桑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形成桑菜套作、桑枝食用菌、果桑栽培、蚕桑休闲观光、生态桑开发等综合开发新亮点、新基地。大力发展果桑示范园、果桑观光休闲园,开展桑椹酒、桑椹膏、桑椹汁等产品开发;加强桑树生态林、生态(饲料)桑基地建设,发展桑叶饲料(羊、鸡);继续抓好“桑菜套作”增效模式,发展桑-粮、桑-药、桑-草模式,提高单位面积桑综合效益。二是延伸丝绸加工链。积极扩大缫丝规模,提升白厂丝产能;加强蚕丝被加工能力建设,提高产品规模和质量;引进实力雄厚丝绸企业参与丝绸加工体系重建,发展以双剑织机为主导的丝绸加工,形成白厂丝、丝织品、丝绸服装、蚕丝被产业链体系,改变我区单一缫丝,原料外销,附加值不高的工业生产现状,推动蚕桑丝绸产业“接二连三”延伸发展,产业链结构更加优化。

3.3 培育新型主体

培育扶持产业链长、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家庭农场、蚕桑专业大户、蚕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鼓励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形成牢固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开展桑园流转、桑园托管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到2025年,培育1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发展家庭农场10户、蚕桑专业合作社20户、蚕桑专业大户1000户。

3.4 加强品牌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支持蚕桑、蚕种、丝绸生产单位,注册桑果、桑叶茶、桑枝菌、蚕种、蚕茧、蚕丝被、白厂丝和丝织品自主品牌,提升涪陵蚕桑丝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计划到2025年,培育区(县)区域公用品牌10个、重庆名牌产品5个。

3.5 抓好“五大”工程

一是抓好优质蚕茧基地建设工程。按照“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的要求,结合国家、重庆市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调优珍溪镇蚕桑基地,提高蚕茧质量效益;调强百胜、南沱镇蚕桑基地,提升蚕桑基地质量;调增新妙、增福、罗云乡优质蚕茧基地,提高蚕桑基地规模。建设6个优质蚕茧基地乡镇、30个蚕桑特色村、5000户蚕桑专业户。二是抓好蚕桑综合开发工程。加快全市蚕桑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形成桑菜套作、桑枝食用菌、果桑栽培、蚕桑休闲观光、生态桑开发等综合开发新亮点、新基地。到2025年,全区桑菜间作面积达2666.67 hm2,发展桑树生态林、生态(饲料)桑100 hm2,培育桑叶饲料羊业主5户~10户、桑叶饲料鸡业主10户,全区蚕桑综合开发产值达到5000万元。三是抓好蚕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同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工艺研发示范推广,推进良种引繁、高产创建、病虫防控、省力增效等蚕业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集成,推广绿色生态种养、清洁省力养殖、蚕茧智能绿色烘炕和蚕丝被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蚕业综合生产能力。依托科研院所,重点抓好产业开发、企业经营管理、操作技术推广三类人才培养;充分利用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平台,加强蚕桑家庭农场主、小蚕共育和养蚕大户职业技能培训。四是抓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补齐小蚕共育短板,按照“六配套”要求,到2025年,发展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小蚕共育室50个。补齐设施蚕业短板,按照“五有”要求,计划到2025年,建设标准化设施蚕房5000间,规模化养蚕大棚100000 m2,推广省力化蚕台10万套,推广面达50%;推广优良蔟50万片,推广面达90%。补齐蚕茧烘炕短板,推广绿色环保智能烘茧设备,淘汰燃煤锅炉,到2025年,全区绿色环保智能烘茧达100%。五是抓好茧丝加工延伸工程。通过招引、挖潜、扶持、培育多措并举,积极扩大缫丝规模,加强蚕丝被加工能力建设,发展以双剑织机为主导的丝绸加工,力争形成白厂丝、丝织品、丝绸服装、蚕丝被产业链体系,推动蚕桑丝绸产业“接二连三”延伸发展。到2025年,自动缫规模3200绪,蚕丝被生产单位10家,白厂丝产量达150 t、蚕丝被2万床。

3.6 强化政策支持

一是建立健全蚕桑产业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重点向基础设施、初加工设施设备及产业基地建设等倾斜;加大对蚕房、共育室、蚕业就业扶贫车间、省力化蚕台、优良蔟具、蚕用农机器具、烘茧设备、加工织机等购置的财政补贴力度,提升蚕桑生产水平与能力。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协调各金融单位加大对蚕桑生产经营主体信贷力度,在信贷抵押、贷款利率、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支持,探索建立蚕业用房、用地及生产设施评估体系。三是加大用地支持力度,落实专项用地指标,专门用于蚕桑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大棚养蚕、蚕茧加工、蚕丝被制作、桑枝食用菌生产、冷链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四是完善蚕桑产业发展风险防范机制,继续将蚕桑纳入农业保险范围。

猜你喜欢

蚕业蚕丝被蚕茧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版权声明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版权声明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蚕业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蚕茧与飞蝶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三个蚕茧
调查蚕丝被:价格相差悬殊
卖蚕茧
珍贵的一元
洲泉蚕丝被的品牌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