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情境,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基石

2021-12-01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王培培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9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思维

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 王培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来开展数学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解题能力,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形成与发挥创造性思维。小学阶段的学习效果,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在数学课程中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

一、借助生活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的认知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尤其是生活中经历的情形有利于唤起他们的认知体验。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时间的学习会导致思想懈怠,课堂上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合理地借助游戏教学法,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益智的小游戏,既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述“九九乘法表”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在课前借助多媒体,在投影仪上投放出九九乘法表,然后通过对1×1、1×2……9×9 的讲解、分析与总结,最终得出相应的规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到知识,并且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会从心底产生一种极大的成就感,会极大地增强学习动力,学生对此模块的相关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同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运用,还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升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表现自我,发挥出自身的学习热情,充分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与思路。

二、借助生活情境展示,激活学生应用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很少创设与教材内容不同的情境,这样就会导致学生逐渐形成惯性思维,基本了解教师的讲课套路,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与发挥,也无法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迎合学生的求知心理,把握学生的喜好,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能完全脱离学生,但也不能创设过于简单的问题,从而失去问题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意义。教师可以在创设情境时合理地引入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探讨与思考。

比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在课下让学生动手绘画一些对称图形,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一分为二,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总结其中的内涵。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基本内容,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内容的印象,又能够有效地将基本知识应用到课堂以外的内容中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借助生活情境纠错,帮助学生改进认知

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认知能力是在尝试与错误中不断提高的。小学数学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数学题目中的答案往往都是比较固定的,对错往往比较分明。这就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路严明、逻辑清晰,否则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各种错误实属正常,教师不能单纯地将给学生纠错作为教育目标,更要让学生通过错误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找出自己比较薄弱的知识点,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与提升,获得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适当地设计陷阱,并不是引导学生犯错误,而是有效地指引学生发现自身的知识短板。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把握小学数学基本知识点中的易错点和难点,在学生自主发现错误后,教师再进行讲解与具体的剖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

比如,在学习乘法时会有这样的情况:2×2=4,2+2=4,有些学生就会误认为加法就等于乘法。这显然是错误的,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思想,同时,利用具体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与乘法的不同意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

四、借助生活情境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预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将共同使用的数学教材作为基本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教材安排的内容与顺序进行教学,学生也只能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借助生活情境组织学生预习,可以有效地降低小学数学的学习难度,使烦琐的知识内容更加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合理地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形象化,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意义。同时,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预习相关知识时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和疑惑,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借助生活情境思考,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数学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借助生活情境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信息,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从而养成数学思维。借助生活情境思考,可以让小学生从现实生活当中获取到更多的数学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小学生在课间会玩跳绳、踢毽子等小游戏,教师不妨利用这些游戏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游戏中把所有参与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要分几个人,可以分成多少个小组等,这都是游戏活动当中十分常见的数学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着进行解决。再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把班级设计成超市,事先准备一些小卡片,在上面标有相关物品的名称以及价格。接着,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轮流扮演顾客与营业员的角色。最后,利用结账时找零钱来进行“元、角、分”的换算,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思考,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传统的教师单纯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同时,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对教学情境产生亲切感,这样做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使小学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