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胡舒肝汤合穴位贴敷散治疗脾胃虚弱型IBS临床观察

2021-12-01刘琰李向哲

光明中医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中脘柴胡腹痛

刘琰 李向哲

肠易激综合征(IBS)实为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主要特征为排便习惯改变、腹部不适或腹痛等,临床将其分为4种类型,即不定型、便秘型、腹泻型与混合型。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得知[1],在世界范围内,IBS患病率高达5%~20%,欧美国家综合患病率9%~21%,亚洲国家为4%~11%。从我国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得知(依据罗马Ⅱ标准),社区人群此病患病率达5.6%,由于此病症状就诊率为23%,其中,多见于腹泻型[2]。现阶段,多采用西药对IBS进行对症治疗,即调节肠道动力,但需要指出的是,病情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有学者[3]经研究发现,采用中医药治疗IBS,具有多途径、内外兼治的优势。为证实此论据,本研究围绕收治的脾胃虚弱型IBS患者,给予柴胡舒肝汤合穴位贴敷散进行治疗,并与西药治疗作对比,现就此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治疗的脾胃虚弱型IBS患者,共计90例,将其分成2组(随机数字表法)。在对照组47例中,最小年龄16岁,最大78岁,平均(40.12±4.19)岁;男性27例,女20例;最短病程1个月,最长6年,平均(3.71±0.56)年。观察组43例中,最小年龄16岁,最大77岁,平均(40.06±4.15)岁;男性25例、女性18例,最短病程1个月,最长5年,平均(3.68±0.52)年。2组上述数据经综合对比,差异并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均与中医《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西医《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Ⅲ诊断标准》中此病诊断标准相符[4],且辨证都属脾胃虚弱型。(2)依从性好。(3)认知能力正常。(4)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 d出现症状,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缓解;②发作时伴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并伴大便性状改变。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全身性疾病;(2)严重原发性脏器系统疾病(如心、肝、肺等);(3)近期(1个月内)有中西药用药经历。

1.3 方法观察组给予柴胡舒肝汤合贴敷散治疗,柴胡舒肝汤组方为:柴胡15 g,苍术15 g,厚朴15 g,广木香15 g,党参25 g,甘草5 g,茯苓20 g,郁金12 g,防风10 g,白术15 g,枳壳15 g,香附15 g,白芍20 g,佛手13 g,陈皮10 g。每日1剂,水煎200ml,早、晚分服。用生姜汁把穴位贴敷散(附片10 g,丁香10 g,肉桂20 g,吴茱萸10 g)进行调匀,使之呈软团状,1.5 g生药/贴,选择双天枢、关元、中脘、气海、下脘、双滑肉门、双外陵,疗程1个月,避免皮肤起泡。贴敷2~4 h/次,1次/d。对照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山西新宝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96,规格:0.1 g×18片)进行治疗:口服,每次200 mg,每日3次。一个疗程为4周,2组均治疗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1)症状积分。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畏寒肢冷、腹胀腹痛、大便次数等症状实施评分,即无为0分,轻为1分,中为2分,重为3分,汇总分值,取平均分,分值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2)临床疗效。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对2组疗效实施评定,如果症状、体征均已消失,或者是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率≥95%,即痊愈;若症状、体征相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积分减少率为≥70%,但是小于95%,即显效;若体征、症状较治疗前,有一定好转,积分减少率≥30%,但小于70%,即有效;若体征、症状治疗前后并没有显著改变,或出现加重情况,积分减少率<30%,即无效。痊愈、显效与有效相加之和与总例数比值,即为总有效率。

2 结果

2.1 2组患者症状积分对比治疗前,2组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4周时,2组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降幅更为突出(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相比对照组,显著偏高(P<0.05)。见表2。

3 讨论

脾胃虚弱型IBS是一种比较常见且严重的胃肠功能性疾病,临床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近年,其患病人数呈现逐年增多趋势,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有研究[6]指出,炎症反应、内分泌机制异常、脑-肠轴调节异常、内脏感觉、胃肠道运动紊乱、精神因素等在此病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正是因上述机制的异常,造成患者对各项刺激均有着较强的反应敏感性,从而诱发诸多症状。

脾胃虚弱型IBS属于中医“泄泻”“腹痛”等范畴。而肝脾功能失调是此病发生的重要病机,患者因情志不遂、饮食不当、过于疲劳、外邪侵袭等,出现肝气失于疏泄,久之,会致使气机郁结不畅、加之患者年老脾胃虚弱,运化失职,不通则痛,故见腹痛、腹泻之症[7,8]。本研究用柴胡舒肝汤治其本,外用穴位贴敷散芳香辛窜通其经,将中医“内病外治”特色疗法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内外兼治、协同共用。从本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各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对照组,显著偏低,疗效更高。提示柴胡舒肝汤合穴位贴敷散治疗效果优于西药。在柴胡舒肝汤组方中,柴胡具有透邪升阳、疏肝解郁之功,合枳壳则能加强调气之功,芍药具有柔肝理脾、止痛缓急的作用;佛手具有健脾和胃及疏肝理气的效果;陈皮能化湿醒脾,合枳壳理气行滞止痛;厚朴则有理气燥湿、消积导滞等作用;防风具有散肝舒脾之功;郁金有行气、活血,合柴胡有疏肝解郁的效果;而用苍术、党参、茯苓、芍药、陈皮、白术等药,则能入脾胃经,共奏健脾燥湿之效;广木香有止痛、行气的作用;甘草则可以对诸药进行调节,合芍药缓急止痛,解除肠管痉挛。诸药合用,能共奏疏肝健脾、理气、燥湿、止痛、止泻的功效。

穴位贴敷散出自《理瀹骈文》,主要由附片、川椒、肉桂、丁香、吴茱萸等药构成,其中,川椒、丁香、吴茱萸芳香辛温,能够温中散寒,芳香可以醒脾化湿、理气,因而能够开胃、活血止痛、温经通络[9]。医书《本草害利》记载:“辛能破滞,香能达脾,温能散寒”。另从《本草问答》可知:“香善走,因而透达经络脏腑而无所不到”。辛香走窜,能通心脾,直达肠胃,且传至四肢,可辟不正之气;与附片(大辛大热)相配,可走而不守,能够追散失之元阳及斩关夺将之气,祛逐寒邪,暖下焦,将内之冷积祛除,开结行气,终达治病之所[10,11]。全方辛香能够相互配合,具有温热协作的效能,因而可以共奏温经通脉、散寒止痛、健脾温肾的作用[12]。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穴位贴敷散引药为生姜汁,能够加速药物吸收,促使局部有较高的药物浓度,因而能够更直接、快速地起到温煦阳气、散寒祛邪透皮的效果。此外,穴位贴敷散选穴精确,且操作简便,其中,气海、关元、中脘、下脘都是任脉穴,而任脉为阴脉之海,对全身阴经经气具有调节作用,其下乃是肠腑,居于中心,可以发挥调畅气机、补虚强壮及温阳散寒之功[13]。而对于天枢穴而言,乃大肠募穴;中脘穴则是胃的募穴,两穴联用,可达调理肠腑、健脾和胃的效果。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可以补肾气,而提升中焦湿热之功。上述穴联用,能够实现升阳止泻、升清降浊及健脾温肾的目的[14,15]。本研究将柴胡舒肝汤与穴位贴敷散合用,能够达到内外兼治及内病外治之功,因而效果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将柴胡舒肝汤合穴位贴敷散应用于脾胃虚弱型IBS患者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症状改善明显,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中脘柴胡腹痛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