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宗气理论探治硬皮病合并肺间质病变*

2021-12-01于广莹

光明中医 2021年19期
关键词:硬皮病宗气营卫

于广莹 刘 维

硬皮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结缔组织疾病,临床表现初起多以指端皮肤肿硬、遇冷变紫,继而皮损累及面部、四肢或躯干,甚者多系统出现病症,病理表现为系统毛细血管扩张或广泛纤维组织增生硬化。硬皮病主要包含局灶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化症2大类[1]。局灶性硬皮病以皮肤损害为主,无其他脏腑器官受累。而系统性硬化症除广泛皮肤症状外,还累及肺脏、食管、心脏、肾脏等多系统病变。其中系统性硬化症常合并肺间质病变出现,症状变化多端,严重者会出现呼吸系统的危重症状。目前西医治疗仍以血管活性剂、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为主,无特效疗法。刘维教授从医数十载,以《黄帝内经》宗气理论为指导,灵活运用调补宗气法治疗硬皮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疗效显著,在此试述以飨读者。

1 宗气理论的概述

1.1 宗气理论渊源宗气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脉宗气也”,功以“贯心脉、司呼吸”,后经历代医家深入研习,到民国时期张锡纯提出“大气学说”,指出胸中大气亦名宗气, 为后天生命之宗主,形成较完整的宗气理论。

1.2 宗气的概念和走行宗气源于脾胃和肺,饮食水谷纳入胃,脾升清胃降浊,脾气散精,上输于肺,与呼吸纳入的清净之气,汇聚于胸中气海之处而为宗气。宗气上下分行,如《灵枢·刺节真邪》载:“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1.3 宗气的生理与病理

1.3.1 贯心脉而通气血古以虚里搏动之盛衰,推测宗气之虚实,宗气充足则心血充盈,宗气助心推动血液在脉络中正常运行,营养和滋润周身皮肤、筋脉及各脏腑器官。若宗气虚,一血脉不充盈,营血不敷周身,皮肤失去滋润濡养,则皮毛干瘪无光泽;二无力推动血行脉中,血行迟缓、涩滞不畅,见唇周发绀,皮肤瘀点。

1.3.2 走息道而行呼吸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大气能鼓动肺脏使之呼吸,而肺中之气遂因之出入也”。宗气上循咽喉,助肺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进行气体交换维持生命。宗气充足,助肺宣发肃降,呼吸均匀,呼吸道通畅;宗气失调,肺失吐故纳新,则清浊之气不分,痰饮湿浊留于体内,则生咳嗽喘憋等症。

1.3.3 与视听言动、思维精神密切相关周学海《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载:“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宗气充足,则视物清晰、听觉敏锐、言语准确表达,筋脉关节活动自如。宗气盛则精神振作,神思敏捷。若“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溃,脑力心思为之顿减”。

1.3.4 调摄营卫、统领脏腑百骸张介宾《类经·经络类》曰:“然营气卫气,无非资藉于宗气,故宗气盛则营卫和,宗气衰则营卫弱矣”。宗气充足,则营卫调和,卫守外营护内,在外可护肌表抵外侵;在内可调节津血代谢,协调肢体运动、平衡,使脏腑官窍各司其职。

宗气,诸气之宗主,《脉诀汇辨》载:“大气即膻中之气,所以膻中为心主,宣布政令,臣使之官……大气即宗气之别名”。因此,宗气为膻中之阳,主心肺阳气,有阳气之升发温煦的特性,微至玄府孔窍、周身络脉,宏至气血津液、五脏六腑,无所不达。

2 从宗气理论认知硬皮病合并肺间质病变

中医无硬皮病病名记载,现多归于“痹证”“皮痹”范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发为“肺痹”,“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病久肺燥失润、肺热叶焦,则生“肺痿”,喘鸣肺胀,气不足以息,此为硬皮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的发展演变过程。笔者跟师临证,体会刘教授运用宗气理论认知本病,宗气致病亦分“虚实”,虚证多为宗气不足,实证多为宗气痹阻,日久虚甚则为宗气下陷,从宗气这3个阶段阐述硬皮病合并肺间质病变。

2.1 宗气不足宗气一是源于肺的清气,靠肺气给养,同时肺之宣发肃降、吐故纳新,也靠宗气的推动。宗气足,肺气畅可“薰于皮,充其身形、泽其毫毛,若雾露之灌溉万物”;宗气虚,肺失宣降,皮毛失养,见皮表干燥少汗、皮肤增厚,毛发稀疏。宗气另一源于脾之精微,脾气亏虚,则气短懒言,四肢酸软;脾虚不运水湿,见皮肤光亮紧绷、手指肿似腊肠;脾升胃降失司,则脘腹胀满、嗳气。肺主卫,心主营,宗气充沛营卫相合,营行脉中化气血,卫行脉外通玄府护肌肤。若宗气不足,卫阳不温则身冷,营血不濡则肤硬,营卫失和则肢体顽痹不仁,如《伤寒论》所载“寸口脉微而涩, 微者卫气不行, 涩者荣气不逮, 营卫不能相将, 三焦无所仰, 身体痹不仁”。宗气有心肺阳气之温煦,宗气虚,心阳虚则恶寒心悸、气短;肺阳不足不御寒,见肤冷色白或变紫的雷诺现象;寒邪耗阳则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大气……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因此,宗气虚实直接影响肺之宣降呼吸通畅,“皮痹不已,内舍于肺”,出现硬皮病合并肺间质病变。宗气虚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调,见咽干、咽痒,轻微咳嗽,肺部受累隐匿早期可无明显呼吸道症状,但研究发现[2]患者早期HRCT影像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小叶间隔增厚、散在微结节分布的肺部病变。因此硬皮病的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拦截”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2.2 宗气痹阻《景岳全书》谓:“盖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为病也”。宗气不足,营卫失和,气血运行失常,则如叶天士言“气血皆伤,败瘀凝痰,混处经络”,宗气运行被痰凝、血瘀等病理产物所闭塞,出现宗气痹阻。宗气乏源肺脾气虚,肺失通调水道,脾失运化津液,水湿泛溢、湿邪凝聚而成痰饮,痰随气动,无处不及,《类证治裁·痰饮》曰:“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痰湿阻滞气机运行,宗气痹阻不畅。痰湿聚于皮毛,则肌肤硬化板结;痰湿滞于关节,则肢体重着肿胀;痰阻于咽,如脔在喉,吞吐不利;痰阻气道,咳喘痰鸣、气息短促。宗气不足,气血不畅瘀血内生,心不行血、肺失宣降不朝百脉,为气虚血瘀;心血不盈,脾统血乏源,见血虚血瘀;胸阳不展、心阳无温煦,血行涩滞,阳虚血瘀;病久蕴热,暗灼阴液,血液黏稠,阴虚血瘀。“痹……在于皮则寒”四肢不温,寒凝血瘀,则肌肤青紫甲错或黝黑,枯槁无泽;舌质紫黯或瘀斑。皮痹不愈,营卫失和,痰瘀胶结于脉络痹阻宗气,若复感外邪与内伤,循经内舍入肺,肺失宣降、肺络壅滞而成肺痹。除皮痹不已,如外邪直中、情志因素、脾胃失和、少阴不足等病因都可导致肺痹[3]。肺痹病位在肺,与心、脾、肾等脏有关,肺气虚,则宗气不足为本,痰凝血瘀为标,痰凝、血瘀既为宗气不足的病理产物,亦为宗气痹阻的病因。要病是一个因虚致实,痰、瘀、虚并存,虚实夹杂的病变,日久伤津耗气继现机体虚损下陷之症。现代研究[4]认为硬皮病是炎症和免疫反应,使微血管损伤、纤维组织增生,胶原蛋白沉积在皮肤、血管,出现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对于皮肤、肌肉、肺脏造成不可逆的病理改变,甚至使脏器硬化。

2.3 宗气下陷张锡纯释义宗气下陷为“以膈上之大气,入于膈下脏腑……此乃胸中大气下陷之证也”。宗气下陷是硬皮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的后期阶段,宗气亏虚,气血无力循常运行,由此产生痰湿、瘀血等内伤之邪痹阻宗气,痹损日久宗气不固胸中,下陷至中下二焦。“人觉有呼吸之外气于内气不相接续者,即大气虚而欲陷,不能紧紧包举肺外也”。宗气下陷,肺无所依,肺经之气衰竭,外合皮毛失养,见皮肤变薄甚则萎缩,毛发稀疏枯萎易折,皮下组织紧贴关节面,指端溃疡不愈甚则指骨溶解。宗气下陷除爪枯毛折之皮损,肺津耗久则“肺热叶焦,痿废不用”,为肺痿。宗气痹阻,痰瘀阻于肺络成肺痹,邪实郁久伤津耗气,宗气虚极下陷无以濡肺,成肺痿,“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肺痿阶段仍可出现痰瘀痹阻肺络之证,出现肺痿、肺痹同时存在,形成因实致虚,虚中夹实或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情,胶结难愈。宗气下陷多脏受损,肺脏痿废,痰鸣喘息,张口抬肩,甚可呼多吸少,并心律结代等心肺衰竭之相。中阳下陷脾失升清,见腹胀纳呆,胃垂飧泄。“是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宗气下陷不反哺元气,且“久病,穷极伤肾”引起肾阳亏虚,出现肾不纳气,下元脱垂等症。肺气虚及子,肾失摄纳,肾之水液不上润肺脏,加重肺叶焦燥,肺肾两虚,呼吸尤困难,甚现呼吸顿停, 昏然不觉等衰败重症,宗气下陷是疾病的危重证阶段。因此,宗气不足产生痰凝、血瘀,使宗气痹阻气血不畅,各脏腑气血失于濡养,气无统摄升提,血无濡养滋润,宗气下陷,脏腑百骸痿弱不用,无法维持机体的生理需要,寒热错综,日渐衰败,脏腑痿废不用。所以早期诊断,早期防护,阻断病势的不良发展,是疾病治疗的关键。

3 从宗气理论治疗硬皮病合并肺间质病变

硬皮病合并肺间质病变虚实夹杂、寒热错综,不可一味峻补或攻伐,应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刘教授运用张锡纯大气理论,认为以“调补宗气”为大法,使阴阳平衡,疾病乃愈。“调”即通调,因势利导,使宗气运行畅通,不被寒邪、气滞、痰凝、血瘀等痹阻;“补”即补益,包含补肺气以护肌表,补脾气以培土生金,补元气以升阳举陷。宗气“调”“补”兼施,辨证施治,疗效尤佳。

3.1 通调宗气“通调”即以“通”为和,调理顺遂,审因辨治,寒凝者温而通之,痰阻者排而通之,成瘀者化而通之,毒聚者散而通之,以使宗气运行通畅,营卫调和,气血津液正常运化敷布周身。

3.1.1 调和营卫病初卫阳不固,寒邪易侵,治宜祛风解表,散寒温经,通调肺之开阖,恢复肺之宣发肃降,使邪透玄府而出,微微汗出一则邪气除,二则润肌肤。可选桂枝汤调和营卫,桂枝温阳解表达四肢,配伍白芍益气敛营不伤正,或配荆芥、防风以宣通肺气,使营卫相合,御邪入里。若邪入半表半里,配小柴胡汤之柴胡、黄芩,理气血、调营卫。

3.1.2 祛痰逐饮宗气不足源于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祛痰以二陈汤为基础,配三子养亲汤以涤痰湿,再辨寒痰温之如天南星、热痰清之如浙贝母;湿痰燥之以苍术;燥痰润之如玄参;郁痰开之如佛手、香橼;顽痰软之如海藻;食痰消之如厚朴。肺痹症状如咽痒咳嗽,加百部、杏仁、桔梗;若黄痰难咳,加鱼腥草、瓜蒌仁。“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利痰药中须加行气药,如木香、香附、砂仁之类,胃气得香味而能行,痰涎因气行而不滞。

3.1.3 化瘀通络宗气痹阻,瘀血阻络,方选桃红四物汤;若肝郁胁痛,选血府逐瘀汤。上方含四物汤,熟地黄、白芍益精敛阴,当归、川芎行气活血化瘀。随症配伍,肩颈及上肢疼痛,加桑枝、片姜黄、天仙藤以通络活血;下肢疼痛,加牛膝、泽兰、木瓜以化瘀引血下行;腰脊疼痛,加续断、杜仲、狗脊以补肝肾、强腰背;屈伸不利,以伸筋草、鸡血藤化瘀通脉;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乳香以祛瘀止痛;皮肤拘紧板硬,加醋鳖甲、积雪草;肺痹者痰瘀互结,加瓜蒌、丹参、红景天等,以宽胸活血;化瘀不忘行气,加佛手、香附以理气活血。其中积雪草[5]为本病特色用药,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促进皮肤疮面愈合,使皮肤柔软有弹性。治皮肤关节顽症刘教授选用虫类药,但不过于峻猛,如土鳖虫、地龙、僵蚕之类,用药中病即止,少用蜈蚣、全蝎之类药力过猛,恐伤正。

3.2 补益宗气

3.2.1 补肺气以护肌表早期补益肺气,以恢复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之功,推动气血运行。常选用黄芪、党参、白术、防风以补益肺气,桔梗、桑白皮、白前、百部以宣降肺气,使补而不滞。咽干咽痒等早期症状,可酌加玄参、甘草、射干宣肺利咽;补肺气酌配养阴药,如麦冬、玉竹等,使补肺而不燥;不可过用补益药,如鹿茸、淫羊藿等,易留恋外邪致病难愈。

3.2.2 补脾气以培土生金硬皮病患者素寒湿内蕴伤及脾胃,又长期服药刺激胃肠,脾升胃降不和,水谷营养难以吸收。因此,将“补脾气,护胃气”贯穿“调补宗气”全程,以控制疾病进展。①直接补脾益气,培土生金,使气血生化有源,顾护中焦,选茯苓、白术、山药、炒薏苡仁等补脾益气药。②顾护胃气,“治中焦”以陈皮、砂仁、木香,夑理三焦,使上焦肺宣降有度,下焦肾可固原;若肝胃不和,宜青皮、吴茱萸等疏肝和胃;开胃消导宜焦稻芽、炒麦芽、炒神曲、鸡内金。③顾护胃阴,温补药及本病日久伤阴,选太子参、麦冬、黄精等以“阴中求阳”滋阴护阳气,使温阳不灼阴。

3.2.3 补元气以升阳举陷病至后期宗气下陷阶段,一补元阳,二升提气机。肾为元阳,宜温补肾阳,方选肾气丸,补肾以滋肺。如腰酸腿软、关节肿痛,加杜仲、鹿衔草、补骨脂以补肝肾、通络;如肢体四末冰冷感、指端溃疡,以桂枝、细辛温补通滞;皮肤皲裂、硬紧贴于骨面,加太子参、玉竹、醋鳖甲等以滋阴软坚、阴阳双补。补元阳,同时强调升提气机,升阳举陷,黄芪为补气升提之要药,再配以引经药[6]。如柴胡为少阳之药, 引大气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 引大气自右上升;桔梗载药上达胸中,诸药配伍下陷之气得以上升。

后期肺痹部分发为肺痿,肺痹重于化痰通络,散郁结,但不可承受峻猛之药。肺痿为肺肾亏虚,宜补肺气、纳肾气,如山药、金樱子、山萸肉。治疗平稳期可缓加补气药用量,适时温补肾阳,引火归源,改善机体整体的虚寒状态。

4 小结

硬皮病属难治的结缔组织疾病,除皮肤受累外,还会影响多脏器多系统损伤,硬皮病合并肺间质病变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类,随着病情迁延会发展到危及生命的重症。目前治疗大方向是控制并减缓疾病发展、最大程度减少对脏器的损害,西医无特效治疗,不良作用明显,临床应挖掘中医治疗硬皮病的优势和特点,中西结合互补,发挥最大药效。宗气具有中医“气”的特点,又与肺脾密切相关,从宗气理论“虚、实”不同阶段来认识和治疗本病是突破点。目前宗气理论的研究多局限于心肺系统,逐渐扩展到对三焦及肢体经络疾病的研究[7],现代技术对宗气理论未有深入研究,应将“气”的宏观和“细胞、血管”等微观概念有机结合,从而及早识别疾病,客观地评估病情,以进行明确的疗效评价。

猜你喜欢

硬皮病宗气营卫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我国硬皮病患者肺部已发生病变
丁书文教授从宗气理论辨治心系疾病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硬皮病该如何治疗
探讨宗气理论对中医心脏康复的实践意义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药物诱导硬皮病
冬季手发紫,谨防硬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