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陷汤加味治疗心悸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

2021-12-01赵国红刘香红

光明中医 2021年19期
关键词:宗气气虚西医

赵国红 陈 帅 刘香红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1]。相当于西医学中各种快速型或缓慢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神经官能症、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西医基础治疗在稳定心率、改善理化指标及控制并发症方面疗效确切,但在缓解主观症状方面往往不甚理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辨证论治在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北京市密云区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气虚血瘀型心悸患者80例,分别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和西医联合升陷汤加味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北京市密云区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气虚血瘀型心悸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8.5±1.7)岁;包括各类心律失常患者16例,心功能不全患者9例,心脏神经症患者11例,甲亢患者4例。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49.2±1.5)岁;其中心律失常患者14例,心功能不全患者8例,心脏神经症患者15例,甲亢患者3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病程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①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7年张伯礼主编《中医内科学》[1]中心悸的诊断标准。②心悸气虚血瘀证的辨证要点:心悸,气短,神疲乏力,易汗,胸闷不舒,或伴胸痛,动则尤甚,舌暗淡或紫暗,脉细涩或结或代或促。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20~80岁;②符合心悸的诊断标准及气虚血瘀证的辨证要点;③自愿参加、承诺完成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中、重度贫血者;②甲亢危象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急性冠脉综合征或严重心功能不全者;⑤有精神疾病无法正常沟通者;⑥严重心律失常需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射频消融或需安装心脏起搏器者;⑦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4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①生活方式干预。②西医常规治疗,心率快者给与酒石酸美托洛尔12.5~25 mg日2次口服;心功能不全合并快速心率者口服地高辛0.125~0.25 mg,日1次,酌情应用利尿剂;心脏神经症者口服谷维素20 mg,日3次;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口服甲巯咪唑5~20 mg,日1次。观察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及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与口服升陷汤加味治疗。具体方药:生黄芪30 g,知母10 g,升麻6 g,柴胡10 g,桔梗10 g,葛根15 g,丹参30 g,红景天15 g,川芎10 g,五味子10 g。伴汗出甚者加浮小麦30 g;口干喜饮加麦冬10 g;失眠多梦者加首乌藤30 g,石菖蒲10 g;手足心热加莲子心3 g;便秘者加玄参15 g,生白术15 g;下肢浮肿加茯苓30 g,泽泻15 g。服法:配方颗粒剂型,温水冲服,日服1剂,早晚分服。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服药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①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中医主要证候积分。统计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胸闷或胸痛积分;依据严重程度分别标记分值0、1、2、3分,分值越大,表示症状越严重。②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心电图、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记录有无不良反应。③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症状积分变化评价疗效。临床近期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经t检验,治疗前2组主要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主要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升陷汤加味在缓解气虚血瘀型心悸的临床症状方面有确切疗效。见表2、表3。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要证候积分比较 (例,

表3 2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例,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观察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心悸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中,如甲亢、各种心律失常、心脏神经症等。西医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可改善理化指标,减少严重并发症,但在缓解心悸的症状方面往往疗效欠佳。而中医辨证论治在缓解症状、预防复发等方面有优势。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最早提出了心悸的病名,并描述了其脉象特征。中医学认为,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或痰浊、瘀血、气滞等因素导致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伴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皆生于气”。突出了气的异常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素问·平人气象论》有云:“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提示宗气外泄是导致心悸的原因。《素问·痹论》云: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说明心悸的发生与心之血脉不通有关。有学者[3]通过对心悸证素规律的研究发现,心悸患者多为气阴两虚之体,气虚者最多。笔者曾有幸师从北京协和医院知名老中医专家徐慧媛教授,徐师临证重视气与血的关系,推崇活血化瘀,主张血气不和则生百病,故注重调和气血,益气不忘活血,养血要兼顾理气。针对心悸一症,徐师认为除其常见证型外,不能忽视气虚血瘀一证,尤其重视宗气在心悸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宗气不足必帅血无力,血脉不通心失所养则为悸,故常以升陷汤配伍活血通脉药物治疗。通过跟师侍诊,总结徐师的辨治特点及临证经验,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笔者也认为,心之气血不足,心脉失养;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宗气不行,血脉瘀滞;肺气亏虚不能朝百脉,心脉运行不畅均可导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发为心悸。故笔者主张心悸的病机多为虚实夹杂,其中气虚血瘀证最为常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瘀血既是气虚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故临证当兼顾标本虚实,益气兼顾活血,升陷汤加味恰合此病机。

升陷汤出自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胸中大气即指宗气,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贯心脉以行气血。宗气不足,“胸中大气下陷”,可致心血生成不足、心血运行不畅,亦可影响肺朝百脉之功。升陷汤可提升心肺之气,使心血得生,心脉得畅,心悸得除。升陷汤由黄芪、知母、柴胡、升麻、桔梗组成,具有升提下陷之阳气之功。本方以黄芪为主者,因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其质轻松,中含氧气,与胸中大气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惟其气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以济之;柴胡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用之为向导[4]。升陷汤在临床上可用于多种呼吸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如肺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亦可用于治疗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等[5]。有现代研究证实,黄芪含有黄芪多糖、氨基酸、蛋白质等免疫活性物质,可促进抗体形成,起到免疫双向调节作用[6];黄芪还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及凝固性,抗血栓形成,增加纤溶酶活性,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液循环阻力[7]。知母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8]。升麻水提取物具有抑制心肌、调节血压、减慢心率的作用[9]。桔梗提取物可以降血脂、降血糖,桔梗皂苷能够降低冠状动脉和后支血管的阻力,增加血流量[10]。加入葛根升发清阳,鼓舞脾胃之阳气,通脉活血;丹参活血祛瘀、宁心定悸,二者均有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1]。红景天益气活血通脉,其提取物红景天苷有正性肌力作用,可抑制心肌凋亡、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缺氧、促进心脏血管再生[12]。 川芎行气活血,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具有抗血栓和血小板凝聚作用[13]。五味子收敛心肺之气以宁心,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五味子具有较好的保护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作用[14]。诸药相合,共奏益气活血、通脉定悸之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升陷汤加味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获得更好的疗效,升陷汤加味可有效缓解心悸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的病例选择以气虚为主,兼有血瘀证,故以升陷汤为基本方配伍适量活血药味治疗可获良效,而对于血瘀证为主兼有气虚证者其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另外,因心悸病机多为虚实夹杂,其病势缠绵,易反复发作,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坚持长期治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其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治疗得当与否以及患者依从性的优劣。

猜你喜欢

宗气气虚西医
丁书文教授从宗气理论辨治心系疾病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探讨宗气理论对中医心脏康复的实践意义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