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志超教授应用僵蚕蝉蜕经验选萃*

2021-12-01石鉴泉石志超

光明中医 2021年19期
关键词:蝉蜕僵蚕风热

李 舒 石鉴泉 石志超

石志超教授出身五代中医世家,师从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任继学教授、朱良春教授,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第六批次国家级名中医师承导师。悬壶40余载以来,治学严谨,精勤不倦,对虫类药的理论阐发及临床应用水平较高,屡以僵蚕、蝉蜕为君,在治疗诸多内外科疾病中疗效显著。吾常侍诊于侧,石教授耳提面命,吾获益良多。兹将跟师学习过程中石教授对其应用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肾风案

张某,男,38岁,2019年7月28日初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双下肢轻度水肿,多次于当地三甲医院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9~13/HP,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因抵触激素治疗,遂来就诊。症见:倦怠乏力,双下肢轻度水肿,腰膝酸痛,溲少便溏,纳呆,嘈杂,咽喉不利,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肾风(脾肾两虚,风毒瘀滞),治以益气养阴,祛风通络。处方:僵蚕15 g,蝉蜕15 g,槲寄生30 g,炒杜仲10 g,山药50 g,党参20 g,炒白术15 g,生地黄20 g,炒白芍15 g,墨旱莲30 g,女贞子15 g,鸡内金30 g,炙甘草20 g,竹茹10 g。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并嘱患者慎起居,畅情志,节劳欲,避风寒,限摄盐。半月后复诊:水肿消退,诸症好转,尿蛋白+。

按:石教授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以“风”邪为病机关键,辨治当贯彻始终。风寒、风热、风湿之邪夹毒侵袭人体,为肾病发生及反复发作的诱因,是为外因。脾肾两虚为致病的根本原因,此为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即一方面脾肾两虚易招致风邪侵袭,另一方面风毒因虚内陷而至肾风顽疾。故其提出“肾病顽疾求之肺脾肝肾,审证求因论治风毒瘀浊”[1]之辨治思维观。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讲,慢性肾小球肾炎多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免疫反应性疾病[2],而蝉蜕、僵蚕被证实具有调节免疫、抗变态反应等功能[3-5]。在此方中僵蚕善祛风解痉、化痰散结,能走窜经络;蝉蜕体气轻虚而性微凉,善于疏散风热,祛风解毒,《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其尚能“利小便”,故二药合用,可使外邪去、内络通,两擅其功共为君药。

2 湿疮案

王某,女,52岁,2019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自述3年前无明显诱因后背及四肢出现斑片状红色皮疹,瘙痒难耐,于大连市皮肤病医院诊断“湿疹”,每因进食辛辣荤腥而反复发作。来诊时症见部分陈旧皮损呈暗褐色,覆盖痂皮,抚之碍手;新发红色丘疹处、糜烂渗水,夜间痒甚。口干、纳少、寐差,便溏,日行2~3次。经水未断,每行量多先期。舌淡暗,瘀斑隐隐,苔薄少略黄,脉弦缓尺弱。中医诊断:湿疮(脾肾两虚,血燥生风),治以疏风养血、补肾健脾。处方:蝉蜕10 g,僵蚕15 g,地肤子15 g,山药30 g,炒白术20 g,炙甘草15 g,柴胡6 g,炒白芍15 g,当归15 g,生地黄20 g,墨旱莲30 g,女贞子15 g,仙鹤草30 g,侧柏叶15 g,牛蒡子10 g,鸡内金15 g。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服药14剂后,无新发湿疹,原有红斑颜色变淡,瘙痒大减。

按:石教授认为顽固性皮肤病是由于诸邪反复侵袭、蕴结、久滞内变而成“毒”。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顽毒深遏肌肤腠理之间,伤人肌表,为害酷烈,致病缠绵,难化难除。草木之品虽确有一定疗效,但总觉不尽人意。故治疗此类疾病应重点选用虫类药为君,以虫药毒性之偏以毒攻毒,取虫药善行之性入络剔毒,即《临证指南医案》中所云“辄仗蠕动之物以松透病根”。本例患者素体阴虚血热,脾肾两虚,腠理开泄,风邪内袭,血热风毒郁于肌表。治之应散风毒、扶正气、清血热。蝉蜕善走皮而祛风解毒,用之治皮肤病有同气相求之效,且《本草崇原》言“蜕者,有褪脱之义”,实乃中医的“脱敏药”[1];僵蚕祛风通络散结,配合生地黄、侧柏叶、二至能使瘀热、毒邪一并搜剔而去。联合补气养血、滋阴柔肝之品共奏化瘀解毒、通络散结、滋阴养血、祛风止痒之效。

3 喉痹案

杨某,男,26岁,2019年9月5日初诊。患者自述几月前“感冒”后,一直咽痛咽痒、语声难出、干咳,为时3个月余,无恶寒发热,口渴喜冷饮,食欲不佳,体倦乏力,夜寐欠安,大便干,2~3日一行。平素嗜食辛辣炙煿。舌质红,薄白苔、微花剥,脉弦细略数。查:咽部黏膜慢性充血,咽部舌根淋巴滤泡增生。中医诊断:喉痹(气阴两虚,虚火上炎) 治以益气养阴,利咽开音。处方:蝉蜕6 g,僵蚕10 g,山药30 g,太子参15 g,生甘草20 g,生百合20 g,麦冬15 g,生地黄15 g,牛蒡子15 g,竹茹15 g,枳实6 g,黄芩15 g。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服药7剂后自觉咽喉舒利,体力有增,效不更方续服7剂。

按:石教授认为本例患者平素嗜食辛辣炙煿,加之风热之余邪未尽,致日久耗散阴津,使喉中肿塞痹痛,而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故喉肿塞而痹痛。《本草害利》言僵蚕“咸辛平宣,入肺、脾、肝,气味俱薄,轻浮而生,得清化之气,故能祛风化痰,散结行经,治中风失音,头风齿痛,喉痹咽肿等风热为病……即蚕之病风者,用以治风,殆取其气相感欤”。《本草逢原》云僵蚕“凡咽喉肿痛及喉痹用此,下咽立愈”。《本草名著集成》言蝉蜕“盖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吸露,其气清虚,故其所主皆疗一切风热之症……主哑病夜啼者,取其昼鸣而夜息也”。且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蝉蜕水提取物可通过降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5等炎症因子,改善微观血瘀的状态来缓解炎症,进而达到镇咳、祛痰的作用[6];而僵蚕含有槲皮素有较好止咳作用[7]。在此石教授明辨喉痹之病因病机,擅以僵蚕、蝉蜕二药为祛风之统领,率气阴双补之兵将,于数日内攻破喉痹之顽疾。

4 小儿感冒案

江某,男,9岁,2019年7月14日初诊。13日前患儿因贪凉饮冷后发热,体温最高38.3 ℃,口服“阿奇霉素”4 d后仍低热,且下肢皮肤逐渐出现少量隐隐斑点,色暗红,抚之不碍手。刻诊:低热咽痛,呛咳气短,干咳少痰,倦怠乏力,下肢皮肤暗红斑点。舌红,苔薄黄,脉浮虚数。血常规:白细胞:2.98×109/L。中医诊断:感冒(风热邪毒上犯)。治以清热解毒,化浊祛邪,兼护气阴。处方:僵蚕6 g,蝉蜕6 g,柴胡3 g,黄芩10 g,牛蒡子6 g,生百合15 g,炒山药20 g,生甘草15 g,石斛10 g,浙贝母6 g,太子参15 g,墨旱莲15 g。7剂,每剂水煎2次,每煎用急火煎煮约15 min,每煎200 ml,2次药液兑一处为,1日半剂量。少量频频饮服。服药3 d后热感消失,诸症好转。7 d后电话告知诸症痊愈。

按: 石教授认为本例患儿罹患肺热之疾法当取之轻清。选药轻清——僵蚕味辛气薄,轻浮而升,蝉蜕其气清肃,轻灵而升,二者皆升浮之品,能入皮肤经络,发散风热诸邪;现代名医李士懋亦认为僵蚕、蝉蜕轻清化浊,别的升清药无此作用。煎煮方法轻清——煎煮时间应减短,过煮则无味。又因肺位最高,药味轻薄,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虞,故应频服。此外,石教授治疗外感尚注重患者自身特点,气虚阴虚者于解表之中酌加补气养阴之品以扶正祛邪。

5 白疕案

刘某,男,41岁,2019年10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近半年来因工作压力大,情绪怫郁,手臂、小腿逐渐出现少量斑片状红色皮损,未在意。国庆节期间外出游玩自觉“受风”,翌日遂出现四肢瘙痒,随后头皮、胸腹出现黄豆粒至花生粒大小的红斑丘疹,略肿胀,颜色鲜红,上覆鳞屑,层层叠叠,瘙痒难耐,搔刮处可见黄色痂皮。咽肿痛,口干苦,平素大便干结、嗜食辛香,舌红,苔薄白,脉浮而略弦滑。中医诊断:白疕(阳邪闭表,郁而化火,损耗阴津),治以疏风发表,清宣郁热,滋阴凉血。处方:蝉蜕10 g,僵蚕15 g,大青叶15 g,炙甘草30 g,柴胡6 g,生地黄20 g,生百合30 g,石斛15 g,赤芍15 g,牛蒡子10 g,地肤子15 g,鸡内金15 g。14剂,水煎,餐后温服。同时以药渣外洗患处。

二诊:痒感减轻,大便通畅,仍口干;皮损进展缓慢,原有皮损颜色变淡,皮屑减少,旧痂松动。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上方加玄参20 g,牡丹皮15 g,14剂。

三诊:药后口干缓解,情志舒畅,皮损未见新发,胸腹、下肢消退大半,原有痂皮脱落。舌淡,苔薄白,脉弦缓。续服14剂。

按:石教授认为银屑病乃临床沉痼之一,根据其发病过程及局部皮损特点,应着重从“风”“毒”理论,其病因病机多由素体血热血燥而蕴毒于内,复感外邪,袭人肌表,内外合邪,搏结肌肤,发为白疕。在此石教授将僵蚕蝉蜕合用分别取其性辛与寒以开散郁热,正如刘河间所言:“一切怫热郁结…… 以其本热,故得寒则散也”。《黄帝内经》曰:“风盛则痒”,僵蚕蝉蜕搜风力强,与滋阴养血药合用,又有“血行风自灭”之用。

6 风咳案

张某,女,46岁,2019年5月12日初诊。患者自述咳嗽3个月余,每因感受风寒而咳嗽阵作、入夜尤甚,伴咽痒、咽干、鼻息不畅,痰稀白而少,声音嘶哑。平素恶风寒,倦怠乏力,自觉脘腹不温,食少脘痞,反酸,便溏,溲调,寐欠安。舌淡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右寸浮、关略沉弱。肺CT:左肺下段可见少许纤维条索影。中医诊断:风咳(肺脾气虚,风痰内伏),治以疏风祛痰,健脾益肺。处方:蝉蜕6 g,僵蚕10 g,党参30 g,炒白术15 g,姜半夏6 g,竹茹10 g,瓜蒌15 g,枳实6 g,茯苓15 g,丹参15 g,鸡内金15 g,炙甘草15 g,桔梗10 g,海螵蛸15 g,炮姜6 g,山药30 g。7剂水煎。14剂,每日1 剂,水煎服,早晚食后温服。并嘱患者外避风寒,劳逸结合。

二诊:服药后,患者咳嗽、咽痒大减,纳谷自加,脘腹舒畅,夜寐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前方易海螵蛸30 g,炒白术20 g。14剂。

三诊:患者服药期间风咳几乎未作,纳香寐佳,大便2 d一行,前方去炒白术、炮姜。续服7剂。

按:患者平素虚寒多痰,治当扶正祛邪。且发病每以夜间为重,此为痰瘀阻络,丹参、炮姜、桔梗力薄,非虫类搜剔走窜,无以祛除。白僵蚕乃肺胃肝脾经药,走表达里,诸经皆到,其生于桑枝叶间,得其精华而生,故祛风止痒力强;蝉鸣聒噪,其蜕利咽开音,又尤擅走表,故选此二味虫药为君,并取缓培正气之薯蓣、六君之意,以期全功。

7 结语

僵蚕、蝉蜕为石教授临床常用的虫类药。本案例中主要体现了二者搜剔经络、搜风散邪、宣风泄热的功效。石教授常说:临证应用虫药需辨证准确、配伍精当、明确功用方可效如桴鼓,尤其对一些顽疾久损、疑难病症,往往可收到神奇的疗效。除此之外,石教授还认为僵蚕蝉蜕为血肉有情之品,虽气味俱薄,但或善飞行,或善疏土,或善爬行,其走窜之性为“风药”所属,所谓风药多燥,每有耗伤津液之虞,临证还需注意其应用剂量。

猜你喜欢

蝉蜕僵蚕风热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蝉蜕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滴心湖:致蝉蜕
风热感冒会出现5个症状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僵蚕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