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标的中职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实探

2021-11-30郭晓琳吴月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4期
关键词:议题思政新课标

郭晓琳 吴月娟

[摘           要]  中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职思政课新课标的颁布为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新课标颁布的背景下,以培养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议题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以及实践运用。以中职思政课新课标精神为引领,以文化创新模块为例,探索新时代中职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实践路径,以期为中职思政课的文化创新教学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核心素养;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4-0084-02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健全人格,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兼具高素质和高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为顺应新课标要求,中职思政课必须要针对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议题式教学模式作为能够提高学生社会理解能力和参与能力的创新教学模式,在中职思政课中得到广泛关注以及运用。本文在探讨议题式教学模式运用的背景及意义、议题式教学模式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基础上,以中职思政课文化创新模块教学为例,具体探讨议题式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块中的实践路径。

一、议题式教学模式运用的背景与意义

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一直不断推进,但当前思政课课堂仍存在弱化学生主体地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脱节、教学模式传统而又单一等问题。以中职思政课的文化创新模块讲授为例,教师能够向学生传导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向学生讲解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以及途径,学生只能达到对文化创新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无法实现知、信、行、达的进阶,文化创新的实践运用更无从谈起。新课标的颁布,为新一轮中职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拉开了序幕。新课标确立了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了思政课围绕议题设计活动的活动型课程定位,提出教学活动要以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使学生在各种活动实践中能够积极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议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是构建中职思政课活动型课程的重要抓手和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可以有效落实新课标精神,并为思政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路径。

二、议题式教学模式运用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议题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思政课中的应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标整合的问题。中职思政课是偏理论化的学科,新课标提出将社会参与和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师面临着如何通过引入议题式教学内容及整合教学目标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教师要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把握好议题式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通过提出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的议题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二是议题式教学过程设计的问题。议题式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决定了议题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思政课中应用的效果,如果教师所设置的议题学生不感兴趣,或者在议题开展过程中教师组织引导欠缺,就会导致学生参与议题讨论的积极性下降,导致议题式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课中议题做好课前相关资料搜集准备,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搜集相关资料增加自己对议题的认知程度。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生活感兴趣的话题和关注的热点作为议题,通过设定议题,组织讨论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除此以外,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缺乏政治新闻学习的现状,有目的地设置涉及政治新闻类的议题,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认知及认同。

三、议题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思政课文化创新模块中的应用

中职思政课教学涉及多个教学模块,中职一年级思政课主要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两门课程,中职二年级思政课主要开设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两门课程。中职思政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泛,课堂教学开展和组织要紧密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参考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专业发展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议题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将相应的理论内容和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真正促进思政课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中职学生青春期发展现状以青春文化為切入点,通过设置生动鲜活、贴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议题,将知识点文化创新的来源与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以及文化创新的途径融汇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心的积极效果。

具体实施过程为:课前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堂教学准备(分组、利用教学平台建课、上传课程资源、设置课堂教学互动——设计小组文化衫以及贯穿课堂的三个议题、课前评价)。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完成课程预习以及参与课前小组活动——设计小组文化衫并上传至学习平台,设计活动要求集思广益,充分展现各组成员共同的学习目标、发展追求和情感共鸣,设计应具有创意性,色彩丰富鲜明,体现艺术美感,可以包含图形、文字、符号等多种元素,彰显新时代职业学校学生的精神文化风貌。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提交的创意文化衫进行初步评价从而展开“第一篇 我的青春文化穿出来”的探究活动。在课堂环节,教师针对各组提交平台的创意文化衫进行展示点评,并有请各组代表展示设计方案并阐释设计缘由,汇报时间为2分钟。展示汇报结束后组织各小组投票,并将投票结果和课前教师评价相结合最终产生优胜小组。基于学生创意文化衫设计的热情及主动和学生通过创意活动对于文化创新形成的初步认识,设置“议题一 文化衫的创意灵感是源于大家的头脑吗?”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平台进行投票并选择学生阐述理由,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各小组成员对于文化衫的创意灵感是来自小组成员的直接经验(源于自身的亲身实践)或是间接经验(源于别人的亲身实践),即根本来源为社会实践,人脑只是在社会实践来源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归根结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随后展示材料:不同时期大学文化的发展,基于材料教师提出“议题二 青春文化何以发展?”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上台阐释。教师基于学生的阐释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根据材料,我们可以概括出是时代的召唤、社会的需要推动大学文化的发展,而不管是時代召唤还是社会需要,归根结底为社会实践的作用。文化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文化不断提出新要求,也为文化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因而,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基于以上知识点,教师对以上教学内容进行阶段性总结,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既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在“第二篇 我的青春文化展示出来”环节,教师首先设置议题:学校即将举行的技能文化艺术节有何作用意义?教师布置各小组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并将小组讨论结果发送至学习平台中,教师进行实时评价产生优胜小组。教师基于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技能文化艺术节为学生展示青春文化提供了平台,营造出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基于对学校技能文化艺术节这一文化创新形式积极作用意义理解基础上教师进而提问:文化创新的作用有哪些呢?各小组畅所欲言,教师总结:文化充满能量,文化创新并非被动地反映社会实践,其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在“第三篇 我的青春文化拼出来”环节,通过校园宣传片向学生展示学校的“成人、成才、成功”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教师提出我们成长在“成人、成才、成功”的校园文化中,也应该为校园文化创新建设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组织小组以“创新什么”“谁来创新”“怎么创新”的角度为“成人、成才、成功”的校园文化创新建设出谋划策。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后台收集各小组策划方案,并通过教学平台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邀请校外文化公司经理对学生方案进行线上点评及评分并产生获胜小组。教师基于各小组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创新活动策划的整个过程中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的感性理解基础上,提出文化创新途径的问题。各小组讨论并进行抢答,教师进行概括性总结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主要有交流互鉴、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即在“第一篇 我的青春文化穿出来”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掌握了文化创新的源泉为社会实践,在“第二篇 我的青春文化展示出来”环节我们掌握了文化创新的作用,即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在“第三篇 我的青春文化拼出来”环节我们掌握了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有交流互鉴、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议题思政新课标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