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霸凌事件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应对
——兼论中学生道德教育

2021-11-30林泳许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施暴者霸凌道德教育

林泳许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福建 福州 350117)

一、引言

校园霸凌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对学生学业及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较高[1]。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报道和对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视,校园霸凌事件逐渐引发公众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反思和讨论[2]。校园霸凌对学生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是极为严重和深远的,因此对于引发校园霸凌的相关因素分析是当前研究的重点。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的飞速发展,不仅给学生创造越来越好的学习环境,也让学校教育面对更多的难题和挑战。学校不仅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和完善的摇篮,因此,面对日益更新的科学技术环境以及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如何培养德行兼备的学生是当前教育的重点和难点[3]。

目前学界针对校园霸凌的研究较为空白,学者较少涉及针对道德教育与校园霸凌的相关关系进行深入完善的理论研究[4-5]。考虑到升学就业的压力,目前学校的实际教学中仍然重智育轻德育。虽然我国早已提出“德育为先,育人为主”的口号,但是在大多数的中小学教育中,德育往往停留在说教上,忽视了德育践行的重要性。[6]一旦学校形成以成绩论一切的风气,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式将逐渐偏离正道,缺少对道德品质培养的敬意。过度重视应试教育的缺点在于德育逐渐成为校园教育和师生交流中的附属品,难以起到端正学生态度和与人交往行为的作用,[7]在道德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校园霸凌行为往往更容易发生。

仅在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期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校园暴力犯罪案件6962 人。这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让公众重新审视当前校园教育中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对未成年的失责之处[8],防止校园霸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从中学生道德教育培养的视角出发,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调查协会发布的校园霸凌调查数据为例,分析当前校园霸凌事件发生的频率、影响因素以及产生的后果,阐述道德教育与校园霸凌的相关关系,为正视道德教育与杜绝校园霸凌事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二、校园霸凌定义与基础理论

校园霸凌是近几年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的焦点。本文将在本章节对校园霸凌的概念进行界定,并结合校园霸凌行为的角色和表现形式进行具体分析。

校园霸凌也可称为校园暴力,由英文单词bullying 衍生而来,最早使用于我国台湾地区。它是一种具有明显意图的攻击性行为。校园霸凌以学校环境为背景,霸凌的双方以学生群体为主,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霸凌行为。霸凌行为其实是一种群体虐待,表现为一群人对一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长时间有意图的攻击和欺凌的行为,且这一行为存在反复性和长时间性,实质上属于在校园内以各种形式欺凌的青少年犯罪行为。

校园霸凌还表现为在校园内外其中一方学生单次、多次对另一方学生进行肢体、语言及通过网络手段进行蓄意攻击,造成被欺凌方身心严重受到伤害的行为。研究发现,校园霸凌大都发生在中小学阶段,实施暴力的方式分为单人施暴或者群体施暴,施暴的地点大都为校园内外的僻静处,部分是在校园公共区域进行明显的欺凌,对被施暴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截止目前,我国多个城市出台了关于解决校园霸凌的规定和文件,北京市发布了中小学欺凌治理方案,广东省出台了治理校园霸凌的方案,其中将学生群体常见的起侮辱绰号定义为欺凌行为。而后,天津市也公布了《天津市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若干规定》。河南、湖北等省份也相继出台了中小学生欺凌治理方案,坚持对校园欺凌“零容忍”。

三、校园霸凌行为角色分析

从校园霸凌的实施者角色分析来看,校园霸凌的典型施暴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类型:1.霸道和冲动型。这类施暴者的主要特点是倾向于通过暴力和肢体伤害来欺压他人;2.以自我为中心型。这类施暴者的特点在于缺少对同学的同情心,不尊重他人,以自我满足和享乐为主,通过施暴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3.有部分的追随者。这类施暴者往往会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群体,以群体的方式对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进行施暴;4.在成绩或者其他表现上比其他同学突出者。这类施暴者在学生群体里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除了能够吸引追随者外,更容易从行为和言语上欺凌他人且不易被发觉;5.单亲家庭或者家庭教育不重视者。这类施暴者的典型特征是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行为难以得到家长的约束和管制,从而容易出现欺凌他人的行为。

除此之外,校园霸凌的施暴者还分为被动欺凌者角色,即在施暴者欺凌他人时,进行协助和附和,通过这样的手段避免自己被欺凌,借此保护自己。另一个典型的表现则是看到施暴者欺凌他人时,对被欺凌者进行言语上的侮辱和嘲笑。

从被欺凌的角色分析上看,在校园霸凌中被欺凌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性格较为内向,遇到问题不敢主动寻求帮助;二是在校园中不受同学的重视,缺少朋友;三是不善于与同学交流,交流方式和技巧容易引起他人反感和不满;四是有身体障碍和智力障碍或有其他异于常人的行为。

而在校园霸凌中,最常见的则是局外人角色,即发现同学被欺凌时,选择置身事外,不会支持施暴者,也不会安慰和协助被欺凌者。

四、校园霸凌行为表现形式

当前校园霸凌事件中涉及的霸凌行为较多,除了媒体以及公众熟知的恶性霸凌乃至犯罪行为外,常见的霸凌行为还表现为:给被欺凌方起外号,时常侮辱对方人格,嘲笑对方的身体缺陷,公开指责对方的行为等;破坏被欺凌方的个人财产,例如教科书、衣裳、文具等,或通过对方金钱上的弱势嘲笑对方;传播与被欺凌方相关的谣言和消极闲话,破坏被欺凌方个人名誉;联合同学孤立、排挤被欺凌方;写侮辱性文字或画侮辱性图画;通过网络论坛或者在公开的群聊里发表带有人身攻击的言论等。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和不可采取的,校园霸凌对参与其中的所有学生群体都存在身心健康上的消极影响,同时会直接影响校园的纪律和风气,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正常受教育的方式。校园霸凌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长期的人格发展也会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导致被欺凌者被迫终止学业或自杀等恶性事件。

五、校园霸凌产生原因分析

为了有效分析当前校园霸凌事件产生的原因,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调查协会发布《看见校园霸凌-公众认知调查数据报告》数据为例,剖析当前校园霸凌事件产生的原因。该数据以3.6 万名网友为调查对象,分别针对受访者对校园霸凌现象的态度、校园霸凌的行为、校园霸凌发生阶段及其原因进行交叉验证分析。因此,本文研究认为,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公众缺少对校园霸凌行为的认知。从图1 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多数网友认为肢体伤害及语言侮辱属于校园霸凌行为,但是仍有一半左右的网友认为,排挤、挖苦、恶作剧以及散布谣言不属于校园霸凌行为,原因在于这些被忽视的欺凌行为最不容易被察觉,也无法引起家长和学校教师的重视,但是恶劣的交流和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是深远的,若长期受排挤或承受同学间散播的消极谣言,则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难以积极乐观地与同学进行社交和活动,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学生人格发展和健全。

图1 对校园霸凌行为认知和判定

随着通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发展,学生群体间的人际交往方式也与以往不同。因此,家长、学校以及被霸凌学生对霸凌行为的敏感度不高[9],对是否存在霸凌缺少一个准确的认知和定义,往往是危害事件发生后才后知后觉。但中学生作为心理承受较弱的一个群体,除了要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外,一旦受到孤立、排挤甚至是言语侮辱等,都会对其正常的学习和校园生活带来影响,造成学生辍学甚至自杀。

第二,校园霸凌施暴者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品行。校园霸凌的发生,往往问题并不在被欺凌者身上,主要在于施暴者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品行。从图2 调查数据中也可以明显发现,75%的网友发现校园霸凌者主要与社会不良青年一起活动,因而,校园霸凌者的行为和品行不免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且中小学生本身自制力较差,一旦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后便容易成为施暴者。且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得学生以及家长本身对德育不够重视,道德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让学生对自己行为和品德缺少约束力和自制力,从而更容易出现霸凌行为。

图2 校园霸凌施暴者与社会不良青年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校园周边的不良场所逐渐增多,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都有更多的机会受到暴力、勒索等不良行为的影响[10],例如,学校或者家庭周边的游戏厅、游乐场所、歌舞厅以及酒吧,以及文化市场上出现的良莠不齐的网络小说、充斥着暴力美学的不良漫画和书籍等。中小学生的许多行为还处于模仿阶段,由于自身对外界诱惑的自制力较差,因而一旦接触过多复杂的社会不良风气和习惯,在缺少正确价值观和行为的领导下,容易歪曲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模糊了作为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滋生校园霸凌现象。

校园霸凌与施暴者个人道德品行息息相关,这也可以从另一项调查数据中得出结论,从图3 中可以发现校园霸凌者施暴的多数原因是没事找茬,即与被欺凌者本身的行为性格或者学校的环境关系不大,而与校园霸凌者的本身道德素质和品行具有较大的关系。若学校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行为习惯和品行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必能有效降低校园霸凌事件,引导校园积极风气。同时,从图3 中也能明显发现一个事实,即无论是欺负过别人还是被别人欺负过的人群,都存在性格、情感、金钱上的冲突,虽然比例较低,但一旦发生校园霸凌,其对学生积极成长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必须要做到校园霸凌“零容忍”。

图3 校园霸凌者施暴的原因

第三,当前中学生自我保护和乐于助人观念的矛盾。校园霸凌现象不仅是被霸凌学生自我保护观念的弱化,也是旁观者乐于助人观念的缺失。校园霸凌过程中,旁观学生往往出于保护自身不被欺凌,而选择无视被欺凌者的遭遇,也不会选择出手协助,导致被欺凌者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霸凌者则更加视若无睹地实施暴力行为。这也与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关系,家长对学生的过度偏袒和放任,导致学生即便犯错了也并未得到有效的改正,反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对他人的遭遇和苦难漠不关心,甚至是实施霸凌。另外,在离异、单亲以及有家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由于无人监管和教导,且缺少家庭为榜样进行道德教育,更容易有霸凌他人的倾向。

从图4 的调查数据也可发现这一问题。校园霸凌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占据了73.8%,大学阶段的校园霸凌比例最少。而图5 显示的数据更为惊人,在校园霸凌中旁观者的比例最高,达到40.1%。且从图5 中还可以明显发现,那些被霸凌的同学,同时是施暴者,占据了五分之一的比例,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当前教育中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被霸凌的学生并不一定会因为自身的遭遇而不去欺凌其他学生,旁观学生大都选择自我保护,忘记了协助他人的道德理念。这一现象既反映了当前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又反映了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图4 校园霸凌频发的阶段

图5 校园霸凌中的角色

六、道德教育对遏制校园霸凌的作用路径

愈演愈烈的校园霸凌事件逐渐成为社会和谐的一大顽疾。校园霸凌事件中的主体是处于人格和道德发展期的青少年,自身的自制力与情绪控制能力都不高,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诱惑。因而,不仅要关注中学生的升学压力,还要通过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行为习惯,从道德上约束学生的霸凌行为。具体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中的道德教育为学生的行为提供榜样。学生成长阶段和人格完善过程中,家长的道德榜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家长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实现道德教育的方式上,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其次,要用心发现孩子的缺点并积极协助他们改正,通过与孩子的良好沟通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再者要拒绝暴力行为,通过良好的亲子互动活动或者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拉近亲子距离;最后,家长需要提升自己明辨是非能力的能力,协助孩子抵制诱惑并教导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方式,教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和尊重身边的同学朋友。

2.丰富校园课余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友好交流的能力。校园霸凌的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学习感到厌倦,从而以欺凌弱小同学为乐趣。在校园的道德素质培养中,不仅仅需要通过规定和法律教导学生什么是错的行为,更应该教导学生什么是对的,怎样做才是一个有追求且人格高尚的人。通过丰富的课余活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如何参加社交活动,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更是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教会学生不要做一个校园霸凌的旁观者,而是要乐于协助他人,寻找有效途径帮助被欺凌的同学。

3.将道德教育变成校园的常规管理模式。霸凌事件的发生与学校管理的失职存在密切联系,只有以学校管理为主体才能有效遏制校园霸凌的火苗。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一项规定或者日常的突击演习,而是要与智育同步,发挥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和时效性。同时,道德教育并不是一味进行书本上德育内容的理论知识教学,而是将其体现在学生日常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对有霸凌倾向学生的及时沟通和疏导、对性格内向学生的一对一交流及家访,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和心理变化。并结合法律知识普及,宣传校园霸凌对施暴者以及被欺凌对象的危害,鼓励学生团结互助,反对校园霸凌。

4.将德行兼备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标准。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往往忽略了学生道德和行为习惯上的教育。一味以成绩高低进行学生优劣排序,不仅容易导致恶性竞争的发生,也会忽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想教育。我国虽然早已经倡导德育优先,但在升学压力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家长及学生日常的重心都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学生情绪管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得不少学生对周围事物缺少共情的能力,从而难以有效体会身边同学的处境和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校园教育中,应将德行兼备作为学生优劣考核的标准,鼓励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学习,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七、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出发,结合调查数据分析,阐述当前校园霸凌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学生的危害,并为提倡校园道德教育,抵制校园霸凌进行可行性路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校园霸凌存在严重的危害性,且校园霸凌现象十分普遍。多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欺负或者欺负过其他同学。这一现象不仅影响未来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一个冲击,亟需反思道德教育在现实校园中的实践情况与效果,真正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校园霸凌与家庭德智教育缺失息息相关。家庭是学生道德修养培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为人处世道理的启蒙之地。若父母不重视学生的道德培养,只关乎成绩高低,则会忽视学生品行和行为习惯的磨练,容易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若学生长期处于缺爱和缺少监管的家庭环境下,道德品行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则容易受到社会风气影响,从而出现霸凌现象。

(3)虽然被霸凌者可能存在内向、不善于交流等性格原因,但是校园霸凌实施的过程往往并不是因为被霸凌者出现行为偏差或行为不当,而是身旁人的不作为以及霸凌者本身的素质决定的。这与校园素质教育培养仅仅停留在面上工作有很大关系。旁观者难以有效提供帮助,甚至可能是下一个施暴者,霸凌者行为难以被发现或无法得到有效的道德约束和监管,才是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

猜你喜欢

施暴者霸凌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小编有话说
——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逆转人生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十二星座遭受校园霸凌会怎么做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面对校园霸凌,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