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高校音乐教学评价的可视化问题探讨与分析

2021-11-30徐玉瑶

山西青年 2021年6期
关键词:评价者音乐评价

徐玉瑶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潍坊 261000)

教学评价是教学手段之一,通过针对教学工作质量来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优化,教学评价也日益规范备受重视,这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涉及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程度。2016年8月,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通过“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多维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1]”。近几年来,广大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新课改为背景,不断探索、尝试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新时期以来对专门研究教学评价的论文已有多篇,但这些论文大多数是针对教学评价的方法进行论证,很少客观地去评价教学方法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在高校音乐构建中我们越来越重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我们虽然借鉴学习了外国的评价模式,但我国教学评价还是有很多弊端。比如说,评价方法与评价心理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的测量结果,也会出现影响真正的评价状态,会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等等。只有了解音乐教学评价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深入探究其成因,才能改进和完善高校音乐的教学构建。

一、课程教学与艺术建设相悖

“音乐课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并设计生动有趣的创造活动的内容,创设不同的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2]”但我国教育缺乏明确的教学体系,很多高校缺乏明确的音乐教育计划和发展方向,对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没有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并且我国音乐教育方法守旧,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我国高校中教师教学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国内高校掀起“学术立校”的热潮,教师慢慢开始转向学术科研强调科研成果,科研成为评判教师职称的标准,国内教师开始“轻教学,重科研”,在教学方案上没有太多的经历去研究,但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对于学生的成绩来说并没有显著的作用,当代社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很多问题,这凸显出高校的教学的某些弊端。

在教学中研究者发现,音乐教学会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些出入,音乐教学会比其他学科更偏向于实践性,但是在现在普通高校中却缺少一定的实践活动,更偏向于注重理论。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会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实际的音乐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的方式来记住相关知识点。但是却没有为学生安排一系列的音乐练习和实践活动。[3]这是当代高校音乐教学中较为明显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和看法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是参差不齐的,在同一教学下呈现的音乐表现也大相径庭。我们必须通过实践所表现出来,如果仅仅局限于教学是无法获得真正的艺术理解。

所谓的“教”与“学”在实际情况时会对立的一面,而音乐本身就是具有拓展性和发散性,对音乐不同的理解会带来多种对立的一面,在开展音乐评价时会引发难题。

(一)音乐教学设计的可预见性与音乐艺术表现的非预见性相悖

传统音乐教学评价标准大多是以音乐教学设计的预见性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这堂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对音乐艺术表现的细节性问题处理。[4]可以看出在教学之前教师制定的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等等,对于设定是有一定预见性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会很多外部因素问题可能会有悖于之前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会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差异会适当地改变原本的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的预见性为前提,通过过程与结果来进行教学评价,但是音乐的艺术表现对于个体来说是不可知的,那教学设计的预见性有悖于艺术表现的非预见性,所以在教学评价中也要注意预见性的问题。

(二)高校音乐教学与艺术价值相悖

高校的综合素质培育对高校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现如今许多工作单位招聘也需要具备艺术素养的人才,而在高校学习期间音乐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及创造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有利于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提高生活质量的良好习惯。高校音乐教学价值在于创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大批能够服务社会,创造自身价值的人才,高校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形成的学习模式太过死板并缺乏实践性,所以无法取得创新意识,音乐教学与实践会对学生的音乐艺术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三)教学的控制性与艺术表现的非可控性相悖

首先,教学评价的准则是由国家出台政策所制定的,对于教师的教学是有一系列的标准,高校会因国家政策的标准制定属于自己的教学规定,规定一旦出台一般来说不会被打破,教师会在教学规定的范围内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这也说明教学是具有一定的控制行性。但学生的表现是多元化的,而艺术这一门类本身就具有非语义,所以每个人对于其理解是大相径庭。正如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本身就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家庭教育、生活环境、行为习惯也不相同。学生的发展也提倡个性化发展,主张多元化,在学生的艺术表现上是具有非可控性的。

二、音乐多解性与评价客观性能否统一?

评价者的心理活动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评价者都会有典型的心理现象,如角色心理、自尊心理、类群效应等,这些心理现象也会形成评价的过程。

由于教师与学生自身个体的独立性与差异性,对于作品会产生参差不齐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影响教学评价的客观性,那么在音乐评价中产生的多种意见就称为音乐的多解性,那么音乐的多解性具体是怎么产生的?面对高校教学,在音乐多解性的情况下怎样与评价客观性相统一?

(一)音乐多解性的产生

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柯扬说过:“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评价者的认知差异可导致基本评价取向的差异,形成褒贬不一的评价。[5]。”学生因自身条件的影响,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而对一部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也会因为个体差异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音乐理解和领悟,而作品本身而言就是具有时代性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作品也不一样,这也说明了作品也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一方面反映了作曲家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而每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认知力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二)音乐多解性怎样与评价客观性相统一?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而言一直注重应试教育,而评价模式也属于“重结果,轻过程”,随着新课改的发布及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改革,我们慢慢开始注重实践的重要性、注重过程的发展,很多高校也开始出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很多评价模式,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真正意义上的作用,由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教学评价,让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评价趋于客观。但由于音乐多解性是由个体差异所产生的,它对于教学评价的客观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教学中对于个体差异很多研究者也研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相应的政策。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必须运用个别化教学,运用调试性教学和发展性教学。[6]而且,构建为之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良性指导,使其教师教学行为更加符合当下的行为规范,对其学生与自我可进行为之有效的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音乐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应以教师为准,教师选择适宜的范例指导学生表现音乐艺术的技巧性和准确性。

(三)措施与应对政策

首先,要提高被评价者对评价的认识、采取多种评价形态控制评价效应、保持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良好心理状态,也要注重结果反馈方式的多样性并且适当调控评价者的心理状态。

从教学上来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首先,完善教学硬件措施。教学模式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宜,教学手段要与时代发展相衔接,尽可能地做到高效课堂的学习氛围,创造与教师的教学模式相适宜的教学环境,才能使得学生在有效的学习环境中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创造力。其次,转变教学观念。做到教与学并驾齐驱,不仅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能引导与调控作用,也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念,错落有致地将主题观念落实到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之上,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与个性展开针对性地教学。最后,制定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方法。特别是高校,课程相对而言较多课堂氛围较为活跃。校堂教学评价想要走出困境,需要彻底革新,将传统目标性评价原则转化到过程性评价方式方法上。在课堂教育教学的结果性描述中,寻找与教学目标一致性的契合点,进而在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问题。[7]

综上所述,在课堂中教师要转换思维方式,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要做到重教书重育人。在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思维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很多高校对教师教学设备投入了很大的支持,现在的高校教学者也越来越注重教学条件,而现在很多局部地区还没有达到教师所需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实践性稍弱,并且,要及时做好有效的沟通,要了解学生内心所需,建立与学生和谐的相处模式,才能营造高效的课堂环境。

猜你喜欢

评价者音乐评价
教师的角色转变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音乐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360度绩效反馈评价有效性的博弈分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我与教师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