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2021-11-30夏宇旭

关键词:诚信中华素养

夏宇旭

(吉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社会而言,大学生就业是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大学生而言,就业决定未来的人生走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2018年高校毕业生是820万人,2019年是834万人,2020年874万人,再创近10年人数新高值),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用人单位的招聘已经不再只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而是要求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是对大学生责任担当、诚信意识、奉献精神、心理素质、合作能力、自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全面考核。但是当下大学生这方面的素养是有所欠缺的,故而就业能力较差,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形成了供需矛盾。

一、大学生素养缺乏、就业能力低的表现

首先,现在有些大学生缺少诚信,对职业不够忠诚,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大学生诚信滑坡是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信息化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不诚信、缺乏责任感的现象很多,在校期间试作弊、逃课,找工作简历造假,助学贷款不及时偿还等等。走上工作岗位后,较差的职业素养就会表现出来。调查表明,缺乏诚信是用人单位最不喜欢的员工个人素养。另外,有些毕业生好高骛远,缺乏实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责任心,不懂得爱岗敬业,上班迟到、早退,工作应付了事,且频繁跳槽。目前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用人单位只能望洋兴叹。

其次,缺乏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缺乏集体生活的环境,我行我素,孤芳自赏,刚愎自用,就业总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考虑个人利益。不参加社团活动,淡漠集体荣誉感,一些大学生缺乏相关的沟通技巧,不善于与同事交流合作,于是导致日后与用人单位沟通不畅,阻碍了大学生的成功就业。

最后,以功利化、物质化为导向选择专业和职业。当下许多大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以就业好、赚钱多为导向,至于自己是否喜欢、是否适合该专业则不予考虑,结果进入大学后因为自己不适合所选专业而浑水摸鱼。另外,有的大学生,大学期间只重视专业学习,忽略人文知识积淀和人文素养的养成,加之各种考级、考证等等,使大学生学风浮躁。就业时注重眼前利益,选择待遇好、赚钱多的单位,只要进了所谓前景好的单位,就开始追求物质享受,不积极进取,最终结果只能是被用人单位淘汰。

二、高校以“识”造物的教育方式,导致大学生文化素养欠缺,影响就业能力

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缺乏与学校的教育理念有关。近些年来,高校教育偏重于科学技术而忽略文化素养的培育,所追求的卓越失去了灵魂,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高教研究专家纪宝成也认为,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同时,“现代大学不仅重理轻文,不仅将本来相关联系的知识割裂为狭窄的知识领域,且使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狭窄的职业训练。在专业与功利的影响下,大学事实上存在着逐步变成职业养成所的倾向,人文与科学的基础教育沦为了专业教育或职业养成的点缀或装饰。”[2]由此可见,高校追求功利化教育是导致大学生素养差的重要原因。高校追求考研率、就业率,把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久而久之,学校就抛弃了以“文”化人的教育宗旨,而成了以“识”造物的机器加工厂,这是极其错误的,爱因斯坦就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架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理工科的学生整天泡在实验室做科研,更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匮乏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诚信、社会责任感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走向工作岗位后,会因综合素养不高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除了高校教育的弊端导致大学生素养缺失之外,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现在的大学生处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且信息无所不在的时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各种娱乐场所和信息平台,是现代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使一些大学生不能安心学业,这些不良的风气,使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不懈奋斗的精神,价值观模糊,导致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影响就业能力。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积淀彰显其育人的强大功能。2017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4]即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的融入育人全过程。这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有太多的思想精华,尤其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谐共处的团队精神正是现代大学生欠缺的文化素养。由此可见,高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教育大学生、感染大学生,使其在求学生涯中塑造完美人格,以机敏博学、朝气蓬勃的形象走向社会,自然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修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人懂得如何成为人。其丰厚的底蕴和积淀是新形势下立德树人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1.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身”理念塑造大学生君子人格,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儒、道、佛三大思想体系,本质上都是人生哲学,都是以人生价值目标及意义的阐明、个人心性及人格的完善为核心的,尤其是儒家更是注重个人的德行修养及君子人格的塑造。《大学》所列的“八目”:“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关键点和中心环节是修身,前“四目”讲修身方法,后“三目”讲修身的目的。大学生只有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理念时刻加强自己的德行修养,塑造君子人格,才能在就业中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时刻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

2.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思想教育大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精神

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大学生就业后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诚信也是待人接物的要素,是职业生涯中不可缺少的德行,甚至可以说是就业之本。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信”,孔子把诚信列为人的三大品格之首,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强调“言必行,行必果。”程颐云:“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上述经典都强调诚信和责任心是人的重要品格,不可或缺。高校要用这一理念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同身受,吸收并涵化,做一个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大学生。

爱岗敬业也是儒家一直倡导的。《孟子》云:“君子创业垂统”;《易经》载:“君子进德修业”。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每一份工作,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用儒家的敬业修道思想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厚重的文化修养为自己的职业保驾护航。

3.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与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目的是增强凝聚力,确保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和合”,在人际交往上强调君子以和为贵,人与人相处要相互包容和理解,和而不同、和谐发展。儒家的仁爱思想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讲“仁者爱人”,墨子讲“兼相爱”。可以说“和合”是儒家强调的与人相处之道,这种道德信仰是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基因。

在校园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很有优势的,那就是注重社团活动。大学校园的很多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学生通过团队活动潜移默化的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沟通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极为必要的素养,是其能否成功的重要砝码。

4.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及使命担当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等,这些思想精华可以教育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要有担当意识。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开拓进取意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用这些精神潜移默化的滋养大学生,无疑会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家国观、文化观。这样大学生在就业时就会淡化功利,不再注重薪资待遇及工作地域等方面的因素,而是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才华,贡献力量。2020年7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毕业生回信中指出,“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5]

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教育,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大学生的信仰决定他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事业成败。坚定家国情怀意识,满怀豪情走进新时代并奋斗新时代,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大学生心中闪亮,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就一定会破浪前行,为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力量。

(二)发挥校园文化隐形课堂的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就业能力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不可替代的隐形课堂。早在2006年教育部思政司提出“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发挥其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其文化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和硬件设施都有各自的作用,且相得益彰。软环境方面,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文化素养,也可以培养诚信、敬业和团队合作精神,总之对提高大学综合素质是非常有益的。如举办各项文化赛事,如书法大赛、国画大赛、诗词诵读大赛等等,可以对学生的文化涵养起到熏陶和渗透作用,使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做一个阳光向上的人,能包容和隐忍,心态平和的与同事相处,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校园硬件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高校通过校园设施建设营造出浓厚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的濡染与熏陶下提升人文素养。校园的亭台、花园、雕塑、草坪、路牌、大楼等等都是熏染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第二课堂,这些设施都蕴涵着高雅的文化内涵,是直观生动的教科书,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智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例如高校的教学楼命名文化体现出的高雅,对学生更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目前高校很多教学楼的命名都出自儒家经典。如“厚德楼”: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教育学生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致远楼”:出自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育大学生淡泊名利,静心读书,方能取得成功;“明德楼”: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当大学生漫步于这些教学楼间,自觉不自觉会被感染,素养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总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净化学生心灵,增强大学生素养,提升就业能力。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重视“知行合一”。将大学生学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实践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个人修养和塑造完美人格,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为此,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中小学进行国学经典公益讲座、深入社区讲授明德故事、家风家训文化、孝道文化、诚信文化等,这些学以致用的活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另外,通过寒暑假的“三育人”活动等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奉献自己的爱心。并且通过探访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民居感悟传统、热爱传统、弘扬传统,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心,从而促进大学生养成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精神,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使大学生不仅有很强的就业能力,胜任本职工作,而且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

猜你喜欢

诚信中华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