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教学中PLC 课程的教学研究

2021-11-30

现代农机 2021年3期
关键词:实践性程序课程体系

李 杨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23003,江苏淮安)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教学体系中,PLC 课程体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机电专业知识创造条件,相关教育人士予以重视和关注。对PLC 课程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且采取有效的应对举措,可以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保障。

1 PLC 定义与特征

PLC 的全称为可编程序控制器,换句话说,就是相关人员结合实际生产需求,借助计算机软件编写相应的程序并可写入的控制器。控制器的依托基点为继电器装置,在此基础上达到逻辑控制的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升,PLC 知识逐渐与逻辑控制体系融为一体,达到了自动编程的效果。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国内的PLC 技术研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PLC 体系对外界干扰进行抵抗的能力相对较强,可以借助网络互联的方式对程序进行编写。PLC 不仅可以单独发挥作用,还能够和计算机体系结合起来一同发挥作用,这便能够对生产的过程进行集中化控制。程序编写相对简单,结构整体的复杂程度相对较低,价格体系相对合理,这些都是PLC 系统的优势。如今,相关的研究人员还在对PLC 的性能不断进行深入优化。在工业生产领域中,PLC 技术的受欢迎程度也与日俱增,所以各大高职院校也在致力于该课程体系的创设。

2 PLC 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基础不一

就目前状况而言,PLC 课程体系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其中涵盖数控与电气等多方面知识,在对这一课程知识进行学习之前,需要对相关性比较强的基础性课程予以学习,比如自动控制原理、数字化电路等。学校内的学习课时相对有限,无法在一定的时间中实现全面教学的效果,无法对全部的教学知识进行深入讲解。与机电相关的专业数量较多,在选择教材上自身的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的内容也不同,同时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差异比较大,这使得PLC 教学基础参差不齐,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

2.2 无法掌握教学重点

如今,PLC 类型的产品数量不断增多,与之对应的教材数量也有增加的趋势,这使得学校在选择教材时难度比较大。有的时候,学校甚至会出现教学设备与教材无法进行匹配的问题,部分教材的内容与企业的发展需求无法匹配,也有一些教材仅仅是对PLC 的产品进行简单介绍,并未涉及程序编写或者实践性操作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完全依据教材来明确教学重点,只能结合课本的章节来落实教学任务,实践性课程逐渐朝着形式化与理论化的方向发展,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未关注实践操作

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性活动,不同的教育院校也在积极响应号召,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但是目前还未实现预期效果。特别是对综合性相对较强的PLC 教学课程而言,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困难。在资金等不同因素的限制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PLC 教学依然着重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占据了大部分课时。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讲述完毕之后,再进行补充性的实践类课程,这时学生可能会遗忘之前所学习的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体系连接不紧密。如今,实践类课程体系存在相对严重的模仿问题,学生仅仅按照教师的思路或者示范来开展相关的实践性操作,若是教师未进行演示,学生便很难开展自主实践活动。

2.4 实训课程品质低

如今的PLC 课程实践体系还是把验证性实验作为主体,学生只需要结合既定的实验步骤来进行操作便可。在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下,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甚至不需要经过思考,便能够完成相应的实践操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实训课程的难度系数相对较低,同时无法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导致实训课程品质低。

3 PLC 教学品质提高策略分析

3.1 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知识兴趣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课题进行设计,促使学生逐渐提升学习兴趣。所选取的设计类课题需要由浅入深,逐渐提升难度,教师需要综合分析班内学生的状况,最终选定难度适宜的课题。在进行程序设计活动时,学生需要进行探讨与研究,之后才能够完成设计任务。在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逐渐增强自信心,独立对程序进行编写,完成后才会有成就感。

3.2 引入实践性项目

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训课程进行结合。首先,在教学区域内,对相关章节的内容予以讲解,引导学生对PLC 构造与功能进行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训区开展基础性操作,在完成首个阶段项目之后,学生能够掌握PLC 基础性的操作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对PLC 的工作原理进行深入讲解,同时对编程的具体方法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手写相应的程序,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程序编写方法。在完成上述工作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编写程序,在核对无误后对程序进行输出,如有问题再予以改正等。

3.3 完善评价体系

如今,单单依靠期末程序考试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不准确的,为了提升公平公正性,应对评价指标进行优化。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勤状况、小测试情况、课程设计与实训次数等进行记录,同时要求学生在学期末完成实习记录和报告。将上述评价项目按比例列入日常成绩体系,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合成,然后得出最终成绩,这样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4 结语

文章对高职院校开展的PLC 教学课程进行定义与特征介绍,总结目前PLC 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对应的改进措施。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需要提升对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运用PLC 技术来对程序进行输出,以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实践性程序课程体系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给Windows添加程序快速切换栏
激发教师实践动力 实现专业自我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试论我国未决羁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司法类警察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探析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