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探析

2021-11-30雷长稳

关键词:教育者对象政治

雷长稳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新时代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其主要矛盾也必然发生变化,如手段与效果之间的矛盾、话语与接受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要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力量,就必须主动变革教育方法,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叙事方法将“事”和“理”相融合,借助事件所蕴含的事理向人们传达具有一定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事件,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必然包含人的在场,有人必然有情,换而言之,叙事方法以“事”的具体性,“情”的真实性和“理”的融合性长于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就必须解决好讲什么“故事”和如何讲“故事”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提出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效果、话语与接受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现实诉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内涵与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是在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一个概念,作为学术研究需厘清相关概念。

首先,“叙事”在不同的学科语境中有特定的含义。例如,专门研究“叙事”的叙事学研究者主要关注叙事的“叙”和“事”。“叙”即如何讲述;“事”即事情、事件或文本。“叙事”是写下来的话,若奈特也将此称为“叙事性话语”[2]。谭君强在《叙事学导论》中写到:叙事“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交流活动,它指的是信息发送者将信息传达给信息接收者这样一个过程”[3]。祝克懿认为:“叙事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用口语、书面语表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事件的行为过程或言语成品。”[4]在教育学领域,“教育叙事是从文学迁移到教育领域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实质就是教育主体通过讲故事,以体验教育真谛。”[5]也就是说在教育学领域,叙事更多地被当作“讲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融入教育思想、体验教育真谛。在历史学领域,叙事是一种记述历史的方式,它更加强调叙事的真实性、客观性,要求事情本身符合历史事实。

其次,就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手段,其本身就具有方法论意涵。就像有的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与基本观点从‘理论中’‘书本上’转化到‘实践中’‘生活上’的重要途径,通过叙述事情来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状态,解释、调试并引导人们的现实生活”。[6]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方法论意涵是叙事的方法论意义的直接体现,“叙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属性能够对教育对象产生独特的教育意义,因而是政治社会中普遍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7]叙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根植于叙事,在理论、实践和现实上回答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的“理论上的合理性,实践上的可行性和现实上的有效性”[8]的根本问题。无论是从叙事本身具有的方法论意义,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具有的方法论意涵出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这个概念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用“讲故事”的方式向教育对象传述蕴含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事件”来实现思想政治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研究关注的主要对象包括叙什么“事”和如何“叙事”。就叙什么“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所包含的“事”并不是叙事学研究者关注的一般意义上的事情或事件,而是内含一定道理的,具有思想、政治、道德等教育意义的事件,它必须和特定的意义相连,能够反映事物生成、运动、变化、发展规律或蕴含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研究在讨论如何“叙”时,它关注的主要对象包括叙事者、叙事接受者、叙事话语、叙事情感、叙事时间、叙事场域、叙事顺序,等等,总之,可以让思想政治叙事方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相关方面都应该得到叙事方法研究者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功能和作用的发挥需要其他方式方法的助力,如,想象法、讨论法、省思法、典型教育法、激励感染教育法等,这些方法内含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它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显著特点或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因具有灵活性、人文性、隐喻性等特征,在历史上和当代社会被人们广泛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灵活性。灵活性往往和原则性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灵活性以原则性为基础,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方向为指引,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在原则性“度”的范围内,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既可以被教育者运用,也可以被受教育者和各种隐性主体运用;在叙事介体的选择上,有口头叙事、文本叙事、图像叙事和网络叙事等;在叙事内容的选择上,既可以叙历史之事,也可以叙当下之事,还可以叙未来之事;既可以叙中国之事也可以叙外国之事;在叙事情境的选择上,既可以自己构建情境,也可以利用已有情境。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灵活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者因人、因地、因时、因景、因情合理地运用叙事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具有人文性。人文性即具有人文的属性。人文一词意涵丰富,简单的理解人文一词,可以将其归纳为尊重人、关照人,以符合人性、人道的方式对待人。就如学者所言:“人文”的本义所指不外乎是一种区别于野蛮和质朴的社会养教和精神修炼,是一种区别于强迫和恐惧的“内得于己”又“外得于人”的博雅情怀,是一种超越于物之占有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与追求。[9]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关注教育对象的现实利益和精神诉求,其本身就是可以满足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和精神慰藉。叙事方法的选择虽然由教育者主导,但从根本上说,选择何种叙事方法是由教育对象决定的,教育者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把握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知识水平和精神需求等,以满足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叙事方法。叙事过程中,叙事者在叙述自己或他人之“事”时会对事件进行加工建构,按照他所期望展现的事件之理的方向进行叙事,叙事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他对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二次理解,同时受叙者站在他的角度吸收叙事者传达的事件之理,尽管二者之间会出现差异,但这正是叙事方法的有“意思”之处,也是叙事方法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具有隐喻性。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就是“借”事说理,隐藏在事中的道理既需要教育者挖掘传授给教育对象,更需要教育对象自己进行领悟。例如,“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和“狼来了”等寓言故事的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故事所要阐释的道理,需要读者自己进行领悟,并且很多故事本身具有隐喻意义,更需要教育对象深度挖掘才能领会故事的深层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隐喻性还表现在教育效果上。叙事方法的运用并不能立即取得“药到病除”的效果,换而言之使用叙事方法解决某个问题并不能马上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者利用叙事方法传授给教育对象的道理,在教育对象脑海里打下一定的烙印,这个烙印可能在某个特殊的时间或场景被激活,让教育对象有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感觉。

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运用机理分析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会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有的是自发运用,有的是自觉运用。在选择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时,必须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其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增强自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一)叙事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运用的主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可以成为叙事者,也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运用的主体。教育者作为叙事方法运用的主体,在叙事活动中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调控者的角色,同时也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和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传递者。面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知识水平和不同阶层的教育对象,教育者如何把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授给教育对象,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叙事方法,帮助教育对象吸收并消化教育内容以实现良好的叙事效果是教育者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叙事方法的选择上,选择何种叙事方法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运用叙事的方法等问题,教育者有自主选择权、决定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仅仅教育者可以进行叙事,教育对象也可以进行叙事。教育对象在叙述自己、他人或虚构事迹时,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所叙之事能够得到受叙者接受,所传之理能够得到受叙者认可,所表之情能够引起受叙者共鸣。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育对象会自觉或不自觉采用各种叙事方法,使自己所叙之事尽量“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从另一个角度看,教育者在选择叙事方法前必须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性格、认知等基本情况,在叙事过程中也需要观察教育对象的现场反应,及时调整叙事方法。由此可见,教育对象也决定了叙事方法的选择,并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运用的主体。

(二)事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运用的依托

事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运用的依托,方法是让叙事效果得到更好体现的手段。没有事,方法就无所依靠;没有能被愉悦接受的方法,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无法被激活。“事”即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作名词时“事”指事实、事件、事情等,作动词时指从事、侍奉、治理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中,“事”更偏向于其名词词性,即“事实”或“事件”,它往往具有客观性,和一定的意义相连。只是客观地陈述一种现象,如外面下雨了,没有和一定的意义相连,就不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叙之“事”。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作用的对象是具体的人,有了事情或事件,如何让叙事接受者相信所叙之事为真,清晰准确地把握事件中蕴含的道理,也是教育者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理解事件蕴含的道理不仅需要关注事件本身,还需要注意说话人的表达与听话人的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语用能力关联。[10]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运行不能没有“事”,有了可叙之“事”才谈得上对事理的理解和如何实现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

(三)情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运用的催化

思想政治教育指向的对象是一个个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时空之中,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都是从知、情、意、信、行这几个基本要素的变化开始”。[11]就像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2]情感因素在人们作出判断和选择时具有重要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一个人对社会或他人的情感体验趋向正向时,会增进其对社会或他人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如果情感体验趋向负面,会消解其对社会或他人的认同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教育对象把教育者所传授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仅仅说理是不够的,教育者还需要通过热情、深情、真情满足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激发教育对象求知欲,提升思想政治叙事方法运用的效果。

(四)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运用的场域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运用必然置于一定的“境”中,其作用的发挥也需要“境”的助力。在这里,可以把“境”理解为环境或情境,因其具有生动形象、可感知、直观性、可视化等特征,相比于讲道理,它更能调动人的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让受教育者不仅能懂其理还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功能的发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生命观教育时,可以把学生置身于殡仪馆中,让学生通过观看逝者亲属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痛不欲生的场景,感悟自己并不只是为自己而活,同样也为他人而存在。还可以让学生扮演死者,营造一种死亡的氛围,让其躺在床上回想自己的一生做过哪些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感悟生命的意义。

(五)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运用的核心

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它的运用离不开目的的指引,以最终是否达到目的为“试金石”。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所讲的道理是一种“事理”,“‘事之理’不同于‘物之理’,在于其可变性,事在变,理也在变,理在变,事也会随之变。”[13]同一件事可以阐发不同的道理,同一道理也可以由不同事件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让教育者所传授的事件之“理”,更容易被教育对象所接受,进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其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中往往会根据自己期望教育对象理解的“理”和教育对象需要的“理”选择所叙之事。教育对象实际需要的“理”和教育者所传输的“理”,以及教育者希望教育对象理解的“理”和教育对象实际能够理解的“理”及其理解程度都会有所偏差。即使会出现这种偏差,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运用总是带有明确的指向性,即叙事说理,理是其最终指向。教育者在运用叙事方法时,需要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效果的因素做出预见、评估、调控,尽可能使叙事实现所叙之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功能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功能是其产生作用的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功能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其作用的认识,从而增强运用思想政治叙事方法的信心,提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意识。

(一)思想政治叙事方法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之所以必要,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决定的,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本身的功能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活动与理论研究提供方向指引。毛泽东指出“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会是瞎说一顿”,[13]可见,找到科学的方法对于化解问题,完成任务的重要性。没有可行的方法,原理就很难转化为实际成果,任务也得不到快速有效的完成,在解决方法问题之前所有的工作就如同“纸上谈兵”。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运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掌握教育对象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和把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叙事规律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人们对这些规律的把握过程也是人们认识规律深化过程的集中体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叙事方法,面对同一教育对象处于不同时空阶段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叙事方法,到底应该采取何种叙事方法,以及得出叙事方法应该因人因时而变的结论,这都是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叙事规律中得来的。这也恰好说明了思想政治叙事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叙事规律的反映,也正是由于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叙事规律的反映,所以它才能正确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活动和研究向前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是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实践“桥梁”。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只有一个,而到达罗马的道路选择却有无数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如同“罗马城池”,而叙事方法就如同“道路”,同一个理论可以运用不同的叙事方法讲述,也可以用不同的“事”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注重事、情、境、理的融合,能够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讲得有温度、有画面感和有深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原则和方法,而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从而改变了教育对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讲大道理的“偏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

(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范畴,是在借鉴叙事学、教育叙事、德育叙事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它对讲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有学术话语、政治话语,还有生活话语,不同的话语体系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因而这些不同话语给予教育者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学术话语抽象严密、政治话语“高屋建瓴”、生活话语通俗易懂。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思想政治内容,毕竟讲故事是一种相对容易让人们接受的方式,不像概念的逻辑演绎和推理,直观上给人一种“高大上”“不接地气”的感觉,让人产生一种不愿听、不想听的情绪,而是我“愿闻其详”的心理诉求。叙事话语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生活气息,它往往是叙事者对自我故事、他人故事或虚构故事的讲述,这种讲述融入了叙事者的情绪、情感体验,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叙事者的语音、语调也会随之改变。叙事方法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件”传达事件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将事件的思想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连,达到思想感染、政治认同和道德教化的目的。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党的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现实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面临着吸引力、感染力不足的情况,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既需要从理论上着力,也需要从方法上入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追求的是将事件之理和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经验感悟和理性认知结合起来,让教育对象在感悟事件之理的过程中追寻价值和意义。它用情景化的叙事环境让教育对象从感性上愿意倾听教育者的叙事,并且教育者不仅借助外力(情景)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还用教育者自身的情感打动教育对象,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叙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还让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解不再是“你听我讲”的这种单向式“灌输”,而是多主体、交互性的交流对话,这种方法调动了教育对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让教育对象在叙事的过程中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个体感悟,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的感染力。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科学运用既需要对叙事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也需要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作为思想在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里的“新成员”,不仅仅只是增加了一个新名词,还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王雅丽认为,“人是叙事性存在,在叙事中人的心灵世界也得到了展现和梳理”[14]这为我们重新认识教育对象的存在方式打开了新的窗口。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方法。叙事方法自古以来就备受道德教育或德育的关注,中国古代德育和西方德育教育过程都存在叙事,如中国古代德育方法将叙事融入家训、结合身教、关联国家和重视启发;西方德育叙事方法有宗教叙事法、文学艺术叙事法和科学技术叙事法等。这些方法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丰富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猜你喜欢

教育者对象政治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