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2021-11-30石路

今日健康 2021年12期
关键词:颌下腺脑性疗法

石路

(上林县妇幼保健院,广西 南宁,530500)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30 天内发育时期非进展性脑损伤引发的综合征,临床主要特征为姿势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1]。小儿脑性瘫痪既强调了发育缺陷和脑损伤引发的脑瘫,又强调了发育缺陷、脑损伤的发生时间可出现在婴儿期内。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属于十分严重的健康问题,脑瘫患儿可受到社会的排斥,同时出现摄入营养物质、总体液量下降,出现颊部皮肤刺激临床特征、衣服长期恶臭、潮湿,因卫生较差,还可出现传染病的传播及感染,以及语言发育迟缓。患儿极易出现压抑感、沮丧感、孤僻感[2]。研究发现,约有超过三分之一脑瘫患儿出现流涎症[3]。本文对近年来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的康复训练研究进行综述、分类介绍,现报道如下。

1 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的概述

根据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显示,小儿脑性瘫痪约有38.2%者出现中重度流涎症,其主要发病原因为口咽括约肌功能异常、吞咽功能不全、口运动功能障碍引发的患儿无法通过口腔吞咽功能对口腔内的唾液进行清除[4];另外服用抗惊厥药物或镇静类药物也可导致过量分泌唾液。口腔吞咽活动是由食管肌肉、喉咙、咽部、口腔等一系列性连续复杂的抑制及兴奋过程,可分为食管期、咽期、口期三个阶段[5]。脑干网状结构中的吞咽中枢控制协调吞咽过程[6]。通过对脑性瘫痪患儿的口腔进行X 线平片检查发现,患儿的口腔内肌肉协调功能障碍显著,吞咽过程中的起始-口期被阻断,而与健康儿童相比,脑性瘫痪患儿的吞咽活动的食管期、咽期无明显差异[7]。有研究发现,脑性瘫痪患儿的流涎症同时与患儿经鼻呼吸功能、口腔感染功能下降、闭嘴功能、控制舌功能、舌体大小、上下牙咬合错位、注意力、坐位姿势、头部位置、情绪状态的影响[8]。研究表明,脑性瘫痪患儿闭合嘴唇缺乏协调性,患儿的吞咽动作常常欠协调性、动作无效,同时其下意识吞咽频率较低[9]。

2 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的康复训练

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的近年来治疗方式包括各种外科手术、机能反馈治疗、行为治疗、口运动理疗方式、放射治疗、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等,其中常见的治疗方式为口运动理疗法、行为治疗、外科手术三种[10]。目前,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的康复治疗方式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传统康复、现代康复等,康复效果较佳[11]。

2.1 外科治疗20 世纪60年代加拿大学者第一次提出对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目前已发展为多种手术方式,包括(1)下颌下腺导管移位术:将下颌下腺导管口双侧向后移位至扁桃体窝,研究发现,对舌下腺进行切除效果更高[12]。(2)经鼓室神经切断术:经鼓室将双侧鼓室神经、鼓索切除;(3)下颌下腺切除术、腮腺导管结扎或移位术:后移腮腺双侧导管口至扁桃体窝,增强患儿对唾液的反射性吞咽,同时将下颌下腺双侧进行切除,下颌下腺对唾液的分泌含量约占一半[13]。三种手术方式的远期临床效果均超过80%,但下颌下腺导管移位术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脑性瘫痪流涎症患儿的首选治疗方式。研究发现,脑性瘫痪流涎症患儿的手术可延期至6 岁以后,已促进患儿吞咽功能成熟发育。国内研究发现,对脑性瘫痪流涎症患儿进行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切除术治疗,3 个月的临床效果达到97%左右。

2.2 口腔运动疗法与行为疗法口腔运动疗法可促进吞咽动作的协调性,促进闭合口唇,而行为疗法的目的是提高患儿的吞咽频率。而行为疗法包括自我惩罚、自我控制、正面强化、各种联合刺激,如可让脑性瘫痪流涎症患儿佩戴一种流涎控制盒,带有听觉信号,这种流涎控制盒可在患儿流涎时,予以听觉刺激提示其吞咽[14]。随着吞咽频率的提高,患儿的流涎特征逐渐缓解。研究表明,与正面强化相比,自我控制锻炼的临床效果更加明显。同时可让患儿参加专业的口腔运动理学治疗,予以口腔运动功能锻炼,让其学习正确的吞咽方式,可予以颌杯托将患儿的下唇托起,以促进口唇与上下颌闭合。在患儿智力年龄超过2-3 岁时可取得较佳的临床效果。

2.3 生物反馈疗法可对患儿进行面部肌肉功能生物反馈锻炼,包括评估流涎定量装置、可听觉反馈信号肌电图描记仪;训练前后可检测流涎率,同时可由舌骨下肌记录肌电听觉反馈,评估患儿的吞咽频率[15]。

2.4 药物治疗抗胆碱能药物可对胆碱能蕈毒碱受体进行可逆性阻断,而对分泌唾液进行抑制,而且唾液腺对于化学性去神经支配的敏感度较高,药物疗法可作为行为治疗、外科手术的辅助或替代疗法[16]。

2.5 功能锻炼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主要源于咽喉肌发育较差,吞咽困难引发,根据新生儿具有吸吮反射、咽下反射,可予以功能锻炼,首先训练患儿进行食指吸吮,后自行吸吮中食指,反复练习,逐步增加吸吮力量;后进行喉部上提,训练者将手指置于患儿甲状软骨上缘予以吞咽功能,两个动作连续锻炼,直至停止流涎为止。

2.6 推拿与针灸疗法针灸取穴主要为合谷、地仓、承浆、百会、四神聪,睡眠较差者加三阴交、神门,消化不良者加足三里,捻转、浅刺,无需留针,6 天为一个治疗周期,每日一次。针灸疗法具有关节通利、活血化瘀、经络疏通、阴阳调节的效果,可达到祛邪扶正、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17]。对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进行针灸疗法可促使大脑的睡眠状态进行刺激,快速活跃脑细胞,可激活脑神经。

2.7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予以口运动治疗、行为治疗、水疗、低频高压电穴位刺激、贴敷中药、锻炼功能、控制姿势等中西医结合疗法。

3 小结

脑性瘫痪又称大脑性瘫痪,是指在围生期30 天内因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受到损伤或损害导致的姿势异常、运动异常为临床特征的综合征,严重者可出现语言功能异常、视、听力葬爱、抽搐、智力下降、口角流涎等。脑性瘫痪是小儿致残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对小儿接受正常教育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小儿生长发育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先天性感染、核黄疸、先天发育异常、产伤、脑部缺氧缺血、低体重出生儿、早产等均为小儿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

研究发现,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儿脑性瘫痪出现流涎症,目前的康复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口腔运动疗法、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推拿与针灸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抗胆碱能药物疗法、功能锻炼,临床需根据脑性瘫痪流涎症患儿的实际病情选择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优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颌下腺脑性疗法
康复训练联合口腔游戏在脑性瘫痪流涎患儿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颌下腺慢性炎症的CT检查分析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以单侧下颌下腺病变为首发症状的舍格伦综合征分析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超声表现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