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D-AHP分析法的深圳湾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分析

2021-11-29彭会兰谭广文杨诗敏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深圳湾群落营造

彭会兰 谭广文 杨诗敏

(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600)

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是城市公园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且美观舒适的植物配置能烘托场地氛围,带给群众良好的游园体验。植物景观评价对营造舒适优良的景观空间至关重要,植物评价方法的提升,也对植物景观建设起了督促提升及改善的作用。由古至今,对植物景观评价的方法从古典园林侧重定性评价,突出游人感官和感性的认知,且赋予植物一定的文化内涵及意境,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传入的定量评价,涉及滞尘降热、减噪、游客体验调查等定量研究[1]。近年来,国内对公园植物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群落生态价值、绿化观赏两方面[2],且部分集中在特定山地、滨海等特定的地理环境,如杨婷等[3]以生态、景观、社会适宜为准则层,建立黔灵山公园景观适宜性评价体系,以期为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及营建提供理论指导。陈芳洲等[4]选择冬季时节,对西安市9个公园的冬季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徐新洲等[5]对西溪湿地公园内的植物景观进行了美感综合评价。

高质量的植物景观能创造更高的生态效益,提供更优质的游憩环境,更有效地美化室外空间环境。本文从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游人心理三方面,结合实地调研、层次分析法,采取定性及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深圳湾公园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分析,旨在对滨海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提供借鉴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位于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珠江入海口之东偏北,所处纬度较低,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其植物景观建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本研究以深圳湾公园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植物景观建设现状,着重对其景观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游人心理等3方面进行研究。深圳湾公园占地面积约108 km2,拥有长达13 km的海岸线,横跨福田、南山两区,已经建成12个主题的园中园。园内景观丰富多样,植物多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种植形式,部分节点区域辅助时花种植,是深圳极具代表性滨海公园之一。

1.2 方法

1.2.1 实地调研

1.2.2 访问调查

邀请上市公司10名专家对各个权重进行两两比较,获得各个指标的权重值。邀请10名园林景观从业者和20名非园林景观相关专业学生对样本进行评分,获得每一样本各个指标的评分值。

1.2.3 综合评价

通过征询专家学者的建议,结合前人对植物景观的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方法,即采用语义分析法[8]将难以定量评价的指标量化,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9]进行综合评分。

1.2.3.1 层次分析法(AHP)

社会资本是通过民众自主组织所建立起来的以信任、互惠、规范、公共精神为内核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特定的关系网络存在于一定的群体关系、组织关系中,是一种现实的或潜在的资源,当它被行为者调动或利用时,便以某种能量或资源的形式发挥作用,从而能够创造价值[1]。其作用在于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减少信息成本和信息的不确定性。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目标相关的各种因素梳理、分解成多个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一种分析方法[10]。基于专家学者意见,选取生态、美学、游人心理3方面,9个指标,建立目标层(A)、准则层(B)、因子层(C)的判断模型(表1),邀请10名园林行业高级工程师专家进行比较,并进行一致性合格检验,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表1 深圳湾公园植物景观评价SD语义对照表

1.2.3.2 基于语义分析法(SD)的评分法

语义分析法(SD),也称为感受记录法,对难以量化的指标采用此法,通过评价者对评价样本的心理感受来将调查对象的评价量化。邀请10名园林景观从业者,20名非本专业学生,依次展示19个样本的照片,让评价者对照SD描述因子,结合样本进行评分,每个评价指标分为3个等次,(最好8~10分,次之5~7分,最差1~4分[11])。其中,C1物种丰富度、C3乡土树种比例,结合计算结果和评价标准划出1、2、3等级。C2、C4~C9根据30位受访人士的评分计算出结果确定3个等级。

1.2.3.3 综合评分法

最终各个群落的得分,采用计算公式为:

式中S为群落的最终评分值,B为因子评分,W为因子权重值,n为因子数。计得最终综合评分值,根据公式CEI=S/SO*100%确定深圳湾公园植物景观等级,其中CEI为该群落景观的综合评价分值,SO为该样方的满分分值,S为该群落的综合评价分值。将综合评价分值作为划分依据,以差值百分比法划分群落景观等级[11],其中综合评价指数为80%~100%的为Ⅰ级,代表景观质量极好;60%~80%为Ⅱ级,代表景观质量较好;45%~60%的为Ⅲ级,代表景观质量很一般,0~45%的为Ⅳ级,代表景观质量很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群落科属种分析

本研究调查了19个群落样方,因深圳湾公园为狭长带状滨海公园,样方距离海岸线均为500 m以内,以乔灌草混合型种植模式为主,该模式占到样方总数的95%,其次是乔草模式。

深圳湾公园主要植物102种,隶属47科87属,其中乔木16科25属34种,灌木20科32属35种,草本22科32属33种。深圳湾公园常用的植物科有豆科、夹竹桃科、桃金娘科、棕榈科、桑科等。其中豆科(11属12种)运用最为广泛,其次是夹竹桃科(7属8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1.76%和7.84%,其他种植较为广泛的有棕榈科(4属7种)、桃金娘科(2属5种)、桑科(1属7种)、大戟科(5属5种)、百合科(4属4种)。

在乔木中,豆科(6属7种)运用最为广泛,其次是棕榈科(4属5种);在灌木中,夹竹桃科(6属7种)运用最广泛,其次是大戟科(3属3种)、茜草科(3属3种);在草本中,百合科、豆科、禾本科、菊科均为(3属3种)运用最广泛,其次是伞形科(1属2种),天南星科(2属2种)和爵床科(2属2种),详见表2。

表2 深圳湾公园植物常用植物科类分析

2.2 深圳湾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分析

2.2.1 评价模型权重分析

根据深圳湾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模型,结合10位专家的比较意见,采用1-9互反标度法,运用yaahp软件,进行层次判断矩阵的验算,计算结果表明,该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通过,结果合理有效(表3)。

表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B层对A层权重排序中,生态价值为最高值,占比达到49.05%,为该模型占比最高的中间层,其次是游人心理31.19%,美学价值19.76%。

在C层(因子层)对A层(目标层)权重排序中,植物适应性占比最高,达到24.06%,其次是安全性和物种丰富度,分别占16.36%和15.30%。专家一致认为,生态适应性是滨海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优劣的主要影响因素,植物群落不仅能塑造良好的景观空间,还起着防风,阻隔盐雾等作用,深圳湾滨海公园临海而建,盐雾、台风等影响因素导致植物景观营造难度加大,植物成活及生长适应难,需根据立地条件适地适树,科学选种及配置。

2.2.2 评价结果分析

2.2.2.1 单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生态价值(B1)得分基本分布在Ⅱ级和Ⅲ级,占比均为42.11%,其次是Ⅳ级,占比达到15.78%,生态价值为Ⅰ级的景观群落为0。总体上看,生态价值得分处于中低等,究其原因,深圳湾公园地处海岸地带,植物枝叶常年遭受盐雾侵袭,群落内适应性不强的植物其枝叶生长不良,甚至部分群落出现整树枯黄的现象。

在美学价值(B2)方面,Ⅰ级群落占比36.84%,Ⅱ级群落占比42.11%,Ⅲ级群落占比21.05%,深圳湾公园在美学价值上得分较高,基本分布在Ⅰ级和Ⅱ级,群落搭配充分展现出四季有花、繁花似锦的配置效果。此外,公园内种植有可可椰子、海枣、蒲葵等棕榈科植物,富有滨海城市的热带风情。

在游人心理(B3)方面,Ⅰ级景观群落占比26.32%,Ⅱ级群落占比63.16%,Ⅲ级群落占比10.53%。深圳湾公园游人心理整体评价处于中等,经调查分析发现,群落多采用棕榈科植物,调查期间为遭受台风灾害后的10月至12月,棕榈科植物枝干受到大风吹袭后,部分枝干下垂折断,造成不安全的心理影响。

2.2.2.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经深圳湾公园植物景观样方综合评价,计算出深圳湾公园19个样方的综合分值,得出植物景观样方的综合排名。

植物景观等级为Ⅰ级的群落共有3个,占比15.78%;Ⅱ级的有14个,占比73.68%。Ⅲ级的有2个,占比10.52%。Ⅳ级为0个。由此可见,深圳湾公园整体植物景观质量较为优良。其中综合评价为Ⅰ级的3个植物景观群落样方详见表4。

表4 综合评价Ⅰ级的植物景观群落

评价为Ⅰ级的群落皆为乔灌草配置模式,且乔木层常绿树种保证了整体观赏得绿量,如小叶榕、非洲楝、南洋楹、、火焰木冠大浓荫,中下层配合开花的小乔木增添群落色彩,如黄花夹竹桃、朱槿、红果仔、金凤等,增加了植物景观的色彩观赏性;评价Ⅰ级的群落地被层各有特色,通常与中层冠层达到一个色彩上互补的功效,如中层采用开花灌木,地被多采用狗牙根、麦冬等常绿草本。此外,调研中发现,深圳湾公园地被层大范围采用叉花草、兰花草、蔓花生等低养护的开花草本,既能降低养护成本,也能提升整体植物景观效果。

3 结论

评价发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不良,会影响舒适度的评价,且灌草等双层或单层配置的群落模式,会降低舒适性的分值。其次地带性和季节性的观赏特性和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呈正向相关状态。因此,场地特征、植物配置模式、植物生物学特性、季相变化、地带性对营造游人良好的体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今后的滨海公园植物景观建设中,值得借鉴的是:

(1)在公园的营造上,针对滨海类公园应优先选用海枣、椰子等抗风耐盐植物。深圳湾公园临近海岸,直面海风的吹拂,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盐雾,在暴雨季节,海水漫灌,严重阻碍了植物生长,选择耐盐抗风植物,能有效降低养护投入,保证整体的绿化质量。

(2)滨海区近海公园的群落结构应注重上层乔木绿量的控制,选择树冠层通透、导风效果好、深根系的树种。华南滨海区域在5~11月面临强台风的考验,乔木层树冠层通导风性能佳能有效避免枝干连根拔起或拦腰折断,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椰子、小叶榄仁等上层枝叶通透、枝干平直的树种,导风效果更佳;Ⅰ级群落中的小叶榕、南洋楹、非洲楝根系深,抗风性好;在实际的项目选种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种植地特征有针对性地种植。

(3)在公园游人活动聚集区域,结合实际选择乔灌草复合式的植物配置方式,营造舒适的入园体验。深圳地处亚热带地区,夏季天气炎热,紫外线辐射强,靠近凉亭、座椅区域,应当种植冠幅饱满,叶面积指数大的冠大荫浓的乔木,比如桑科榕属的榕树、高山榕等植物,营造舒适的局部微气候环境。

(4)在视线焦点处,注重观赏内容的营造。美学价值在公园景观营造中,是保证生态价值前提下需要继续努力挖掘的部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公园的营造,在重要视线通廊的节点采用开花乔木或者灌木营造花景,为园区景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公园的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深圳湾群落营造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深圳湾体育中心
叶用芥菜盐渍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