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首次报道双线嗜粘液蛞蝓危害槟榔

2021-11-29牛晓庆周焕起林兆威刘博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蛞蝓心叶粘液

牛晓庆 周焕起 林兆威 刘博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海南文昌 571339;2海南省槟榔产业工程中心 海南文昌 571339;3海南院士创新中心平台 海南文昌 571339)

槟榔(Areca catechu L.)位列“四大南药”之首,其植物体内含有多种具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有重要的药用价值[1]:槟榔多酚具有抗捞活性[2],槟榔叶提取物生物合成氧化镍NiO纳米颗粒具有抗糖尿病的活性[3],槟榔果和草豆蔻混合可以抑制皮肤的光老化[4]等。槟榔的医疗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引起医学界、农学界的关注。槟榔是海南仅次于橡胶的第二大经济作物,是海南230多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5]。

蛞蝓,又称鼻涕虫、无壳蜗牛,属陆生有肺类软体动物,雌雄同体,柔软无外壳,体表湿润有黏液[6]。中国常见危害农作物的蛞蝓主要有黄蛞蝓Limacus flavus (Linnaeus,1758)、双线嗜粘液蛞蝓Meghimatium bilineatum(Benson,1842)和野蛞蝓Deroceras agreste (Linnaeus,1758) 等[7]。双线嗜粘液蛞蝓M.bilineatum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柄眼目Stylommatophora黏液蛞蝓科Philomycidae黏液蛞蝓属Meghimatium,是一种严重危害蔬菜果树的多食性有害软体动物。双线嗜粘液蛞蝓还是广东住血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Chen,1935)的中间宿主,误食可引发头痛、颈部僵硬、皮肤刺痛、低烧、恶心和呕吐等症状[8]。2020年4月,笔者在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青田村槟榔园调查病虫害时发现未知害虫危害症状,经现场解剖叶鞘、心叶、花穗发现是蛞蝓危害,遂带回室内进行鉴定,并对该危害种蛞蝓的形态学特征、田间发生情况、生活习性等进行了观察、描述。研究结果为蛞蝓危害槟榔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也为蛞蝓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1 蛞蝓的鉴定及形态特征描述

1.1 形态学鉴定

采集田间新鲜蛞蝓标本,并保存于75%酒精中,后送往福州海关技术中心进行鉴定,最终鉴定结果为双线嗜粘液蛞蝓Meghimatium bilineatum(Benson,1842)。

1.2 分子鉴定

作为形态学鉴定的分子佐证,参照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血液/细胞/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型号:DP304)方法,提取蛞蝓腹部肌肉基因组DNA,利用28S通用引物C1(5’-ACCCGCTGAATTTAAGCAT-3’)和D2 (5’-TGGTCCGTGTTTCAAGAC-3’) 进行 PCR 扩增[9-10],将目的条带回收纯化,送至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将测序所得28S基因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发现其与双线嗜粘液蛞蝓同源相似性达99%,并将NCBI下载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其与M.bilineatum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将该蛞蝓确定为双线嗜粘液蛞蝓。

1.3 形态特征

成体:宽11~12 mm,体长40~70 mm,伸长可达120 mm,外套膜覆盖全身。体为灰黑或淡黄褐色,背部中央有一条有黑色斑点组成的纵带,体两侧也各有一条纵带。身体前端较宽,后端狭长,尾部有一嵴状突起。触角两对,前一对短,后一对长。呼吸孔圆形,在体右侧距头部约5 mm处,右侧的一条色带从下方绕过呼吸孔。蹠为白色。蹠腺分泌大量粘液。

幼体:初孵幼体呈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长2.0~3.5 mm,宽约1 mm。

2 生活习性

双线嗜粘液蛞蝓在海南一年发生一代,成体在土壤里、草丛中、沟渠等潮湿处越冬,并于11月初至次年3月中旬产卵,2月逐渐开始取食活动。常栖息于农田、住宅区附近阴暗潮湿、多腐殖质的石块、落叶下或草丛中;在夜间和阴雨天气出来活动,取食寄主心叶、花等植物组织,频繁危害的适宜气温是5~25℃,超过30℃,活动慢慢减少甚至死亡[11-13]。

3 分布及寄主

3.1 地理分布

双线嗜粘液蛞蝓在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安徽等地,其中在海南省各个地区都有分布。

3.2 寄主

双线嗜粘液蛞蝓为多食性软体动物,数量多,食量大,主要危害花卉、果树、蔬菜等作物,如槟榔、白菜、甘蓝、花椰菜、菠菜、油菜、莴苣、马铃薯、芦笋、桑果、桃子、梨、杨梅等[14-16]。

4 危害特点

2020年4月,笔者在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青田村槟榔园进行病虫害调查时发现,有许多植株心叶无法抽出,花苞叶鞘向外裂开,且在叶鞘周围和花苞内侧有黑色粪便。共发现表现症状植物20株,对症状严重的5株树进行砍伐,发现双线嗜粘液蛞蝓共计95头,其中幼虫27头,危害部位均有黑色粪便和组织流胶、腐烂症状。危害部位主要集中于槟榔心叶,有嚼食孔洞,流胶症状,心部组织因大量胶体产生而黏腻、腐烂,严重损害出芽点,导致抽不出心叶(图1),最终导致槟榔树死亡;危害叶鞘时,多藏匿于叶鞘内侧危害,导致叶鞘内侧腐烂(图2、3),病原微生物趁虚而入,侵染花穗,直接影响槟榔产量。

图1 危害心叶症状

图2 危害叶鞘

图3 危害叶鞘症状

笔者调查所见,双线嗜粘液蛞蝓昼伏夜出,雨季活动更加频繁,危害更为严重,常常傍晚5点左右出来,直至次日9时左右;若在温度低于30℃的阴雨天气,蛞蝓整天可见伏着于从槟榔根部并向上爬(图4),进而危害叶鞘、花苞和心叶;白天,蛞蝓一般潜伏于草丛中、土壤下、叶鞘内侧和槟榔心部里层。

图4 蛞蝓从根部向上攀爬危害

5 防控措施

槟榔是海南省仅次于橡胶的第二大经济作物,是和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三棵树”之一,直接影响农户的增收致富。因此,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海南经济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双线嗜粘液蛞蝓危害具有隐蔽性,一旦在槟榔园暴发,必将对槟榔的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根据蛞蝓的危害特点和危害时段,提出以下监测与防控建议。

5.1 监测

对海南省主要槟榔产区的蛞蝓危害情况进行及时、系统的调查,明确其主要发生区域、危害程度,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5.2 植物检疫

加强苗木调运检疫,严防调运带有蛞蝓的槟榔植株,一经发现,马上进行除害处理。

5.3 防控措施

5.3.1 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铲除杂草、排干积水,可形成对其不利的田间环境条件;必要时,采用地膜覆盖槟榔行间距,造成局部高温2~4 h,杀死蛞蝓成虫及卵,再掀开地膜。

5.3.2 人工捕捉

保留树根际杂草,或用槟榔落叶覆盖树根部,形成天然诱集堆,在清晨集中人工捕捉,或洒生石灰灭杀。

5.3.3 化学防治

在清晨、傍晚或夜间蛞蝓危害时,用硫酸酮1 000倍液或80%四聚乙醛或杀螺胺乙醇胺盐1 000倍液或5倍食盐水喷洒防治,效果良好;还可使用含四聚乙醛和甲萘威的药剂,在浇水后或雨后进行施药,防止药粒冲散,撒施于槟榔根际周围。根据虫口密度,每隔1~2周用药1次,连续3次即可消除。

猜你喜欢

蛞蝓心叶粘液
“一带一路”上的国花文化——捷克·心叶椴
海蛞蝓的多彩世界
海蛞蝓
乌鸫和蛞蝓
科学“清嗓”粘液助力清除流感病毒
神奇的粘液菌
十月,黎明不懂夜的痛(组诗)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鼻涕虫爬行的秘密
心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