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麒麟区非煤矿山对环境的损害及整治措施建议

2021-11-29王立苍崔双波

绿色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损害赔偿边坡矿山

王立苍,崔双波

(1.曲靖市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曲靖 655000;2.曲靖市国有海马寨林场,云南 曲靖 655003)

1 引言

随着麒麟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五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的快速推进,非煤矿山取得了较快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损害。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绿色、循环、生态非煤矿山企业,减少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必须加强对非煤矿山环境的监管与生态恢复,重新恢复绿水青山。

2 非煤矿山基本情况

麒麟区境内现有非煤矿山83座,均为露天矿山,主要是石灰岩、建筑用砂、页岩等非金属矿山,其中建筑用石灰岩51座、建筑用砂24座、页岩8座,分布在麒麟区的8个乡(镇、街道)[1],用地大多为林地及未利用地。矿山开采方式较为粗放,处于“散、小、弱”的状态,为促进矿产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改变粗放开采方式,使非煤矿山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安全可靠型转变,打造绿色、循环、生态矿山企业,麒麟区对境内的非煤矿山进行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后全区非煤矿山有72座,淘汰关闭矿山11座[1]。

麒麟区非煤矿山经营者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对矿区周边的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景观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良性循环,产生了一定的环境危害[2]。

3 非煤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3.1 矿山开采对环境的损害

露天矿山矿石的开采,一般都是对表土层植被进行清理、土体的剥离、矿石的开采、加工、运输等环节。这些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损害,主要表现为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方面。

3.1.1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开采和加工、运输过程中会产生的大量粉尘,在自然及风流作用下,会将尾矿粉尘直接扬起浮游于空中,使大气中的粉尘浓度偏高,导致空气污染。

3.1.2 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开采中炸药爆破、加工过程机械使用产生的噪声。这些机械噪声强度在70~110 db之间,会干扰谈话,干扰植物性神经系统。

3.1.3 水土流失

在露天矿石开采中,植被被破坏,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降低,加之大多数非煤矿山都没有建设拦沙坝、挡土墙等保护设施,当雨季来临时,造成了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阻塞河道和渠道。

3.1.4 土壤污染

在矿产露天开采过程中,土体的剥离、矿石的开采、加工、成品堆放及废弃尾矿堆存会侵占大面积的土地资源,矿山开采的尾矿粉尘飞扬进入土壤,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有害成份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强酸污染[3]。

3.2 矿山开采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

露天矿山矿石的开采,必然对生物多样性的生物群落、种群数量、生物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害。生物多样性丧失后,虽然一些耐性物种能在矿地实现自然定居,但形成的植被质量也通常是相对低劣的,因为矿山土地土层薄、生物活性差,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又非常缓慢,往往要50~100年[4]。

3.2.1 生物群落

非煤矿山开采对环境的损害使该区域的多种生境因子发生改变,对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场所产生破坏,将改变原有的群落结构,在空间、时间、种类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优势树种可能发生变化为新的优势树种,原有的乔木、灌木、草本等多层结构演替为草本层或灌木草本层,降低了该区域的生产力,破坏了该区域的生态平衡,对生物群落多样性造成了一定损害。

3.2.2 种群数量

在露天矿石开采中,剥离大面积的表土层以及其上生长的植被,而这里的植被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演替及人工措施而保持了与当地生态条件相互协调、相对稳定的统一体,是当地生态系统初级的生产力。露天采矿对该区域内的植被完全破坏,将改变该地种群被数量、分布情况及利用,降低区域林草覆盖率。

露天矿石开采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破坏其正常觅食、活动的生境,同时噪声及人为活动对动物产生了干扰,改变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关系,使得动物到其他地点选择适宜的环境,对动物种群数量产生一定影响。

3.2.3 生物安全

在非煤矿山生产经营过程中,人员和各种包装材料将会频繁进入保护区,会导致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及森林火灾的发生。

3.3 矿山开采对景观资源的损害

非煤矿山的开采后森林植被被采伐,山体开挖形成边坡、矿坑、迹地平台及生产加工后的废弃的设施设备、废矿的堆存严重破坏了景观,使地表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破碎、异质和不连续的“马赛克”斑痕镶嵌体[5],导致景观破碎度增加、异质性降低、视觉协调度差,对景观美学价值的影响较大。

4 非煤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建议

4.1 落实非煤矿山环境治理主体责任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非煤矿山企业是治理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恢复的主体,必须主动履行矿山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的各项义务。

要增强非煤矿山经营者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意识。强化企业“建设绿色矿山”理念,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督促矿山企业采用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实行边开采、边保护、边治理、边恢复,强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对生产加工场地建设钢结构大棚设施,实现了加工、储藏的全封闭作业,配备相应的除、收尘设施,能在生产工作中有效的控制粉尘。建设污水沉淀池和排水沟渠,做到了污水有效处理,达标排放,并能再次利用于矿区的除尘、喷淋等工作。严格规范车辆运输,不允许车辆超高超限运输,用遮布、挡板等将车厢封闭覆盖,并在出厂时进行喷淋除尘,有效控制了跑冒滴漏现象。

4.2 加强非煤矿山生态环境监管

在审核审批过程前,国土、环保、水利、林业、安监等多部门对矿业权设置进行了联合会审,按转型升级的要求,对保留、升级改造及整合重组的非煤矿山完善相关审核审批流程,对手续不全的矿山坚决停业整顿。在审核审批过程后,各相关监管部门要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建立生态环境监察联合执法机制,加大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对未履行相关审核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进行行政处罚后并责令停止生产建设,补办相关手续;对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矿山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后并责令停产、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矿山企业,依法实施关闭、取缔;对私挖滥采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予以严厉打击,从严查处,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确保生态安全。实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年审制度,对未完成当年生态恢复治理任务的矿山企业,不得新批块段,实行停工停产。

4.3 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目前,非煤矿山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承担了相关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制裁,对生态环境本身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则没有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出钱完成。

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建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6]。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上升为国家基本法律,从实体法层面上确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土壤污染防治法、森林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里面已经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规定。要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综合运用行政、刑事、民事责任的同步追究,可以大大增强法律对于环境违法行为人的威慑力,促使环境违法者承担环境损害的全部成本,支付生态恢复的全部费用,从而遏制环境违法,提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恢复的效率,有效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

4.4 进行非煤矿山生态恢复

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绿色、循环、生态矿产企业,减少露天矿山开采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必须对非煤矿山进行生态恢复。要按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7],采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草、灌)制定出科学合理、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生态恢复方案,要综合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按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以最大程度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4.4.1 工程措施

非煤矿山开采后,植被全部被破坏,边坡岩体内的原始应力的失去平衡,出现了次生应力场,矿区原有地表遭到破坏,地表凹凸不平,需进行边坡治理、场地平整、覆土工程等工程措施恢复生产条件。

(1)边坡治理。矿山开采后形成了较大的边坡,由于边坡岩体内的原始应力的失去平衡,出现了次生应力场,必须对边坡进行治理,以便于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同时也能保证边坡的稳定,避免垮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也能较好的防止区内的水土流失。对于高陡边坡区,存在不稳定岩体及堆积体的边坡,采取进行清除危岩或锚杆、钢筋网喷混凝土支护、铺设金属网及削坡开级等措施;对于高度不大的陡坡,也可填方压脚。对于边坡岩石风化严重,易造成小范围塌方的削坡后采用挡土墙的方法治理。

(2)场地平整。矿山开采后矿区原有地表遭到破坏,地表凹凸不平,需要通过挖高填低,清除地上障碍物,将地面改造成满足生态恢复的自然平缓坡。

(3)地表覆土。矿山开采造成生态破坏的关键是土地退化,地表堆积或残留的土壤母质、母岩及其它不适合植物生长的杂质导致土壤因子的改变,即土壤理化性质变坏、养分丢失及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增加。采用客土回填进行地表覆土是矿山生态恢复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选用质地好的壤或沙壤土进行地表覆土,从而改变植物生长的不良基质,在地表面铺上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覆土的厚度≥60 cm。

4.4.2 生物措施

因非煤矿山多种生境因子发生改变或损坏,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降低,地表覆土后土壤蓄水功能差、蒸发量大,浇水困难,植被恢复难度较大。要通过恢复植被来恢复动植物栖息地,增加生物群落及种群数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恢复植被优先选择适应性强、成熟度、可靠性较好的生态恢复技术,按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进行生态恢复。

土壤肥力恢复采用绿肥与有机肥施用技术,在地表覆土时增加有机肥含量,栽植时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全面营养,而且肥效长,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

抗旱保水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减少水分无效蒸发,延长水分在土壤中储蓄时间,供植物充分利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滴灌技术,利用塑料管通过直径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输水到植物根部进行局部洪水;推广使用保水剂,保水剂能反复释水、吸水,它还能吸收肥料、农药、并缓慢释放,增加肥效、药效。

苗木采用容器苗技术,容器苗在运输过程中不伤根系,保持营养土完整,栽植后基本没有缓苗期,成活率高。

群落结构以乔木、灌木、草本多层结构进行恢复生物群落多样性。草本层采用生物固氮技术,种植紫云英、苜蓿、豌豆等豆科植物,利用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固氮能力在贫瘠的土地上快速的生长,含氮的根部腐烂后可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或将全株植物埋入土中当为绿肥,对于土壤改良和改善生态环境作用较好。树种选择采用乡土树种及石灰岩土壤指示树种,灌木选择火棘、苦刺、马桑,乔木选择园柏、柳杉、藏柏、桤木等,选择这些乡土树种及石灰岩土壤指示树种可增加成活率及保存率。利用混交林营造技术,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提高抗干扰能力和抵御病虫害能力。

非煤矿山陡坡、缓坡及复杂地形区域可采用液体喷播技术、边坡钻孔技术、板槽技术、挂网喷播技术、生态袋植绿技术等进行植被恢复。

4.4.3 做好生态恢复验收评估

为了确保矿山生态恢复工程的质量,需要规范施工流程并明确施工标准,在恢复工程完毕后,需要对各个恢复环节进行质量验收,验收部门要严格按照生态恢复方案所规定的标准进行验收,以促使矿山能够真正地恢复生态功能。

定期跟综生态恢复情况,全面评估恢复效果是否达预期目标;对未达目标的,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直达预期目标。

5 结语

麒麟区非煤矿山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污染,对生物群落、种群数量、生物安全、景观资源造成了损害。为了减少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绿色、循环、生态非煤矿山企业。建议采取落实非煤矿山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加强非煤矿山生态环境监管、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进行非煤矿山生态恢复、做好生态恢复验收评估等措施对非煤矿山进行整治,最大程度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使非煤矿山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安全可靠型转变,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损害赔偿边坡矿山
水利工程施工中高边坡开挖与支护技术的应用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优先审理模式之反思
论比例原则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建筑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析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分析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边坡控制爆破施工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繁忙的矿山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