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幼儿“童谣”音乐作品的艺术创作特色研究

2021-11-29侯冬妮

黄河之声 2021年21期
关键词:押韵童谣音乐作品

侯冬妮

一、幼儿“童谣”音乐作品的审美特征

(一)动人的韵律之美

针对于幼儿进行的童谣创作,不仅有易于传唱,更便于幼儿记忆的特点。属于口头艺术特色很明显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童谣音乐演唱起来朗朗上口,文字和发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因而韵律之美这也是幼儿童谣所具备的最鲜明的艺术特征。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有大量的民间童谣得到了传承,具有生动的音乐旋律色彩。但是,民间的童谣都缺少文字资料,只是幼儿口耳相传下来的,所以童谣的艺术特征主要以押韵为主,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隔一句押韵,演唱起来抑扬顿挫是童谣的主要特点。例如,童谣《小花猫》,每一句都是以“儿”字进行结尾,在鲜明的节奏感衬托下,表达了幼儿对小花猫的喜爱之情。此外,幼儿演唱的童谣每句话结尾的字音都要押韵,还有的是隔一句结尾的字要押韵。

童谣歌词与众不同的就是不需要有太强的逻辑关系,或者多么高深的道理,只要能够让幼儿演唱起来顺口,又能将一个事物描述出来,用纯粹的音律美和节奏感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使整首童谣的音乐韵律优美生动。此外,幼儿童谣的押韵是规律性的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阶,使整首童谣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有语言的和谐美,也有旋律的流畅美,也便于儿歌的记忆和流传。再如,“小花猫,你真好,捉到老鼠喵喵叫”,唱词尾字都押韵在“ao”上,幼儿演唱起来既顺口又便于记忆。

(二)深刻的教化之美

幼儿童谣主要面对儿童群体进行创作的,所以创作也会从对幼儿的启蒙作用出发,这也就决定了从古到今的童谣中对幼儿具有深刻的教化意义。幼儿童谣从早期的启蒙教育,到幼儿优秀品格的教育,还有对社会文明、人际交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加强了幼儿在认知懵懂期的教化作用,如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启蒙审美,培养道德等。所以,幼儿童谣具有深刻的教化之美,是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民间口耳相传的知识性童谣非常的多,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呈现,都用童谣的形式表达了在传统文化和民族做精神方面的深厚沉淀。既有对地方民俗的体现,也有对民间价值观念的彰显。

例如,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歌》就是以童谣的形式,描写了不同节气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现象。虽然,南方和北方的节气特征略有差别,但是形式基本相似。再如,以民间童谣来记录各地的传统文化,如描写北方地区为迎接新春,民间所做的一些日常准备的童谣,每一句都押韵:“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闹,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些广为流传的童谣不仅是过去幼儿对节日气氛的期盼心情的记录,在现今依然对幼儿产生了良好的教化作用。孩子们可以在背诵童谣的时候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增强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还充满了童真童趣。此外,幼儿童谣在对自然事物的描写、品德塑造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的教化作用,并且借助童谣节奏感强这一特征,在幼儿群体间得到良好的教化和传承。

(三)突出的情趣之美

幼儿童谣的创作源泉来自于生活。生活有苦也有甜,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让生活充满情趣是中华童谣创作的根基。而幼儿演唱的童谣正是以孩童质朴、天真的视角来描绘生活,展现大千世界,让生活充满童真和趣味。例如,幼儿广为传唱的童谣《小马驹》就充满了生活情趣之美:“小马驹,真可爱,蹄儿哒哒,跨土台。”通过描写小马驹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既形象又充满了生活情趣。所以,儿歌童谣是将生活中的事物简单化,趣味化,一首首情趣横生的童谣为幼儿展现了一个丰富有趣的世界。

在河北地区,有一首家喻户晓的传统童谣,不仅可以进行生动的演唱,还能融入很多的肢体动作。小孩子们可以一起根据歌谣唱跳起来,不仅趣味性很强,孩子们也非常的喜欢。这首《拉大锯》的童谣来自于生活场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在演唱中,两个孩子彼此拉着手,一边唱出童谣,一边做着“拉”和“扯”的动作,非常具有趣味性。在这个童谣中,幼儿在富有节奏感的旋律中,模仿着大人用锯子锯东西时做出的肢体动作,刻画了一个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也唱出了童谣所描写的生活情趣之美。此外,在幼儿童谣还经常会采用夸张的修辞表达手法进行创作,从而增加了童谣语言的趣味性,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具情趣性,用幼儿奇幻的想象力将所描绘的事物夸大,从而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四)深厚的情感之美

幼儿歌谣产生的缘由就是孩子们对情感抒发的需求。尤其是童谣的产生也是同样的道理,是孩子们对情感的抒发,童谣是给幼儿听的,所以更多都是直抒胸臆的编创,直接描述事物,表达情感。例如,表达亲情之间人情冷暖的童谣《亲外甥》中有这样的表达:“舅舅让吾家里坐,舅母见吾黑忿忿。不吃你茶,不喝你酒;拿起马鞭就是走。”生动的描写了外甥去舅舅家做客,由于舅舅、舅妈不热情,内心的心里波动和情感表达。我国除了有传统的童谣音乐作品,还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现代幼儿童谣音乐作品,尤其是在情感表达方面非常的丰富,也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情感出发,展现了幼儿童谣的情感之美。例如,《逗弟弟》中:“小淘气,真滑稽,阿姨做事他看弟,又扮猴子又装鸡,逗得弟弟笑嘻嘻。”几句简短的唱词,既生动押韵,描写了小孩子之间的童趣。在幼儿童谣中,除了对生活中的事物“应景生情”和对儿童自身情感的描写之外,还有表达对祖国、社会、家人等深厚情感的童谣音乐作品。总而言之,幼儿童谣的唱词字数虽然少,内容也非常的简介,寓意直白易懂,语言朗朗上口,将丰富的情感体验用童谣的音乐作品形式充分的表达出来。

二、幼儿“童谣”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语言文化特色

幼儿童谣的语言特征以浅显通俗为主,同时具有地域文化特性和音乐文化特色。幼儿童谣都是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因为童谣的语言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早已刻在了孩子们的记忆深处,让人不经意间就会哼唱出来。幼儿童谣音乐作品的创作从浅显的语言开始,作为一种适宜于儿童审美特征的语言形式,颂唱起来具有非常强的音乐特色。不仅自然、押韵,还朗朗上口。幼儿童谣很多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如传统的童谣《小青蛙》等。童谣的歌词语言质朴自然,单纯朴素地将生活中常见到的小青蛙进行描写。此外,幼儿童谣的语言口语化很强,所以很多地方的童谣应用的当地的方言。整个童谣唱词的表述简单明了,幼儿一听就懂,使旋律听上去更加的亲切,而且俗语的语言使用还为幼儿童谣增添了不少通俗的文化底蕴。例如,广东地区地道的粤语童谣《数星星》就充满着童趣和对儿童的期待,“茜草青青,波浪青青,虾仔虾女,猛数星星,星星咁密,点数得清。”童谣在歌唱语言上不仅押韵,还有很鲜明的地域方言特点。方言是劳动人民的语言,方言在幼儿童谣中的使用更容易表达情感,也符合地方民俗文化特色,歌词起来更加的流畅,也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二)音乐游戏特色

童谣很多是在儿童游戏玩耍时哼唱的歌谣,既有对游戏规则的描述,同时也对游戏起到了助兴的作用。例如,流传广泛的童谣《丢手绢》,就是一首可以用来游戏的童谣,“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身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显然,这是小朋友们在一起做游戏的时候经常演唱的歌谣旋律。这首童谣是孩子们围坐成一圈,然后大家一起唱着歌谣,由一个小朋友拿着手绢围着小朋友转圈,把手绢放在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身后,趁其没有防备,将其抓住,然后进行“惩罚”。所以,这种幼儿童谣的游戏色彩是非常生动的,也使幼儿童谣不单单是一种演唱形式,更加增添了幼儿童谣的趣味色彩。

幼儿童谣不仅是文学的一种,也是幼儿音乐、游戏呈现的一种。关乎于儿童的歌谣就要以快乐、童趣为主,能够为孩子们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启发和愉悦感作为主要创作出发点,所以迎合儿童喜爱游戏的本性特征进行创作也是幼儿童谣所要实现的创作目的。充分运用文字、语言、舞蹈、游戏、音乐的艺术想象力为儿童创作质朴的游戏乐趣,使幼儿童谣更具感染力。例如,民间流行的童谣《骑竹马》:“竹马竹马你快行,千万不要到的迟。”小孩子们拿一根竹竿或者秸秆夹在双腿之间,手拉着竹竿,双腿蹦蹦跳跳,模仿骑马的动作,大家进行比赛,看谁骑马更快,充分的展示了童谣的乐趣。此外,类似风格童谣还有很多,都是以游戏作为创作主题的,并在幼儿群体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三)艺术想象特色

幼儿童谣音乐作品的创作篇幅较为短小,虽然没有幼儿喜欢的童话的故事内容具有丰富的情节,但是也经常会选择一些生活情节和自然情景作为创作题材。因为幼儿童谣是以孩童的视角方向和思维方式进行创作的,所以经常融入一些想象的艺术成分。例如,在童谣中小动物们都会说话,也会作出一些与人类相同的动作和事情,也能进行人和小动物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等。我们知道幻想是幼儿的天性,他们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所以,充满丰富想象力的童谣对儿童来说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幼儿童谣一定要具有幻想色彩,用天马行空的美好想象打动小朋友,哪怕是篇幅极短小的童谣,都要插上想象的翅膀,用想象来让儿童的世界充满情趣。

随着现代启蒙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童谣作品不断向着更丰富的发展。幼儿童谣的音乐作品创作中,也注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要建立在对生活实际体验的基础上,用充满稚气的童言童语表达出来。所以,从很多的幼儿童谣中,我们都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创作者调动艺术创想力,帮助孩童展开了稚趣的探索,赋予了幼儿童谣鲜明的艺术特色。此外,幼儿童谣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不断的激发和扩大孩童的艺术想象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充满乐趣的艺术想象中,进行歌唱和舞蹈。所以幼儿童谣要贴近生活,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的艺术想象,不仅能够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还能启发幼儿展开更加趣味性的艺术探索。

(四)传统文化特色

小小童谣,学问不少。所以,在幼儿童谣的创作中,也融合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因素和成果。在幼儿童谣音乐内容中也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在众多的幼儿童谣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在过去的童谣作品中,每一首童谣的创作都是汲取了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既符合了孩子们的情趣需求,也蕴含了非常深刻的人文情怀,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事实上,幼儿童谣的创作内容是很多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与各种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幼儿童谣作为一个纽带,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很多内容都融合了起来,成为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作品。幼儿童谣歌词优美,字句押韵,唱腔优美,还能一边游戏一边玩,如两个人对坐,交叉击掌的同时,唱着童谣《打花巴掌》“打花巴掌嗨,正月正,老太太爱看莲花灯,烧着香儿,捻着捻儿呵,茉莉茉莉花儿呵,穿枝莲呵……”这首来自老北京的童谣,后面会一直唱下去,唱出每个季节的时令花名,既讲了传统节日,又描述了传统节日中与花相关的习俗,彰显了幼儿歌谣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厚魅力。

结 语

总而言之,童谣是针对幼儿进行的独特艺术作品创作,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幼儿童谣能够真实的反映孩童们的童真童趣,以优美的音乐旋律和质朴生动的语言彰显了童谣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幼儿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幼儿童谣是独属于幼儿群体的综合性艺术创作,以幼儿的思维、视角、审美以及语言习惯、表演特征、演唱特色等进行丰富的艺术实践,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幼儿童谣不仅要保留传统童谣艺术文化的特色,还要在不断的传播发展中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作出更多符合当前幼儿审美的童谣音乐作品,彰显我国幼儿童谣的艺术色彩和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押韵童谣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押韵押出韵味儿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快乐童谣
音乐作品
我给小鸡起名字
Watch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