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秦岭大型真菌资源保护与开发

2021-11-29张园园樊玉萍

西北园艺(综合) 2021年6期
关键词:秦岭食用菌真菌

丁 建 张 晶 张园园 樊玉萍

秦岭生物多样,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被誉为“生物基因库”。 其中,动植物资源保护无论从立法层面还是从社会层面已得到普遍共识,而大型真菌资源保护却远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此,本文提出“深山保育、浅山开发”的原则,通过完善立法建设、设立大型真菌保育区、深化“校+院+企” 科研合作等方式实现陕西秦岭大型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林菌共生共荣。

1 引言

秦岭绵亘华夏腹地, 全长1 600 多km,拥有40 万km2的山域面积,主体位于陕西省中南部。秦岭作为我国南北气候的自然分界线,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素有“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物基因库”之称。 18 世纪,瑞典科学家林奈最早提出两界分类系统即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以至于在人们印象中提及生物保护最先想到的动物和植物。而五界系统则由惠特克于1969 年首次提出,大型真菌归为第三类多细胞真核生物。据推测,全世界已知大型真菌约1.4 万种,我国记录有9 302 种,其中食用菌1 789 种,药用菌798 种,食药兼用菌561 种。 秦岭陕西范围内目前已知大型真菌共计23 属291 种。

2 完善大型真菌资源保护立法建设

2.1 建立大型真菌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法 大型真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要求参与人员初期要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同时,成立地方性野生食药用菌保护发展协会, 从大型真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角度起草了相关法律草案,形成立法建议稿,提交相关立法机构。 制定大型真菌资源的专项保护法案,并明确保护职责与利用范围;集中治理掠夺式和损坏式的开发方式,确保在完善的法律制度支持下,实现秦岭大型真菌资源的有效保护。 同时还要构建以林业主管部门牵头的秦岭大型真菌资源保护体系,加强与市场的融合,合理开发利用,确保构建出专业性、规范性与集约性的野生大型真菌市场。 此外,还要关注野生大型真菌资源保护性开发制度与政府政策的协调,使制度建设基于实际情况,符合陕西地区发展特色,提高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

2.2 完善大型真菌资源品种权益保护法1941 年荷兰的《植物育种者法令》和1953 年德国的《栽培植物品种及种子保护法》是最早的两部有关品种权立法。 我国品种权立法工作起步于20 世纪末, 直到2005 年年末才陆续将食药用菌品种纳入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保护范围。一直以来,我国食用菌育种工作主要由各级农科院承担, 品种育成后采用示范推广形式走入市场, 在此过程中侵权者常以组织分离的形式获得新品种, 例如上海丰科公司纯白色真姬菇“Finc-W-247”品种维权案中被告方的侵权行为。食用菌生产企业很少涉足菌种选育工作,更多的是拿来主义。 作为食用菌产业主体的企业参与度的下降致使育种创新活力低下, 出现了“国外菌种国内香”的局面,大量种植来源于国外的食用菌品种。因此,建立完备的大型真菌资源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成立食药用菌品种司法鉴定机构, 构建专业化执法队伍,规范菌种市场,保护育种者与菇农双方的权益,才能促进市场繁荣。

2.3 赋予公众参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权利 对大型真菌资源的保护,从完善法律制度的角度出发, 需要完善具体的法律条文, 但同时也要关注公众的利益。 在法律条文中应赋予大众投身大型真菌资源保护的相应权利, 使其能自觉监督大型真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行为。 此外, 还要关注公益组织等社会组织的力量, 各个机构应加强合作, 破解专业执法资源稀缺的难题,带领公众共同保护野生大型真菌资源, 避免过度采摘。

3 构建大型真菌多样性保护创新体系

3.1 构建秦岭大型真菌的“一区一馆五库”体系 依托陕西省内已有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采用嵌入式设立秦岭大型真菌保育区, 建设秦岭大型真菌标本馆,此为“一区一馆”。 五库分别为: 通过野外采集新鲜大型真菌标本随即进行低温速干处理,形成脱水活体组织,保证其遗传物质不受破坏,建立活体组织库;通过对收集的标本利用超低温液氮保藏与斜面低温保藏技术相结合建立种质资源库; 采用5G 技术实现管理系统智能化、可视化管理建立综合信息库;收集秦岭大型真菌化学成分信息, 对其结构及生物活性信息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研究, 建立菌种有效成分库;通过活体采集、分离纯化、测序等步骤建立菌种基因库。

3.2 建立秦岭大型真菌保育区 建立秦岭大型真菌种质资源保育区, 采取就地保育与迁地保育相结合的同时实行封闭式保护管理。 建设智能化动态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记录野生羊肚菌、牛肝菌、鸡油菌、红菇、松乳菇、桑黄等大型真菌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搜集并保藏具备较高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种质资源, 对其遗传多样性和驯化育种进行全方位研究。

3.3 建立秦岭大型真菌濒危评价标准 大型真菌的保护应首先列出濒危真菌名录, 然后根据每个物种受威胁程度及其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统计数据显示,直到 2006 年仅有白灵侧耳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目录中,可见真菌的保护、受威胁状况评估等工作亟待加强。 相关机构可以通过野外调查、市场调查、民间调查等手段获得秦岭大型真菌的野生种群及生存状况的基本数据,构建秦岭大型真菌物种濒危程度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濒危状况和优先保护顺序作定量化评价。 最终,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提出相应的保育措施和解濒技术。

4 深化“校+院+企”科研合作,实现林菌共生共荣

食用菌栽培技术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 具体模式要根据不同气候、海拔、纬度地区来确定,包括确定栽培品种、栽培季节、播种形式与管理方法。 利用林下资源发展食用菌是一项经济有效的生产模式,林下资源拥有投资成本低、土壤肥沃、环境优越等诸多便利。 以近些年来发展较为广泛的羊肚菌种植为例, 全国有近10%的面积属于林下栽培。 合理利用陕西省内高校资源联合各地市农科院所与相关食用菌生产企业,共同推进陕西省林下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4.1 开展陕西秦岭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 据了解,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在秦巴山区共收集秦岭大型真菌标本1 172 份, 明确秦岭大型真大型真菌种23 属291 种, 拍摄影像资料7 000余帧,收集各类生态信息六本近1 000 组,获得野生纯培养菌株850 株, 收集土样标本200 余份。此外,西北大学、安康市农科院、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均对陕西秦岭大型真菌开展了调查研究。 但存在调查区域相对较小、时间跨度相对较大等问题。 因此,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林业局开展陕西秦岭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摸底活动迫在眉睫。

4.2 开发陕西秦岭大型真菌人工栽培技术具备高经济价值的野生食药用菌的种质资源收集、 人工驯化栽培等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各地农业科研院所研究的重要内容。常见的香菇、木耳等腐生型食用菌均已实现人工栽培, 有效缓解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共生型野生食用菌相较于腐生型食用菌人工驯化栽培难度大, 成功案例较少。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纪开萍等人建立了牛肝菌从人工驯化到工厂化栽培全套技术体系, 建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家牛肝菌工厂化栽培基地(贵州宏臻菌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林科院谭方河研究员首创的外援营养袋技术的出现, 相关优良品种的驯化及相应管理技术的提升, 创造了诸多财富神话,2012 年商业化栽培以来面积扩大了50 余倍。陕西秦岭地区大型真菌资源丰富,拥有羊肚菌、牛肝菌、鸡油菌、 红菇、 桑黄等天然种质资源, 这些都是发展野生食用菌特色产业的资源财富。 应联合省内高校、 科研院所、 食用菌企业共同建立集产、 学、 研功能为一体的创新技术体系, 还应进行珍稀野生菌代用料、 药用菌发酵与栽培等食用菌高效利用技术关键节点攻关, 并形成技术规范。

4.3 探索浅山原生态栽培模式 陕西秦岭大型真菌中拥有多种名贵野生菌例如朱红硫磺菌、松乳菇等,这些都是蕴藏在秀美山川中宝贵生物种质资源。 在林业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打破传统农林牧业的局限性, 大力发展原生态农业,充分发挥生态、社会、经济三位一体的功能,林下和草原野生菌原生态栽培模式在产业带动致富增收上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原生态栽培模式是工厂化菌包生产后返回到林下和草原等食用菌原始适生地,利用自然温湿度、通风与光照的环境中无人为干预的培养出菇(耳),适时采收。 原生态栽培模式生产最大的特点是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 产品的品质与风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重现了食用菌的原生态价值,让消费者真正领略到儿时的味道。 依照“深山保育、浅山开发”的原则,通过完善立法建设、设立大型真菌保育区、深化“校+院+企”科研合作等方式实现陕西秦岭大型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林菌共生共荣。 这既是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提升, 也是落实秦岭山区百姓脱贫后持续绿色发展的重要产业, 必将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略)

猜你喜欢

秦岭食用菌真菌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贾平凹:从秦岭到秦岭
千奇百怪的真菌
奇趣的真菌王国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真菌对我们的帮助
致命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