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怀美育梦 脚踏新疆路
——新疆艺术学院张玉成与陈学忠教授三十余年美术教学研究

2021-11-28新疆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玉成鲁艺新疆

□舒 洁 新疆艺术学院

一、鲁艺精神扎根于心

1948 年12 月8 日,陈学忠经过重重考试正式成为鲁艺的学生。张玉成也于1949 年3 月8 日进入鲁艺,成为陈学忠的同班同学,自此他们开启了鲁艺学习生涯。

鲁艺教师注重传承鲁艺精神,他们为学生准备了一间陈列室,主要展示延安鲁艺时期学习和生活的照片、书籍、报刊,以及毛主席为鲁艺题写的校训和校名等。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延安鲁艺师生深入生活、为大家送温暖的感人场面。校名、校训时刻提醒鲁艺师生不忘初心;珍贵的画面记录刻在陈学忠和张玉成的脑海中,使他们无比珍惜这笔精神财富,立志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1]。

教学中,鲁艺教师一直坚持小鲁艺和大鲁艺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他们经常教导学生不仅要在小课堂学习,还要去实际生活的大课堂学习,他们鼓励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为此,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并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出,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大家在“你帮我,我带你”的学习氛围下,思想和创作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此时,陈学忠和张玉成也逐渐适应了鲁艺的学习和生活,张玉成的素描作业一直非常优秀,而陈学忠则在创作方面更甚张玉成。正因如此,1949 年,陈学忠先后两次被学校派去鞍钢从事画报编绘出版工作。深入一线,他认真观察劳作的工人,用各种技法和表现形式充分展示了工人们劳作时的画面,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呈现在工人眼前,并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很多作品还刊登在报刊上。此时的陈学忠信心倍增,积极创作。后来,他又了解了很多编绘工作,从寻找素材到制版等一系列流程,他从开始的摸索,到后来的不断创新,在专业和创作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此时,他才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常说的“大鲁艺与小鲁艺,大课堂和小课堂”的真正含义,同时,他也意识到作为美术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创作能力,只有深入一线、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更好地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2]。这段经历也成为陈学忠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他日后坚持传承鲁艺精神的根本原因。

二、一切服从组织安排

1952 年8 月,陈学忠和张玉成顺利毕业,并被分配到西北局。陈学忠没来得及与家人告别就匆匆踏上去往西安的火车。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一路上欢声笑语,很快就到达了西安,他们与同学道别后便去西北局报到。

一日,领导突然找陈学忠和张玉成谈话,并告知他们新疆学院刚设立艺术系,目前缺美术教师,想听听他们的意见。陈学忠和张玉成对新疆了解甚少,但他们知道那里缺美术教师,他们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贡献,并服从组织安排。最终,经西北局领导研究决定,陈学忠和张玉成去新疆学院工作。就此,陈学忠和张玉成怀揣着美育梦,踏上了去往新疆的道路。

三、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美育梦

一路上,他们经过了茫茫的戈壁荒漠,心里虽有点难受,但想到自己站在讲台上课,教学生绘画的那一刻,内心无比欣喜,觉得一切都值得。就这样,陈学忠和张玉成顺利到达新疆学院。简单收拾后,他们立刻进入工作状态,一心想要将鲁艺所学全部教授给热爱美术的学生,继续传承鲁艺精神。

(一)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现实中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多,刚刚成立的艺术系,美术教学设备极为简陋,而美术教师大多缺乏教学经验,开展美术教学工作极为困难。但大家没有退缩,在一番商讨后,大家不分彼此开始忙碌地工作,所有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艺术系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中。没有画室,就选光线较好的教室作为画室;没有画板,就用五合板锯成小块作为画板;没有专业纸、笔,就用普通纸、笔代替;没有石膏像,就用小物件代替……终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新疆高等院校美术专业从此翻开新的篇章。

1953 年,陈学忠利用开会的机会,为学校购置了一大批黑胶唱片和管弦乐(当时学院刚刚成立乐团,极缺管弦乐器),同时还购买了很多美术专业纸、笔、颜料、书籍、期刊等,历经一个多月,所有用品终于抵达学校。学生像着了迷一般,争先恐后地看书、看期刊,对比专业纸、笔和普通纸、笔的不同,大家倍感珍惜,不断学习临摹作品,教师看到此景非常高兴,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在全体艺术系教师的努力下,学生热爱艺术的窗户被打开,学习艺术的种子在他们的心里发芽,在这里诞生了很多日后被众人所熟知的艺术家[3]。

1958 年,新疆学院艺术系全部师生并入新疆艺术学校,新疆唯一一所艺术类专业学校就此诞生。经过几年的奋斗,陈学忠俨然成为一名成熟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他身兼数职,是教务、图书室、美术班的支部党委书记,每天为工作忙碌奔波。但学校的教学设备依旧十分简陋,图书室的书籍和期刊甚少。就在陈学忠焦急万分之时,新疆学院院长张东月慷慨解囊为学校资助了部分图书,解了燃眉之急。学校桌椅板凳也均来自文化厅群众艺术馆筹备处的库房。在大家的全力帮助下,学校缺少用品的问题都得到解决,学校也在规定日期内,顺利开学授课。

(二)关心学生,潜心教学

陈学忠和张玉成深知在新疆发展高校教育和文艺事业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教师,他们更应以身作则,在生活中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在工作中潜心教书,勇于探索;在教学中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将教师职业最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

他们时刻铭记鲁艺精神,按照上学时教师的讲解方法和绘画步骤认真备课,并一遍遍试讲。他们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自行创作。同时,他们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单独辅导。晚上,他们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恶补美术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记录学生的特点及自己的不足之处。几年的时间里,他们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同时也掌握了一整套适合新疆学生的教学方法。

后来,陈学忠由于出色的表现,担任了很多行政工作,但他依旧坚持为学生授课。由于当时学生人数较少,他根据学生的写生或临摹作品,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逐一点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也早已习惯了每日到画室写生或临摹作品。即使工作再晚,只要画室的灯还亮着,他们就会去画室转转,看看学生的作品,并进行指导。张玉成温柔且耐心的讲解,总能让学生放下内心的忐忑,与其说说心里话。在学习上,张玉成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为学生讲解,直至他们接受和理解为止。在生活中,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张玉成总能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其默默的付出也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大家亲切地称其为“张先生”,直至多年后,他们再遇到张玉成教授时,依旧尊称其为“张先生”。

(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1956 年,陈学忠带领学生深入一线去吐鲁番五星公社实习,师生同学习、同生活、同劳动,大家了解了生活的艰苦,在劳动中收获了很多。回校后,学生都成长了很多。几个月后,陈学忠再次带领学生去往库车、拜城等地,学生在库木吐拉、克孜尔千佛洞等多地进行实地调查,他们观看了很多精美的画面,并临摹其作品。学生在自我观察和学习中不断开阔眼界及提升绘画技能,同时也学会了临摹作品。

又过了几年,在新疆艺术学校的组织下,全校师生深入一线,深入生活,大家同吃、同住、同创作。学生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深深地吸引了周围的群众,他们有的自愿成为大家的模特,有的在一旁默默观看,有的则为大家提供丰盛的食物。在这样的氛围中,全校师生与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同时学生的创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得到了众人的喜爱。

结 语

陈学忠、张玉成夫妇一生矢志不渝地扎根新疆,他们不忘初心,秉持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鲁艺精神,为祖国、为新疆培养了一批符合社会需要的美术人才。他们是新疆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们的精神感动了无数年轻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他们投身新疆美术教育事业中,为祖国、为新疆的美术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玉成鲁艺新疆
一担银圆示忠诚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怪丐
羊毛里擀出的岁月味道
鲁艺后裔的追求——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专访
三道粱
旧报纸的童梦
新疆多怪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