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建构历程及基本经验

2021-11-28王若辰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维度马克思主义

王若辰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作为奠基于人的生活世界之上的精神家园,是由人的历史活动所创造的文化所构成的人的情感、心灵、理想栖息之地,蕴含着人们对价值和意义世界的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则是共产党员“共有共建共治的集体文化记忆和价值追求”[1]。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精神家园的建构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人以何种精神状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何种精神面貌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何种精神境界打造服务型政党。精神家园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与使命、保持自身先进性的精神之源,是辨别各种错误思潮以保持自身独立性的精神支柱,是引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的精神力量。没有了精神家园,自我意义就难以寻找,就容易陷入“无家可归”的“没有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之中”[2]。厘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建构历程,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建构的基本经验,对中国共产党人追寻意义、确定价值、发挥精神家园的内在超越性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三重维度

基于对现实生活中不同层次需求的回应,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具有感性、理性和超越性三重维度。感性维度是建立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之上,表明了精神家园对于现实的关怀;理性维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表明了精神家园对于客观规律的把握;超越性维度则是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表明了精神家园对于崇高价值的追求。当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三重维度并非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追求美好生活的感性维度奠定了精神家园的现实根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理性维度指引着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追求的超越性维度为整个精神家园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第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以满足中国人民的现实需求为感性维度,彰显了精神家园的现实性。感性维度的追求是整个精神家园的根基,直接关乎精神家园的理性维度以及超越性维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感性维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从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再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到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感性维度在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变化。不同时期感性维度的具体内容虽然有所差别,但都是立足于人民,最终也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以追求美好生活为内容的感性维度是源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新的历史方位的确定,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而甘于奉献、为国家谋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崇高品格,不断激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开辟新天地。精神家园的构建离不开“物”的基础力量,需要借助于“物”的感性激励来实现,但纯粹对“物”的追求可能会使精神世界陷入非理性的享乐主义牢笼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同样会面临诸如此类的问题,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盛行是我们党面临的大的时代环境,这就告诫我们党在构建精神家园时要谨防陷入纯粹的物质追求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始终心怀人民,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奋力前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为理性维度,彰显了精神家园的科学性。精神家园的理性维度以探索真理和创造价值为追求,对认知世界、评价世界、改造世界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关乎以何种世界观看待这个世界、以何种价值观对待这个世界、以何种方法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理性维度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实践。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看待这个世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对待这个世界、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3](P33)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确立了以谋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崇高的价值目标,成为指引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历史也已经向我们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P3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支撑力量。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建构的理论基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规范、指导、引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活动,正是精神家园理性维度的凸显。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超越性维度,彰显了精神家园的崇高性。精神家园的超越性维度以追求理想和坚定信仰为内核,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终极关怀和根本意义,直接关乎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对待世界、确立什么样的最高价值信念、形成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超越性维度主要是指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中的信仰完全不同于宗教信仰,它有其自身科学的逻辑与依据。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行动,是在对历史规律与现实情况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目标。“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4]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向世人细致地描绘出共产主义的模样,但基于对现实的分析和把握科学地预测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最终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散发出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超越现实、实现自我的精神路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动力源泉。我们要明白“精神家园的‘本体’并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而是一种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理想,是一种源于历史而又重构历史的信念,是一种源于实践而又变革实践的智慧”[5]。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既立足于现实但又不沉迷于现状、既尊重历史但又不迷信历史,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引下,不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以实际的行动把现实变成更为理想的现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超越性维度就在于能够使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全部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保持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建构历程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是先验的绝对精神,也不是扑朔迷离的空中楼阁,而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不断建构起的具有民族特点、中国特色的精神归宿,它凝结了全体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情感、价值、信仰的归属之地。从历史维度上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经历了一个从“精神被动”到“精神主动”的萌发阶段、再到“精神自立”的逐步建构阶段、最后到“精神日益强大”的完善阶段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构建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不断相结合的过程。

第一,从“精神被动”到“精神主动”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萌发阶段。“精神主动”意味着精神世界冲破了固有的传统束缚,开始摆脱外在势力的压迫,自身的精神活力逐渐得到释放,主动反思自身的精神世界并以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现实生活当中。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6]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7](P10-11)也就是说,从“精神被动”到“精神主动”的转变,需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样先进的思想理论做指导、中国共产党这样严密的组织做支撑才能够实现。这也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开始构建自身的精神家园。这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不仅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表现在深入到工人群体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第二,从“精神主动”到“精神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逐步构建阶段。“精神自立”意味着打破对外界的迷信,不再一味迎合他人的价值理念,不再盲目追随他国的步伐,已经意识到精神家园的构建要与本国的实际情况以及独特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并以实际行动逐步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实现从走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飞跃,逐步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质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从“精神主动”到“精神自立”这一质的转变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实现的。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发展过程都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累。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突破了对“城市中心论”的迷信;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提出走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独立自主道路;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不断解放思想逐步摆脱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打破迷信,独立自主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的特色道路,确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形成的显著标志,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发展过程中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质、满足自身需求的精神家园。

第三,从“精神自立”到“精神日益强大”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日益完善阶段。对内而言,“精神日益强大”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能够为满足中国人民的精神需求提供丰富滋养,能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8](P16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传统、世界、时代的精华,不仅是满足中国人民寻求精神滋养的现实需要,也是引领中国人民精神追求发展方向的“坐标导航”。对外而言,“精神的日益强大”意味着能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遭遇的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精神不仅是中国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标识,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向世界人民展现自身精神家园、走向精神强大的重要标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彰显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精神品格,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显然,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以满足精神需求和引领精神追求为使命、以弘扬中国精神和汇聚精神力量为己任、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一种精神自觉的境界,不仅关注自身的发展,同时关怀整个世界,自觉为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出中国贡献,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日益走向强大的表征。

从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构建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差别,但始终都贯彻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引领人民精神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建构也是为了更好地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塑造起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自我”,以完成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建构精神家园的基本经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开创更好的未来。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总结出了构建精神家园的宝贵经验,即通过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财富、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来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通过始终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来涵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人要充分认识到“学习是精神家园的源泉”[9]。只有不断学习科学理论,不断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始终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真正为全国各族人民提供精神寄托之处。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是筑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感性维度的根本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进而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的根本,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必须要将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原则贯穿始终。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直接关乎着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10]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现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大跃进”等错误路线,都是对实事求是这一原则的根本背离,不仅对现实的发展造成了破坏,还对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而言,脱离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原则不仅会丧失保全自身的现实根基,甚至会成为虚无缥缈的无根之物。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只有在遵循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原则下,破除思想迷信、实现思想解放,才能不断加固精神家园的感性维度,以发挥其实际效用。

第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财富是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理性维度的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构筑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精神财富的赓续,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实现自我革新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牢记自身使命、激发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险阻依旧满腔热血的力量源泉。“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3](P329)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信仰,不仅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纯洁性的“净化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1](P3)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必须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指导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坚定理想信念是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超越性维度的内在要求。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8](P15)坚定理想信念必须要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最生动、最亲切、最有力量的精神财富。“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1](P2)红船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根脉所在。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3](P47)。抗战精神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必须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以及抗战精神等伟大精神,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涵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根脉所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超越性维度的重要内涵。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脱离群众是建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危险。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寄托之处,更是密切党和人民关系的精神桥梁,建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必须要明白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将中国人民实践中蕴藏的伟大精神发扬光大,以不断修正自己的精神坐标、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推进精神家园的完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一方面,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善于采取多种方式,“多宣传报道中国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8](P154),同时还要回到群众中去,成为满足中国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中国人民精神世界、引领中国人民精神发展的领路人和建设者。另一方面,还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之间的关系,展现共产党人光明磊落、坦荡无私的人格魅力,以强大的“精神自我”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将精神家园的现实意义最大化。这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才不会失去现实的根基,才能够永葆生机和青春活力。

第五,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独特资源。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之所以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性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特质所共同决定的。首先,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之下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觉;另一方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有能力也有责任传承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7](P3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精髓,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贯穿于中华民族奋斗的整个历程。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必须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7](P314)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譬如,“实事求是”一词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毛泽东赋予其新意,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邓小平将小康思想赋予全新的内涵,提炼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例,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家园有着鲜明的指导意义。

第六,推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焕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活力的重要路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精神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日益频繁,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逐渐成为焕发各国精神文明活力的重要路径。激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朝气与活力既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具备不断自我革新的能力,也要求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获取新的活力要素。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汲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首先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平等对待每一种人类文明,认识到“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3](P544)。其次,中国共产党人要以虚心的态度“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12](P83)。换言之,在保持自身精神独立性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推动精神家园的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真正达到涵养精神家园的效果。再次,中国共产党人要充分认识到精神家园不是封闭的、排外的,而是开放的、包容的,要用世界眼光看待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建设,既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汲取世界先进的精神文明养料,将时代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之中,汇聚起建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资源宝库。

[参考文献]

[1]宫丽.当代共产党员精神家园建设论纲[J].江汉论坛,2016(4):46.

[2]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5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6.

[5]孙正聿.崇高的位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

[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9]孙正聿.人的精神家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7.

[10]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8(1).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7-02(2).

[1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维度马克思主义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失乐园
失乐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