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1-11-28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大学生

黄 艳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当前,开展好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1]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产物,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并且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2]。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高校是开展“四史”教育的主阵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教育中缺少红色文化元素

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从上课形式来看,受课时限制,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通常是非常单调地随其他理论内容一并传达,没有把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展示出来。在红色文化理论内容教育方面,没有将经典著作等融入课堂教学,没有激发出学生对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思考,没有挖掘适宜红色教育内容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很难有效吸引学生,学生的政治判断和哲学理论学习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特别是一些教师由于受多元思潮的影响,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还不充分[3]。

(二)红色文化校园氛围不佳

校园文化应当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阵地,校园环境总是随着特有的“象征符号”向青少年传导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4]。从高校校园环境来看,普遍存在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不佳的情况。在意识形态日趋多元的今天,如何使我国高校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红色文化教育尤其关键。在一些学校,红色文化校园氛围不浓厚,学校对红色文化校园建设重视不够,部分高校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在一些理工科院校,忽视红色文化教育现象更为突出,仅通过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次活动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三)传播方法单一

很多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仅仅通过学习文件的形式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班级开展学习,各单位领导重视不够,接到文件后只是在班会上或开会时提一下。有些学校虽然也举办了简单的活动,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种表面化的工作模式导致红色文化教育没有真正入脑入心。一些高校没有积极探索适合红色文化教育的方法,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单一,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很多高校的校园网站仅仅是发公告和新闻的平台,没有对红色文化进行专题设置,导致学生认同感不强。有些高校没有很好地运用传统网站传播红色文化,也没有结合学校情况创新形式。部分高校仍然没有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没有探索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及载体缺乏必要的研究,导致红色文化传播滞后,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四)课堂教育和实践教学融合度不够

过去,思政课教学“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较为严重,有些高校为应付上级检查,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只是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党史、爱国教育等方面的讲座,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化现象严重。一旦上级检查结束,红色文化教育也随之结束,没有进行总结和归纳。红色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仍然沿袭这种方法,势必会影响效果。很多高校由于经费问题或担心学生人身安全,并没有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在课堂上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大学生由于考试压力,只好被动地学习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要改变过去不组织特色活动的现象,注重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

(五)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增强

红色文化教育首先需要的是师资队伍保障,而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令人担忧,虽然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给予了很多支持,但是师资队伍的非专业化、不稳定性等现象仍然突出。根据《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核定的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要求,很多高校并没有达标。因此,有些高校就把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教师、辅导员转为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与意识形态话语密切相关,要注重对非专业教师的培训,同时要改变没有考核评价或没有过程评价的现象。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坚守阵地,传统课堂发力

首先,丰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形式。思政课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并整合好红色文化,进一步创新教学形式。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生动性和有效性。在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歌曲,可以渲染课堂气氛。红色歌曲是革命前辈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内容积极、形式丰富、旋律激昂,可以通过红色歌曲增强感染力和号召力,改变思政课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要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融入当地红色文化故事,故事选择要围绕主题,深化内涵。

其次,宣传好革命前辈的先进事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要将当地的红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教育基地等情况讲到位、说清楚,让学生有了初步印象后,再带领他们去现场感受、追忆革命先烈们曾经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和奉献精神。要杜绝参观过程中的走马观花现象,应该找专业的教师或驻馆的专业讲解员对先进事迹进行详细讲解,用生动的事迹感染学生,提高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同时要注意将第一课堂教学融入第二课堂教学的过程资料常态性收集,可以通过收集照片及新的历史资料,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感想等,使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和鼓舞的同时,为后续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强化红色文化理论内容的教育。强化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理论内容教育,需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理论内容教育。红色文化经典是无产阶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先进精神的物化形式,在对大学生进行初心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要将《矛盾论》《实践论》等经典著作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使高校大学生学深学精,夯实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基础,提升辨别大是大非的判断力和鉴别力。通过阅读红色文化经典著作,原汁原味地呈现红色文化内容,使学生掌握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

(二)全面发展,加强学科融入

高校要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要在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文化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也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过程中,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

一是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红色文化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内容丰富,效果明显,要系统梳理、分类讲解、注重效果、务求实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于“史”,在“四史”教育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主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题,该课程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素材,教师在授课时,可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并融入其中。教师要重点讲清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主要内容[3];要了解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5];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史、国情,激发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侧重于“理”,在讲授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使命担当,树立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信心。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让学生自觉抵制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于“论”,旨在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内容、精神实质及历史地位。教师在讲授时要讲清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缘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思想道德与法治”侧重于“德”,旨在引导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应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国际国内教育相结合。在思政课教学中,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知识的讲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红色文化的讲授,让学生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学生能理性对待,了解新时代自身的使命和担当,为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而努力。

二是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除了在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还要在“课程思政”中实施,从而实现全课程育人。例如,在讲授“大学物理”时,可以通过物理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的教育教学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为国家、为中华民族学习物理的热情;讲授“工程勘察、地基基础方案”时,让学生知道每个环节都需要严谨对待,否则就可能由于对地基承载力判断错误而出现工程事故,让学生了解工程师的责任和应有的职业道德;讲授“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基础”时,可以引入前辈交通人不怕困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时代大学生敢于、勇于、善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讲授“工程力学”时,会有很多定理、定律,教师在讲授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自豪感;讲授“半导体材料”时可以引入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中半导体芯片“卡脖子”事件,介绍为半导体材料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半导体奠基人黄昆,学习他甘于清贫、努力奋斗的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园情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开展排球课教学时,可引入中国女排精神,激励大学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为国争光。

(三)把握主线,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形式

一是观看红色文化影视作品。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时,可以引入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讨论,并分享观后感。从形式上看,影视作品进课堂,大学生更易接受,也容易通过影视作品使红色文化深入学生内心,产生共鸣。要将红色文化书籍引入思政课中。红色文化书籍的内容积极向上,情感朴素,可读性强,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发图强、自强不息。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阅读《红岩》《青春之歌》《星星之火》《红日》等红色文化经典,并与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潜移默化中使红色文化深入学生内心。

Study on form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yster reefs in paleo-coast belt, Tianjin WANG Ya-ming(108)

二是举办红色文化教育讲座。举办红色文化讲座,如果邀请的专家是在红色文化教育及研究方面有影响力的学者或者老红军、八路军或烈士家属来讲述红色文化故事或相关理论,那么一定会是一场丰富的“精神大餐”。大学生通过聆听讲座和现场互动,能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激发起昂扬的斗志,提升对革命理想信念的认同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规划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用优异的成绩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举办红色歌曲演唱比赛。红色歌曲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歌颂祖国、歌颂各行各业英雄的歌曲,是弘扬正气的、健康的、进步的、励志的歌曲。高校可定期举办红色歌曲歌唱比赛,通过学校的微博、公众号进行宣传,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举办歌唱比赛,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并传唱红色歌曲,进一步了解历史,从而从歌曲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高尚情操。

(四)有的放矢,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7]思政课教学既要开展课堂教学,又要通过特色活动提升广大学生的感知力和认可度。开展特色红色文化活动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掌握红色革命精神,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握好开展特色活动的时间节点,尤其要注重在重大历史纪念日开展相关活动。学校可在重大时间节点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广大学生参加红色经典作品诵读比赛、红色话剧表演、红色影视展播、红色征文比赛,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红色文化遗址、重走红军路、拜访老红军等形式学习红色文化,感知新时代、新环境应该坚守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定力。可以选择周末或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举办红色文化主题的夏令营活动,也可以在暑期组织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使广大学生通过体验特色活动感受革命精神的崇高,激发其爱国热情,洗礼心灵。例如,广西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军部旧址,了解邓小平同志在“红军楼”居住、办公的情景,了解邓小平同志先后两次到龙州领导和发动龙州起义,开辟左江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的事迹;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忻城县马泗乡都宜忻游击队纪念馆,了解其英勇事迹。通过观看烈士遗物、雕塑、沙盘和模型重走革命山道,亲身体验革命前辈的艰难困苦。通过组织特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在特色活动组织过程中,要提前预设相关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及时总结相关的理论内容,使特色活动与打造精品课程协同发展,用活动推动理论创新,让红色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通过这些体验式特色活动,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从而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五)直抵人心,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首先,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方法还是载体,都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教育内容的碎片化、多元化现象更为突出。单从教育平台来看,通过互联网传播红色文化是一个比较好的渠道。要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宣传“进网络”意识[9]。积极打造红色文化教育网站,地方政府要在政策、经费、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属地各高校单独创建或联合创建红色文化数据库和红色文化教育网站,整合优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打造一个内容完善、搜索简便、互动性强、图文并茂的文化资源平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购买服务,向技术相对成熟的公司购买红色文化资源,这些公司拥有强大的数据库资源,如果将其已存的数据资源予以整合,以专题、历史阶段等方式分类展示,效果将更好。

其次,运用传统网站传播红色文化。青年大学生对网络有较大的依赖性,要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红色文化。高校要争夺红色文化在互联网传播中的话语权,提升红色文化的网络内容供给。同时,要健全相关制度,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管,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升红色文化话语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创设了与红色文化有关的网站,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重庆邮电大学的“红岩网校”等[9]。这些高校通过网络平台拓展了本校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渠道,有益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最后,通过研发新载体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0]。要通过科技研发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网络平台,创建红色文化主题公众号,营造良好的线上、线下学习氛围。要在网络慕课平台推出红色文化教育课程,邀请当地的红色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红色文化研究专家等进行网络直播授课,通过讲述生动的革命故事和有关理论,使大学生从中汲取力量,提升努力学习的信心。与此同时,适应短视频大众化趋势,积极培养校园红色文化“网红”,利用网络直播等新型传播方式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拓展空间[12]。

(六)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融合。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不仅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内容,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要在学校餐厅、超市、图书馆、教学楼等学生出入的必经之处介绍革命前辈的生平事迹等,要在校园合适的地方专门放置红色文化雕像,在校园的宣传屏幕播放红色电影,借助校园广播、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将红色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大学生可以较为便捷地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高校可以在校史展览馆中设计红色文化主题展览,让校史馆成为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有些高校本身就有红色文化资源,学校可深度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就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二是发展高校红色文化社团组织。高校社团是学生参与度较高的组织,也是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社团与高校其他社团并不相同,红色文化社团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能够锤炼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发展红色文化社团是高校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路径,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要将红色文化与高校社团的日常管理和社会活动等相融合,用红色文化推动高校社团的发展。要丰富高校社团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活动,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增强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红色文化社团还要定期宣传革命历史和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举旗定向,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深化改革,强化教材建设

红色文化在思政课教材中存在碎片化现象,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基于此,要深化课程改革,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内涵,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教材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12],把红色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实质融入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既要注意历史素材的真实性,又要把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学习和接受知识的特点编写教材,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编写教材时还应注意避免与思政课内容重复,各高校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一些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红色文化教育经验,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辅导用书和读本。在高校中开设红色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要设置一定的课时学分。学分要分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红色文化的最佳教育方式是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实践教学,使其自我内化、自觉践行。需要注意的是,编写的相关教材必须经过严格审核才能使用。

(三)优化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3]红色文化教育涉及党史,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从事相关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要想发挥好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要打造一支政治合格、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校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红色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工作人员等。尤其是红色文化博物馆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工作人员,不仅要确保人员相对稳定,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现场感染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是需要整合进来的优质校外人力资源。当前,各高校都在学习党史教育,而思政课教师也在常态性的选拔中。在选拔过程中,要将教学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教师选拔出来,同时要注重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熟悉程度,确保所选拔的教师政治立场坚定、素质过硬。要鼓励思政课教师走出校园外开展名师交流、名师指导及其他相关的学术活动,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不断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不能盲目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严把新进教师的政治关,将新进教师的政治判断力、敏感度作为考量的重要标准。教师上岗前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要对党史、国史、党的创新理论等全面掌握才能开展课堂教学。涉及红色文化教育领域,尤其是学历不高或非党史党建专业的教师,更要进行常态性的指导和观察,确保其完全胜任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对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来讲,已经掌握了红色文化教育的规律和内容,所以,要将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及时汇总,供新进教师参考。要制定适宜本校发展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实施办法,明确各项细则,确保红色文化教育在制度的保障下开展。要制定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科研引领,加大理论研究力度

高校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平台的作用。加大对红色文化教育专题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开展红色文化学术研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各种专题。建立由教务处、科研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组成的科研机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使科研机构有章可循。专门研究红色文化,设立课题项目,积极组织师生申报,为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持。要组建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努力建成影响力较大的红色文化文献资料与理论研究基地、红色文化精神教育与交流基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观摩学习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培养红色文化骨干人才。例如,江西省建立了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为做好红色文化教育搭建了坚实的平台,研究成果将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理论宝库。

(五)督导评估,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评价

要对红色文化教育进行督导评估,就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成效检测评估机制。检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建立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常态化考核机制。要对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其红色文化理论的掌握情况及其科研和教学能力。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时,要在考核过程中将学分、办法多元化,促进考核机制更加健全、公平、公正。要健全过程反馈评价机制,使评价兼顾延续性和过程性两个特征。高校组织红色文化教育后要对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以此了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要观察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后是否在工作学习、情感态度等方面有所改变,并有针对性地找出问题,制定下一步的教育对策。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例如,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相关调查数据予以分析,从而探索“一人一策”或“精准思政”的教育模式。

四、结 语

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在“塑心”“培根”“铸魂”“育人”“初心”上下功夫。高校要激活红色基因,加强学科融合,强化实践,把握时代脉搏,秉承改革创新精神,聚焦思想引领,多措并举,赓续红色血脉。高校对红色文化进行整合、转化、传承和发扬,有利于滋养大学生的“拔节孕穗期”,有利于涤荡心灵、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坚定信仰,激发莘莘学子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从而引导大学生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大学生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