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阮作品《云南回忆》演奏分析

2021-11-27苏静赢

黄河之声 2021年20期
关键词:刘星演奏者乐章

苏静赢

《旧唐书·音乐志二》有载:“阮咸,亦秦琵琶也”。唐朝时期,阮被称为“阮咸”,宋代简称为“阮”,后因由四弦改制为五弦,所以得名“五弦阮”,寓意金木水火土,五材并用而不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阮艺术因朝代更替与频繁的战乱并为保留完整曲谱与乐器形制,至20世纪初期才逐渐被挖掘、保护、发展。无数坚持民族寻根、发扬阮艺术的艺术家们在阮乐演奏与作品创作中深耕细作、开拓进取,逐渐改善阮演奏时音律不齐、音色不统一、调音吃力等问题,复原汉代阮并在此基础上扩大阮演奏音域、优化其音色。在此阶段,无数优质阮作品应运而生,其中《云南回忆》为中阮艺术代表作之一,带有鲜明的云南音乐特色,及吸收了中华民乐素材,又融合了现代作曲技法,对其演奏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国阮艺术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云南回忆》创作背景与影响

《云南回忆》是由“中阮大师”刘星先生于1986年创作的第一首中阮协奏曲。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乐器演奏月琴专业的刘星先生对中阮、吉他、钢琴等乐器演奏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潜心学习,在课余时间为同学伴奏,逐渐与中阮结缘。1984年,刘星先生于民乐队辞职并走上了“自由音乐人”的创作道路,追求音乐的自由与随性,不受固有创作思维及技法的约束,使得刘星先生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1]。其大胆尝试以吉他演奏技法来演奏中阮,借鉴现代作曲思维及技巧对阮乐进行改编,不断尝试着改革作品的和声与调式。据刘星先生所言,其在创作《云南回忆》时并没有游历过云南,是通过其爱人讲述在云南生活时的童年趣事,使得刘星先生对迷人的风情、自然景观、传统手工艺、传统村落与云南民俗风情心生向往,带着无限的憧憬与美好想象,流行先生用自己最为喜欢的乐器之一—中阮,创作出了第一首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

中阮作品《云南回忆》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宛如璀璨星光一般照亮了以中阮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器乐的发展之路,填补了我国中阮演奏艺术中协奏曲的空白,提升了阮在我国传统民族民间器乐中的地位。1987年《云南回忆》在中国第一届艺术节首演,一经演出便获得强烈反响,职业乐评人梁宝耳基于该作品以高度评价,称其“对照中有均衡,均衡中有变化”。开创性的中阮作品《云南回忆》统一了阮演奏的定弦,丰富了中阮演奏技法,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音乐的交汇融合,也对后世的阮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我国阮艺术走进人们的视野,走向更为广阔的艺术舞台。

二、中阮作品《云南回忆》创作特征与演奏难点

中阮作品《云南回忆》旋律优美,既明朗清丽,又高亢热情,加之刘星先生的创作风格极具特色与个性,使得《云南回忆》有着与传统阮作品截然不同的音乐表现力与艺术特点。此部协奏曲吸纳了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云南风情,同时融入了现代乐思与作曲技法,加入了西方音乐元素,使得作品的旋律富于变化、音乐色彩更为绚丽夺目[2]。该作品共分为三个乐章,以快—慢—快的结构呈现,不同乐章有其特定的演奏要求及难点。

首先,第一乐章为“中庸的中板”,共分为引子、A、B、C、A’五个乐段。第一乐章演奏难点在于右手持续弹挑的同时与左手技巧配合。此乐章节奏轻快而有序,虽然速度较为自由,但与固定音型形成鲜明对比。刘星先生在此希望通过短句的重复使得旋律线条延绵不绝,体现出民族音乐的韵味。因此要求该乐章的演奏右手遵循弹弹挑、弹弹挑、弹挑弹挑的顺序,配合左手打音、带音技巧。但在实际演奏中很容易出现左手技巧完成后右手弹挑难以跟上的问题。

其次,第二乐章为“呆滞的慢板”,是带有引子的单三部趋势,由引子、A、B、A’构成,B段后有一小段的连接。中阮与竹笛、高音笙交相辉映,将受众们代入到天地辽阔、充满风情的云南风光之中,以复音型伴奏、十六分音符、主体性短句的反复变化突出中阮的音色特点及高超的演奏技能。该乐章演奏的难点在于连续单挑音与打音、滑音的配合,尤其是需要保持右手挑音的同时左手不间断、完整地进行打音,对演奏者左手手指力量、左手指间的按弦技巧有着极高的要求,若处理不当便很容易出现手指松动而按弦不实、音质干涩僵硬、声音断断续续的问题。

最后,第三乐章为“机械的快板”,由呈示部A、展开部B、再现部A’构成。起始于F宫调,至48小节急转为bB宫调。到达乐段B后转为八六拍,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动静相宜的音乐特色,加之A’为高难度的炫技段,中阮与少量乐器全奏轮番演奏,使得乐曲在辉煌宏大的音响效果中结束。第三乐章的演奏难度在于在大量连续过弦弹挑时做到右手手腕、手臂不僵硬,如若不然便会出现弹音拖泥带水、杂音等现象[3]。

三、中阮作品《云南回忆》演奏技巧分析

中阮作为中国古老弹拨乐器之一,其音色圆润饱满、音域宽广,经常被用于民族乐队伴奏、重奏与独奏。《云南回忆》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中阮协奏曲,从其创作背景、影响及创作特征、演奏难点可以看出,作曲家刘星先生将其对云南的憧憬与遐想寄托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崇敬。不仅如此,刘星先生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使得该部作品音乐色彩绚烂夺目,旋律优美但不失热血振奋。若想准确无误地表达作品主题与情感,对作品进行适宜的“二度创造”,应当在把握作品演奏难点基础上打好基本功,把握好速度的变化与力度的消长,处理好情绪的转化与情感的递进,掌握好演奏的张弛与手指的弹挑,以此给人带来更加丰富、深刻且细腻的审美体验。综合而言,中阮作品《云南回忆》的演奏技巧包括以下五大方面。

(一)持琴坐姿与左右手按拨技巧

从整体上来看,中阮作品《云南回忆》速度较为自由,但节奏较快并具有一定的秩序性,即“对照中有均衡,均衡中有变化。”作曲家善于通过乐段间强烈的对比营造空旷豁达的意境,创设浓郁的音乐氛围,助推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传达。这就需要演奏者左右手手臂、手指乃至全身每一部分都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与爆发力,才能够在演奏该作品时保证力度此消彼长,音乐连贯流畅[4]。因此,持琴姿势与左右手的按拨是演奏《云南回忆》必不可少的技巧之一。

演奏者在持琴时,将臀部置于座椅靠前的1/3处,双脚落地、全身放松,腰部在放松的前提下微微向前倾斜,左脚置于右脚之前,右脚向后收拢,形成臀部+左脚+右脚的“三角形”坐姿,可以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同时,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切忌过多运用腰部力量,脊背挺直但不僵硬,避免手臂力量阻滞在肩部,难以灵活调整手指进行弹拨与快速跑动。正确的技巧应当是以身体不同部分的肌肉最大承载力为基础,在保持臀部、左脚、右脚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坐姿,保证全身力量能够传递至手部,以此更加有序地调动各个生理部位的能动作用,依据作品演奏需求进行迅速调节。

在演奏《云南回忆》时,左手按弦与右手持拨技巧也尤为重要。首先需保持正确的手型,将小手指置于第七品,食指放置在同弦的第二品,中指与无名指分别置于第四、第五品,这样能够形成自然弯曲、完全张开的手型。其次,在弹奏中需避免手指第一关节塌陷,尽量不用手腕的力量,而是要保持手腕放松。最后,右手持拨时大拇指与食指呈“十字形”,手背放松,以大拇指发力传达至拨片,以此保证左右手按拨的爆发力与控制力。

(二)左右手的相互配合技巧

中阮作品《云南回忆》中存在大量左手弹拨与右手打音、滑音、带音相配合的乐段,处理不当便会出现衔接不畅、音质僵硬的问题。为此,在演奏该作品时需要把握好左右手的相互配合技巧。在日常训练中,便需要明确换把的位置,通过反复的把位位置移动逐渐形成肌肉运动记忆,在实际的演奏中便可以避免因寻找把位导致大脑与肌肉反应迟缓,可以保证左手按弦与右手持拨的连贯性与流畅性。同时,演奏过程中需要保持右手与左手按音的配合,既不能抢先,又不能滞后,防止右手的带音、扫音等对左手造成催促感,避免左手弹拨时紧迫、无所适从,以此保持左右手配合的协调性。此外,注意力高度集中,演奏中不忘保持好、调整好坐姿。《云南回忆》部分乐段节奏较快、力度较强,演奏时可能因用力过大出现耸肩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力量会堵塞在肩膀处,无法传达至手部及指根,导致声音虚且散。因此在演奏中需要在保持正确持琴坐姿、身体姿势的前提下处理好左右手的配合。以《云南回忆》第二乐章第16至23小节演奏为例,因该部分出现连续单调音,与打音、滑音相互配合,在演奏时需固定好手型,以左手指根空弦打音,可以保持音质饱满;右手注意挑音时的拨片家督,避免角度贵大导致声音发虚,这样才能以左右手的巧妙配合打造出立体、层次分明的音响效果。

(三)演奏中的情感与自然呼吸技巧

呼吸是乐器演奏中最为基础的技巧之一。良好的演奏状态、顺畅且饱满的呼吸能够与乐曲节奏变化、旋律进行相得益彰,使得演奏者的呼吸与“声合并而出”。其一为自然呼吸技巧。自然呼吸影响着演奏者力量的集中及运用,呼吸结实集中,演奏者在演奏中便可更加自如地调动身体各部分的能动作用,将力量传导至手指,以对演奏力度进行控制。在演奏中阮作品《云南回忆》时,需要结合作品风格、旋律的进行乃至音乐内容、音乐形象调整自己的呼吸,以自然呼吸对演奏的力度加以调控,使得演奏的音质带有“颗粒感”,清脆明亮但不失温婉悠扬;其二为情感呼吸,即随着情感转变、场景变换而不断变化的呼吸技巧。《云南回忆》情感真挚、饱满、深刻且细腻,演奏时需要将音符与旋律串联起的云南美景呈现在头脑中,使自身与作曲家产生心灵交互,将头脑中的想象受之于心,感知于外,以情感呼吸对音质、音色加以修饰,进而达到寓情于声、声情交融的演奏境界。

(四)演奏中情绪的合理运用技巧

在中阮作品演奏中,一定的紧张感、紧迫感与心理压力有助于更好地诠释作品。但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压力会将积极情绪转化为负面情绪,影响演奏水平的正常发挥。这就需要演奏者在演奏《云南回忆》时善于将心理压力诉诸身体动作之中,如跟随者作品旋律的进行、情感的变化等晃动头部,活动脚部,可以消除过度紧张的情绪,避免身体僵硬颤抖、手掌频繁出汗。同时,深刻保持演奏的即兴性,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忘记乐谱时,要结合自身对音乐的感知力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如适度运用延长音以营造意境,适度调整节奏以适应作品风格等,唯有在心理上形成积极的暗示,才能克服心理的紧张感、紧迫感,将高亢、高涨的情绪转化为演奏的内驱动力,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5]。

四、独特演奏技巧思维的建立

中阮作品演奏思维是指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与积淀的,对中阮演奏过程的理解、概括与高度凝练。在不同的演奏语境与场景之下,人们对中阮作品演奏表现力、艺术性的需求也有所差异,若想以演奏充分展现中阮作品《云南回忆》的魅力、准确地传达作品的主旨及其隐含的思想内涵,便需要注重演奏技术与演奏情感的高度统一,把握好演奏的张弛与演奏技巧的灵活运用。如在《云南回忆》中,作曲家以中阮提弦技巧模拟贝斯的slap,为乐曲增添了时代元素,演奏者需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把握好贝斯的音色特点,在正确运用打音、滑音等常规技巧的同时适度靠近琴码演奏,在演奏指法上注重美感与舒适度,不断丰富中阮演奏技巧及演奏方法,以此赋予中阮演奏艺术以新时代的音乐语言。

结 语

《云南回忆》为“中阮大师”刘星先生于1986年创作的第一首中阮协奏曲,其具有里程碑式、开创性意义,既填补了中阮艺术中的协奏曲空白,又显著提升了阮艺术在我国传统民族民间器乐中的地位。该作品极富创新性与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演奏技术难度较高。在演奏该作品时,演奏者需要把握持琴坐姿与左右手按拨、左右手相互配合、情感与自然呼吸、情绪合理运用及独特演奏思维构建技巧,注重情感与技术的高度统一,把握好作品内涵及创作意图,既需要尊重原作,又需要根据具体的演奏语境与场景对其进行二度创造,以此将作品内涵、蓬勃情感、艺术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猜你喜欢

刘星演奏者乐章
器乐演奏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表演心理调控探究
门神
人工智能情境下的行政裁量存在吗?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The analyze the diverse themes in plots from the lottery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