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学情怀融入《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1-11-27吴亚男胡海军

绿色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程思政

吴亚男,胡海军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让高校教师充分意识到“劳”的重要性,而农业就是一个需要艰辛劳作及无私奉献精神大量投入的产业。从儿时的《悯农》到学农,相信每位农业工作者都体会到了农业的辛苦,但一切也挡不住人们对农业的执着与热爱。当代大学生对农学的认知只有“脏、苦、累”,甚至有些学生家长更是“谈农色变”,各高校农学类专业的大部分都是调剂生,因此,入学教育及日常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农学精神”更显重要。

2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在现代教学背景下,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教育系统核心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即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2]。

课程思政本质是课程观的一种,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课程相关教学环节,以达实现育人目的的润物无声[3]。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4]。

3 课程思政在《作物栽培学》专业课程中的运用

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相比思政课程具有隐蔽性与渗透性,思政教育意图不明显[5]。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为达立德树人的目标,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运用创新的科学方法将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

3.1 专业认同、归属感的培养

课程思政通过挖掘、提炼课程内蕴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伦理规范、科学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6]。《作物栽培学》是农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归属感至关重要。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学农更要爱农,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古有尝百草的神农氏和农神后稷,今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的事迹时刻感染着我们,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科学无私奉献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很重要。从《吕氏春秋》—《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最后到我国第一部《作物栽培学》诞生的形成过程,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从事农业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及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将科普知识“二十四节气”运用在作物生长与发育,播种与收获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历史悠久及农耕文明对农业产业的贡献。

3.2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程思政建设是“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协同作用[7]。因此在《作物栽培学》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农学名人知多少活动,让学生了解为农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徐光启、贾思勰,知晓农学专业院士张启发、陈温福、范云六等从事农业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及无私奉献的“农学精神”、团队协作的力量、创新技术的应用。通过成语的应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在作物生产的特点中季节性、综合性中的“不违农时”“墨守成规”;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中的“根深叶茂”“根深蒂固”“固本培元”;作物世界分布中体现我国的“地大物博”。由起源本土作物的讲解能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及民族自豪感、使命感。由作物产量与品质的矛盾统一,提醒学生生活中如何分清主次。

3.3 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思政的广泛性、隐教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与优势[8],考核评价不仅要看成绩,更要关注过程。在整体考核过程中,要坚持以“德”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知识传授相结合,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考核,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是“智”,智育就要求教师注重总结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充分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实际运用能力;第三是“体”,体育对于农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是一个考验,栽培学本身就是一项体力劳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意志力很重要,通过实践过程学生在观察团队协作中的分工进行考评;第四是“美”,美育上就要强化学生的素质文明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环境的整洁如初;最后是“劳”,劳动教育定为考核的一个方向,即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珍惜劳动成果。

4 思考与展望

4.1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身体力行,自身素质提升就是学生学习的规范。”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9]?”的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将习总书记的问题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用“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信念,提升能力,加强创新,时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的时效性。对于农学相关专业教师,更应根据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独具特色、贴地气的教学体系,在开展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常规教学工作,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为农业发展培养具有“农学精神”的优秀人才作贡献。

4.2 学情分析、因材施教的效果

高校学生基本已经成年,入学时思想体系已经形成,要提升其对农学的认可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摸底排查,调查学生对学科发展的认知程度,根据了解情况开展“立德树人”教育观,开展思政教育。关注学生日常生活,通过课上、谈话、讨论等多种方式方法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德育品质,达“润物细无声”效果。

4.3 客观教学条件的创造

为加强学生对“劳”的意识提升,对农业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超星”“雨课堂”“MOOC”等学习应用软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创设作物栽培“VR”,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身临其境的实践机会。针对贵州山地农业特点,培养服务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人才,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思政,挖掘更多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并运用于日常教学。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课程思政
声明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思政课“需求侧”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