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能源背景下湿地文化对于盐城城市形象建设研究

2021-11-27王逸如奚志英

绿色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盐城城市形象人文

王逸如,奚志英

(盐城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1 引言

盐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复杂多样的湿地文化。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湿地文化开始映入人们的眼帘,并且逐步占据了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2016年,联合国将“东方湿地之都”盐城列入了“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为盐城湿地文化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此为契机,保护盐城湿地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呼声越来越高[1]。此外,有研究者注意到了盐城湿地文化对于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2]。由此可见,湿地给盐城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存环境的改善,还有内在文化的升华,能够一改人们以往对盐城形象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审视盐城,从而打造多元化的盐城形象。

“新能源”在国外兴起已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反观国内,大家起初对这一概念充满陌生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如今已能够逐渐利用发散性思维来看待新能源“一物多用”给城市、文化、环境等带来的诸多益处。就盐城而言,新能源正与当地特有的湿地文化擦出别样的火花,于潜移默化中助力盐城城市形象的建设。

2 盐城城市形象建设

2.1 构建绿色盐城

实现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构建绿色盐城的美丽版图,让人们能够诗意地栖居在盐城这片土地上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切实可行的措施能够在指导城市建设的同时,让人们对成功推进绿色盐城的发展充满信心,这也将成为促进后续工作有条不紊展开的基石。

“绿色”指的是打造生态型经济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人口、资源、环境等和谐发展的目的。研究发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湿地开发破坏日益严重、生物数量逐年减少等问题[3],这与原先的设想背道而驰。盐城大力推行的“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理念,目的正是在于摆脱以往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束缚。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在盐城迅速兴起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百余辆高端纯电动公交车助力盐城绿色出行,成为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4];在发电领域,作为中国沿海最重要的新能源生产基地之一,盐城在太阳能发电以及风力发电上已有所建树。发展新能源产业与湿地文化的初衷都是为了构建绿色盐城,何不让二者相辅相成,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强调:“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5]放眼眺望沿海湿地,你会看到成群结队的丹顶鹤悠闲漫步,风力发动机在随风转动。新能源技术与湿地文化的完美结合,成功打造出绿色盐城的形象。

2.2 发展科技盐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6],盐城市想要实现有质量的发展势必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近年来,新能源与湿地文化不再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名词,科技赋予了它们新的相处模式。浦东科技园内运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初期雨水[7],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如何将湿地与科技相结合。中科院推出了“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水处理工艺”,利用湿地来解决城市污水过量无法处理的问题。很显然,科技的发展让湿地走进城市,长期生态学研究为滨海湿地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8]。科技与湿地相辅相成,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为城市服务。在此基础上,打造科技盐城便变得有理可据了。

新能源背景下湿地文化对于盐城科技形象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利用沿海湿地带来的优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走 “以海聚能、以能兴产、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9]。盐城拥有全国沿海地区面积最大的湿地,沿海及近海70 m高度的风速超过7 m/s,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发展新能源发电创造了基础。2019年,盐城地区再添11个海上风电项目;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华润新能源亭湖湿地风情旅游风电(二期)项目在中国风电新闻网发布。在建设过程中,盐城抓住了发展科技盐城的机会,并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塑造人文盐城

“因独特的经济、文化地理位置,许多人工湿地扮演着沟通城市各地的角色,有着承担人文传承的功能[10]。”随着逐渐对沿海城市的开发,滨海城市从昔日的“临海绿地”到如今的“工业园地”,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便利让人们逐渐忽视了城市自身文化带来的魅力。习近平同志在走访时说过:“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11]。”高楼大厦与五彩斑斓的霓虹灯让城市渐渐变得千篇一律,湿地的存在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的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心灵的港湾。要妥善处理好尊重自然与利用自然之间的关系,谨记湿地文化是塑造人文盐城的关键之处。

新能源技术应时而生,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污染巨大的化石资源可谓是响应了人文精神的内涵。“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则利、相离则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已是高度科技与深度人文的相容[12]。”多少生物在湿地的庇佑下免遭灭绝的威胁,由此产生的湿地文化让人们陷入沉思,心灵上的启发远比行动上的制止来的更有效些。新能源与湿地文化看似格格不入的两种概念,恰恰符合了人文理念所表达出来的含义,原先对人文盐城充满疑惑的人们也在这一刻豁然开朗。

3 结语

与传统理念不同,新能源并不只能助力于发展生产力,可以以新能源与湿地文化的深层次关系为立足点,促使新能源产业开拓不同的领域。“中国许多城市对于利用新能源……影响是巨大的[13]。”蒂博·沃伊塔的一席话,不仅肯定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建树,也指明了我国在这一领域有着巨大潜力。在生态危机不断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时刻,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无疑是“雪中送炭”。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背后代表着科技的进步,随着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人们切实感受到湿地的存在不仅仅能改善环境问题,还是一种城市象征,一个发展道路上的助力器。让大家明白文化还能与技术结合,这对积极投身于保护湿地文化的行列,为中国文化事业添砖加瓦有着不小的助力作用。

随着技术改革,城市渐渐变成科技的代名词,灯火辉煌的背后是本真的逐渐消失。事实上,科技进步并不代表与人文社会相脱节,两条不同的轨道最终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旨在构建更加美好的城市形象。剖析湿地文化对盐城人文、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能源背景下,湿地文化对于盐城城市形象建设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索。

猜你喜欢

盐城城市形象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