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议题材的另类构思
——从《绍兴古城“矮”出新高度》看移动时代传统媒体的创优探索

2021-11-27何瑛儿

传媒评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绍兴争议古城

文_何瑛儿

《绍兴古城“矮”出新高度》获得2020年度浙江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复盘这篇稿子的创作过程,既有“谋划一年、成稿一天”的煎熬,也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惊喜,其中的纠结彷徨和殚精竭虑犹在眼前。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绍兴古城降层”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多家媒体聚焦,屡次冲上“热搜”。作为本地主流媒体,面对这样一个重大而充满争议的题材,犹如怀揣一件贵重物品,既要轻拿轻放,又要充分挖掘,既要防止被“抢”,又不敢轻举妄动。采写出经得住考验的报道,可以说是对新闻定力和判断力的一次考验。

从《绍兴古城“矮”出新高度》刊发后传播效果来看,在移动时代,这篇报道呈现出符合事物发展逻辑,以富有历史感的站位和平实冷静的叙述,对一件重大、复杂并富有争议的事件作出了地方媒体的判断,并有效地引导了舆论。

由大到小的转变

绍兴是国务院颁布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以来,古城的保护和利用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而又充满争议的重大课题。毫不夸张地说,在9.09平方公里的古城内,掀动一草一木,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更何况,古城范围内“对178幢楼实施‘拆、削、改’”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基于这样的价值判断,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在2020年初就将这一题材纳入了重大主题报道计划,采写一组系列深度报道。

但稿子在去年12月31日最后呈现时,却是一条900余字的消息。这个从“大”到“小”的转变,缘于我们对一个重大、复杂事件报道的探索性尝试。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认为:传播新闻有诸种方式,其中消息是最集中、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1]中国记协有关负责人在谈及中国新闻奖评选宗旨时也说:倡导“短、实、行”,鼓励新闻工作者改作风转文风、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2]

我们作出的取舍和调整,既有理论依据,也有现实考量。

2018年,绍兴首次实行古城“降层”,拆除位于越城区解放北路的绍兴大厦。2019年,位于同一区域的绍兴震元集团大楼也被拆除。2020年,绍兴“降层计划”由点到面,明确对178幢高楼进行“拆、削、改”。

在互联网时代,“178幢楼房实施‘拆、削、改’”迅速成为一个热词。省内外媒体先后来到绍兴蹲点采访,并分别刊发了系列报道和全景报道。

在此期间,我们的采访和积累从未停止。从市人大、市名城办等相关专家学者到涉及街道负责人和大量市民,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策划方案和报道思路。但什么时候报?怎么报?却经历了多重波折。

一开始,我们做的是长期关注、深度采访、打持久战的准备。这组报道在顶层设计时就纳入了单位创优计划,传媒中心相关领导亲自参与策划,并组建团队进行沟通和讨论,力图做出最客观、最丰富、最有说服力的报道。

在绍兴之前,也有国内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实行“降层”,且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而绍兴“降层”举措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引起的关注和热度更是空前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历史记忆消亡”和“资源浪费”。

但当省内外媒体报道纷纷刊出以后,随之而来争议的升温,成为采写这一报道无法回避的考量。

大家充分讨论后认为,对出现争议的事件,新闻价值和报道时机的判断需要更审慎、从更多维度考量,不能单纯“逐热”。目前降层尚未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效果检验,降层的评价也比较复杂多元,无论从哪个层面讲,现在都不是深度报道的合适时间点。对于具有争议的重大题材来讲,解读的宽度、深度显然比速度更为重要。

但沉默也是柄双刃剑。现阶段,重大争议性事件的呈现方式大多为,一些容易挑动舆论敏感神经的碎片化信息或单方面报道出现,随后在网络上形成有明显倾向性的舆情热潮。[3]

面对容易挑起舆论敏感神经的碎片化信息,地方媒体又该如何承担起回应关切、平息舆情的责任?这种思考和纠结一直伴随着我们。

2020年12月下旬,中心报道团队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就古城降层事件在年内刊发一条消息,既对过热舆论进行引导和疏解,又为下一步的深度报道做铺垫。甚至题目也拟好了:绍兴古城“矮”出新高度。

这个舍“大”求“小”的选择,是我们本着“报道的事件有争议,但报道不能产生争议”,在规避“不恰当”和把握“最恰当”之间作出的选择。

由繁入简的选择

美国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说: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容器,城市是专门用来储存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容器。[4]这告诉我们,城市的意义就是更新,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古董”。

近年来,对于绍兴古城“降层”和更新的长期关注,记者手头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包括“双城计”的顶层设计、古城功能疏解和更新的时间轴、《绍兴古城保护和利用条例》出台的前前后后……但再多再丰富的素材,也要在清晰的认知框架下,才能去“繁”存“简”,直达本质。

另外,消息就像一个容器,选择了“小”,也就是选择了管中窥豹。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对绍兴“降层”这一重大题材的复杂性、争议性进行准确把握?如何对大量素材进行清晰梳理、精心提炼,对古城降层争议的多种声音进行辩证思考?这些都需要在化“繁”为“简”的过程中运用智慧。

首先是降层的法律法规依据,这是报道的立足点。我们选择了绍兴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绍兴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绍兴古城保护与利用条例》三部法规,突出强调了2013年绍兴出台的《绍兴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规定的“古城天际线高度约束为20米”这一条,既明确了法理依据,又对为什么是178幢作了说明。

其次是城市发展的走向。在报道中,我们以绍兴这座2510年城址不变的城市的走向用“进入新世纪,绍兴城市框架从‘山阴时代’突围,跨入‘镜湖时代’,奔向‘杭州湾时代’,镜湖新区加快建设,古城部分功能疏解,为更好的保护利用腾出了空间”作了概述,为“降层”的历史逻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第三是有效应对争议。没有一座城市不是在争议声中发展的。关于古城“降层”,质疑声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不管什么形态的建筑,都是时代的印记,都应该让它自然保留下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运动式降层”是劳民伤财、浪费资源。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恰恰忽视了“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这两个宏阔背景。在报道中,我们巧妙地引用了“开门见山”重新回到古城百姓的生活图景中的这一例子。

明晰思路后,进入第二个环节:表达。

报道决定采用点面结合的传统写作模式。面,即古城保护的重要阶段和标志性节点,以脉络式呈现为主,不进行具体阐述。点,则要有充分的代表性。环境的变化、百姓的获得感、专家的点评,缺一不可。同时,既然是消息,必须要找到一个时效性和冲击力都较强的新闻,这是点亮稿子的“火把”。

经过反复斟酌,报道选择了三个切入点。一个点是住在越城区水木清华小区的一户居民的讲述,因为绍兴大厦拆除后,从城北看古城,再无视觉障碍。另一个点是请住在古城核心地带的居民谈感受,如何在“降层”和“削层”的更新中获得幸福感。最难的一个点,其实还是消息的新闻由头,需要一个事件性的开头,能够体现古城实施“降层”以来的成果。

2020年12月31日,绍兴市气象馆要举行开馆仪式。在此之前,与其相邻的清廉馆、名人馆已先后投用。这也意味着,由绍兴市原市政府大楼“降层”改造的绍兴博物馆群全面启用,这也是古城“降层”中提升文化品位、惠民利民的标志性事件。而次日,也就是2021年1月1日,又是在古城保护利用中富有创新性的《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实施2周年。

这些元素串连起来后,《绍兴日报》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报道,那么既抓到了消息所需的最重要的元素,同时又能有效释放传播效果。一篇消息“由繁入简”的谋篇布局也就基本完成了。

从“抢”到“等”的沉淀

好新闻当然靠抢。但重大题材精准发声,除了要有足够的敏锐性和反应力,更需要等待。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时间沉淀出来的。

消息《绍兴古城“矮”出新高度》在2020年12月31日的《绍兴日报》刊发后,对绍兴古层“降层”的关注再次达到一个小高潮。这篇文章的立意和视角更为其他媒体所认可。如2021年1月18日,新华社以《绍兴古城是这样恢复‘记忆’的》作了长篇报道,2021年2月24日的《解放日报》以《绍兴高矮间》为题推出了深度观察报道、2021年2月4日的《浙江日报》以《2500多岁的古城为何决心‘变矮’》为题,进行了报道。

综观《绍兴古城“矮”出新高度》推出前后的报道,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分野,即,《绍兴日报》的报道推出后,“高”与“矮”这两个关键词纷纷为其他媒体采用。

古城保护利用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而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我们要做的是经得起历史、实践、群众检验的报道。我们要报道“绍兴古城变‘矮’”的事实,但更要回答、回应为什么要“降层”、靠什么“降层”、怎么“降层”、“降层”后的效果等问题。既要主题鲜明、一锤定音,更要起到解疑释惑、凝聚共识的作用。

这也要求我们有更高的站位、更精准的视角、更可靠的信息,不盲目求快、不跳高抢速,做好一道社会责任和新闻时效的选择题。

用一篇900字的消息对绍兴古城降层这一重大事件进行发声,常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束缚感。那些意犹未尽的话何处安放?

我们决定尝试“消息+短评”的报道形式,对内容进行延伸、对主题予以提升。短评标题是《先行者的探索》,开门见山,从绍兴古城“降层”的必要性、法律法规依据、实施方法和实际效果等多个侧面进行了阐述,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更清晰呼应了省委主要领导提出的“绍兴要率先走出‘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的要求。事实证明,短评虽短,但却与报道互为补充,既体现了厚重感,又形成了严密的“新闻链”。

再回过头去看,等,是为了更好地进。我们在等待过程中深入采访调研,梳理绍兴古城保护的历史进程,采访每一个“拆、削、改”项目,思考其对古城保护利用的意义,准确把握站位,从古城保护利用的历史和现实需求出发,形成了“‘矮’出新高度”的判断。等,是一种定力。由“抢”到“等”的过程,也是我们对融合时代的一个认识过程。

“短些,短些、再短些”,其实也意味着“难些,难些,更难些”,海量信息的浓缩与提炼,恰恰考量的是一名记者“矮”与“高”的辩证思维。

猜你喜欢

绍兴争议古城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通海古城缀记
凝眸古城淮安
安昌古镇:一轴老绍兴市井长卷
绍兴大闯关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