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型和采访形式的创新

2021-11-27潘逸青

记者摇篮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转型受众

□潘逸青

互联网将这个时代的社会连接成了“线上地球村”,人们通过通信设备就可以进行“面对面”的线上交流,也可以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

例如抖音、微博等载体的实时直播、各大头条消息的推送以及真实人物虚拟式形象接受采访等。相较于传统的电视播报,这样和时代潮流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显然更受欢迎,更接地气。

一、媒介融合

互联网时代巨变中,最明显的就是技术的更新换代快。以技术为支撑载体的新媒体发展空间大,但处于信息泛滥的21世纪,同样也需要传统媒体稳而实的护航,两者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出新旧媒体的各种优势,内容上、形式上、技术上碰撞式创新,获得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青睐,满足当下各行各业受众的需求,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服务,以促进受众满意度的提高。整个传播过程中,专业的电视新闻记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转型与创新。

二、电视新闻记者采访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记者不具备“全媒体意识”,采访单一同质化,注定被慢慢淘汰。具体表现在: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全面系统,以至于后期采制的新闻稿件主题碎片化;采访流程较为模式化,未能灵活运用数字媒体的技术手段,同一条信息的展现往往比不上部分自媒体新颖独特视角下的内容编辑。人人都可传播信息的时代,对电视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但并不是所有记者都能够做到迅速转型。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型和采访形式的创新策略无疑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三、转型与创新策略

1.做“有效率”的把关人

新闻具有时效性、真实性,要求事件发生时电视新闻记者第一时间求证与报道,所以对于信息的及时获取、采访的时间安排以及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等方面都必须有身为新闻记者的“把关人”意识与行动。

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做到:第一,主动迅速地参与新闻事件的系列报道中,向大众群体传播第一手的一线消息,扩大受众覆盖面;第二,由于新闻时效性的特性,新闻记者不能拖延而是必须“快、准、深”地编写报道,一方面是为了及时发布消息,另一方面则是准确地公布较权威的信息,避免网络虚假报道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三,新闻记者灵活应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采访方式,可出镜、可语音、也可以运用各大APP发布权威的新闻信息。

以2020年初的抗疫报道为例,因全民居家隔离,获取外界消息主要依靠奔赴前方的新闻记者。微博热搜前十名几乎都和疫情有关,众多官方媒体微博在线发布一线消息,如“央视新闻”“环球时报”“人民网”“中国新闻周刊”等,新闻以图片、文字、视频、语音等全媒体形式呈现,满足了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信息获取需求。而抖音受众范围更广,几乎涵盖所有年龄段,只要有手机、电脑就可以观看实时新闻。并且,运用抖音进行传播有电视新闻播报的画面感、严肃性,新闻记者采用这种方式播报新闻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现场新闻都是经过核实后才可发布,实时与真实兼具的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有“效率把关人”的特质,这是特定时势下对于采访形式的创新认知。

2.创新采访形式,增强多方参与

传统的电视新闻采访主要是“问答模式”,缺少互动和自然的情景氛围,所以新闻记者应该做到“去中心化”,以采访对象为主线,引导其进入新闻主题。采访是一个完整过程,正式采访之前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与采访对象进行一个基础性的沟通,彼此有个最初的印象接触;采访时可以面对面或是深入对方生活情境进行角色体验,还可以视频、语音对话等,具体应当根据被采访对象的情况进行考虑。再者,在第一现场记者应该学会观察,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深入挖掘。

3.不断学习与运用新技术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令众多重复、有迹可循的机械性、模式化新闻编写模式逐渐被摈弃,新闻记者必须不断学习与运用新技术,创新新闻报道的内容。

如今,人类已渐渐进入5G 时代,通信更为发达,电视新闻记者作为宣传、整理和传播信息的专业工作者要做好角色的转型,熟练运用新型技术呈现新闻内容。例如,央视新闻曾推出“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非常接地气,颇受大众喜爱。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应贯穿整个采访流程,不同平台、APP载体各有优点,如果新闻记者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并和传统媒体优势相结合,将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媒介融合流行于互联网发达的21 世纪,置身于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电视新闻记者要创新采访形式,保持初心,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转型受众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转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