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

2021-11-27吴冠华

记者摇篮 2021年2期
关键词:舆情价值观信息

□吴冠华

高校作为青年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领域宣传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宣传力量。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

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直接、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从自身发展规律来看,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从阶级社会层面看,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与方向。

二、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兴媒介不断涌现,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内部因素主要在于有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体系和先进的传播体系来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传播与互动,外部环境主要指在遭受其他思潮的入侵时,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能否处于优势地位。在当今时代,各类新兴媒介的不断涌现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体系。与此同时,各种外来思潮在新媒体平台上肆意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入侵与威胁。

1.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单向灌输”,其中,教师处于教育主体地位,学生处于教育客体地位,教师提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筛选和整理,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可控的。

新媒体的出现,其所具备的海量信息性使得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大量知识和信息是共享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能够轻易在网上得到比课堂教学更丰富、更全面、更有趣的内容,打破了原先“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说我做”的单向灌输教育模式,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增强。相比学生而言,教师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要滞后一些,对新媒体的使用也比较单一,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面对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丧失教育、解释的话语权,思政教育课堂效果不理想。

2.高校官方话语的权威性受到削弱。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原先校园广播、校报的基础上建立了校园官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官方新媒体传播体系,用来传播主流思想,传递正能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兴媒介不断涌现,诸如火山、抖音视频APP等,使得高校信息传播主体不断趋向多元化,原先已有的传播体系再次面临威胁,高校官方话语的权威性受到削弱。一方面,在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的时代,官方媒体的发言不是信息传播的唯一渠道。另一方面,一种新媒体能够实现成功运作,一般都拥有成熟的管理模式、优质的内容创作和专业的技术团队作支撑,以确保信息及时定期发布。而相当一部分高校新媒体的实际操作者都是非专业的学生,这就使得在信息发布方面存在不及时、质量低、对热点问题反映滞后等情况,导致高校新媒体的关注度和吸引力不尽如人意。

3.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面临新挑战。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存在相对完善的制度和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所有信息都要经过“把关人”的过滤和筛选才能进行传播,大众舆论的走向和引导是可控的。

新媒体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为所有用户提供了一个发表言论、表达思想的空间。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大学生热衷于在网上发表言论与看法,由于其阅历和心智不够成熟,极易被煽动而诱发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迅速扩散性,给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与此同时,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信息把关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严格,经常出现“把关人”缺失的情况,引发网络谣言,为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增加了难度。

4.西方意识形态借助新媒体进行渗透。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流通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各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外来的意识形态对本国的冲击相对较弱。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为西方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传播与渗透提供了一个便捷平台,各种思潮纷纷披着文化产品的“外衣”呈现在互联网上。高校师生作为互联网用户中的活跃群体,成为各个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西方意识形态一般以所谓“民主”“自由”“英雄主义”“普世价值”为幌子,潜移默化地倾销其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隐性渗透。大学生思想单纯、阅历尚浅,极易受这种价值观的蒙骗,对理想信念产生动摇。

三、做好我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新闻媒体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新闻媒体既是一种传播工具,更是一种表意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闻媒体一直是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要坚守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持续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与引导,建设高素质高水平宣传队伍,切实维护与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1.夯实宣传基础,推动意识形态宣传平台建设。目前,许多高校都已经创建了校园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宣传平台,结合学校的校报、广播站等传统媒体平台,构建了校内新型传播体系。除此之外,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比如宣传橱窗、电子屏幕等,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同时,应积极吸纳新兴媒介,如网络直播、网络短视频等,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宣传平台建设。另外,要突出各个平台的宣传特色,做精做强每一个宣传平台,使得各个宣传平台同步发展,共同进步,进而推动宣传平台的总体发展。

2.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宣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付出心血与精力,历经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运用各种媒体手段,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体地位。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青春力量。党的十八大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利用宣传橱窗、滚动电子屏、校园官网等宣传平台积极宣扬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另外,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挖掘学校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教育与引导广大青年以榜样为引领,积极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凝聚青春力量。

4.强化网络舆情监控与管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高校应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网络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管理,形成信息共享、协调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宣传部门应加强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工作,防止出现信息真空,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同步处置的工作机制。应强化网络舆情管控,重大舆情统一指挥、协调联动、有序处置,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生态环境。应加强横向沟通,健全网络舆情研判机制,落实好意识形态和舆情分析例会制度。应健全多层次舆情信息搜集体系,准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及其发展动态,准确掌握师生思想状况,敏锐捕捉具有预警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做好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

5.深化理论学习,建设高素质宣传队伍

高校宣传工作人员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同时,宣传部门要完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高校宣传工作者参加校内校外业务培训,不断增强自身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高素质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舆情价值观信息
舆情
舆情
舆情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