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监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2021-11-26刘紫玉

艺术科技 2021年18期

摘要:2021年7月,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新形势对遗产的监测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监测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如监测缺乏系统性、不适应遗产保护形势和要求等。为更好地履行申遗承诺、维护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堵塞保护管理漏洞,有必要加强金交椅山窑址监测体系建设。当前,监测体系建设存在思想认识水平不高、统筹谋划不够、技术融合和运用不成熟、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等障碍,必须从压实工作责任、突出结果运用、加强调研论证、提高监测实效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契合实际需要的监测体系。

关键词: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K8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3

1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基本情况

磁灶窑是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区著名的民窑,位于晋江市磁灶镇,窑址大多沿九十九溪支流梅溪两侧分布。“1956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冯先铭等古陶瓷专家对磁灶窑址进行考古调查;此后各级文物部门又进行多次复查,目前共发现窑址26处。”[1]2006年,磁灶窑址(包含土尾庵窑址、蜘蛛山窑址、童子山窑址、金交椅山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7月,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文化遗产包含4条龙窑(Y1~Y4)和1处作坊遗址。2002年与2003年进行考古挖掘,挖掘揭露的面积达1 500平方米。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根据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磁灶窑址是泉州宋元时期外销陶瓷的主要生产基地,反映宋元泉州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于20世纪60年代考古调查时发现,《福建省晋江市磁灶窑址考古调查发掘报告》指出:“金交椅山的山体表层是红黄色风化砂囊,多处有风化花岗岩出露……至2002年考古挖掘前,金交椅山东、北坡已被挖山取土所破坏,西南麓建有民房,西北麓辟为附近建材瓷厂的陶土洗练池;山坡上的窑址堆积也有多处被现代建筑基址和古今墓葬所打破。”[2]在2002年至2003年进行的三次考古挖掘中,挖掘出的4条龙窑和1处作坊遗址及出土的大量遗物标本证实了其真实性。

2 金交椅山窑址的保护现状

2.1 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

考古发现,金交椅山窑址的4条龙窑大部分保存有窑壁、窑门、窑底烧结层、护窑墙、上窑路等,能够体现一定的窑炉构造及烧制工艺信息,现建有保护房覆罩,保存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如下:Y1窑头、窑尾均遭破坏,仅存中段,窑基表面风化、雨水冲刷痕迹明显;Y2窑炉平面格局基本完整,窑尾及窑址右侧有明显雨水冲沟,窑基整体表面风化松动明显,每年4月至7月窑址表面蚁虱侵蚀明显;Y3窑头、窑尾均遭破坏,仅存中段,前段地表水渗出冲沟明显,后段雨水侵蚀较为严重;Y4窑头遭破坏,仅存中段及窑尾北側,窑址后段表面风化地层断裂、蚁虱侵蚀明显。作坊遗址分为6个阶状台地,保存有贮泥池1处、沉淀池1处、柱洞3个、磉墩4个、灰坑6处、陶缸10口、路面1段,拉坯上窑等工艺信息保存较全面,现建有保护房覆罩,但表面风化、地表水渗出冲沟、表面雨水冲刷、蚁虱侵蚀、表面苔藓和菌斑明显。

2.2 主要原因

目前,金交椅山窑址遗产存在表面生物病害、表面风化、表面污染、机械损伤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气象条件的影响。金交椅山窑址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风雨天气较多,降雨量较大,不仅冲刷窑址表面,而且由于积水多、所处环境湿度高,遗址周围容易滋生大量细菌、病害,无形中危及遗址安全。二是受地质因素的影响。窑址所在山体目前没有建设系统的排水设施,加之所处位置土质疏松,基础不牢固,一旦遇到暴雨侵袭,土表极易受损甚至崩塌,对遗址保护将产生致命影响。三是受周边环境影响。周边居民和陶瓷厂房比较密集,且距离较近,当地居民及周边生产主体因厂房建设、生产、运输活动对窑址周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破坏了窑址周边景观风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山体表层强度。为了改善窑址保存环境及为本体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有必要从窑址所处的自然环境、地质环境及本体多方面展开监测。

3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监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金交椅山窑址无专门的管理机构,由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代为管理,职责主要包括对窑址的人工监测、常态保护和日常维护管理。目前,对窑址的监测预警以日常人工巡查为主,重点巡查人为破坏情况,还包括对窑址遗产本体表面生物危害、风化、污染、机械损伤及周边缓冲区内两违建筑的排查,保证遗产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基于此,有必要建设满足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保护需求的监测体系,从而有效预防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更大破坏,充分实现世界遗产的历史保护价值。

3.1 监测体系建设是更好地履行申遗承诺的现实需要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遗产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在遗产申报和相关保护事项中明确将监测工作纳入其中,要求缔约国必须建立监测体系,从而对能够反映保护状况的指标因素、保护措施等进行跟踪、衡量、评估。这对管理保护机构及时掌握第一手数据、修订完善相关保护措施、更好地推进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2 监测体系建设是维护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必要手段

金交椅山窑址是中世纪泉州以海外贸易为中心的独特经济形态的一个例证,金交椅山窑址出土的瓷器胎厚、质粗、硬度大,纹饰渐趋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适宜长途运输,是适合海洋贸易的典型瓷器代表。东南亚曾出土过磁灶窑产品,能够从侧面反映磁灶窑产品远销海内外,深受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喜爱,是中外文明互鉴交流的历史见证。

目前,金交椅山窑址在多方努力协调下,保存较为完好,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但因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窑址的保存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自然风化、飘雨、地表水渗出冲刷、窑基表面霉变、地层部分有裂缝、白蚂蚁腐蚀等。急需建立一套能够帮助管理者实时掌握各种遗址数据、进行快速研判分析、采取精准有效措施的监测和预警保护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遗址保护工作。

3.3 监测体系建设是堵塞金交椅山窑址保护管理漏洞的必然要求

随着金交椅山窑址保护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加之“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作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管理水平和保护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金交椅山窑址无专门的管理机构,在诸多方面存在保护不足,除了队伍素质能力不匹配、管理方式方法相对滞后、专业保护能力较为薄弱之外,最重要的是难以及时发现、分析缓冲保护区和控制地带内的有形和无形的破坏现象,对深层次的隐形变化数据缺乏采集方式和载体,这对世界遗产保护来说无疑是一个缺憾,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4 相关对策建议

在认识到监测体系建设必要性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监测体系建设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否则会对建立健全监测体系造成一定的障碍。

4.1 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有的人认为目前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满足保护需要,无须花费大量金钱构建监测体系,可以通过增加技术投入、增加人才引进等方式堵塞保护漏洞。少数地方仅重视遗产申报、开发,对于保护、管理则比较漠视,有的地方甚至因申遗成功而导致世界文化遗产被破坏。有的地方超负荷开发,商业化严重,遗产周边开发利用严重,肆意侵占保护区域,严重损害了文化遗产的价值。正是由于保护意识淡薄,有的人满足于目前简单的基础保护,认为没有必要建设更高层次的检测体系。

4.2 统筹谋划有待加强

监测体系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其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科学规划、长远设计。然而,有的地方缺乏长远的科学谋划,监测体系建设缺乏统一性、长期性,导致体系建设不科学、不周密、不系统,技术成果運用不成熟、不协调、不衔接,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金,而且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4.3 技术融合和运用有待提升

构建成熟的监测体系,技术开发和运用是核心、是保障。反观对遗产的保护现状,有的世界遗产点以人工巡查为主,辅之以简单的摄像技术,而对数据的实时抓取、分析、研判少之又少。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高端的技术运用因缺乏经费支持而较为缺乏,更谈不上监测体系建设了。

4.4 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仅依靠普通的工作人员是无法完成的。除了委托专业机构建设以外,还应加大专业人士引进、培养力度,尤其是懂得文物保护和技术运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有的地方引进了一系列高精尖保护技术,但没有配备相应的专业人才,导致技术“悬而未用”,或者未能发挥技术应有的作用。

聚焦突出问题,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推动监测体系的建立完善。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监测体系建设不是对监测工作的简单整合和物理使用,而是全方位、全流程的。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明确监测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时间路线,切实为建立健全监测体系提供指引和方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当地政府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建设综合协调机制,支持文物保护机构的监测体系建设。文物保护机构要履行部门主管责任,加强调研论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出可行的建设方案,确保监测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第二,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牵引,突出结果运用。建设监测体系以保护世界文化资源、保存历史文化记忆为目标,聚焦当下监测体系建设问题,回应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需求,对现阶段监测技术进行融合整合、改造升级,力求真实反映世界遗产保护现状,有利于对世界遗产的管理保护。因此,必须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弄清存在的问题,收集各方面需求,设置技术参数,完善考核体系,加强成果运用,切实发挥监测的指挥棒作用。

第三,深入调研论证,加强交流借鉴。监测保护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长久工程,如何建设亟须加强研究论证,进一步明确监测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体系框架、技术架构、技术人才、成果运用等,增强监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这就需要加强与专业技术团队的合作,以委托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家力量,充分发挥专家专业优势,推进监测体系建设。此外,还要充分学习和借鉴监测体系建设较为成熟地区的经验做法,加强调研交流,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做法,加强与他们的技术合作,避免走弯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强化技术支撑,提高监测实效。现代的监测体系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工设防,更不是技术的物理拼凑,而是高科技的融合贯通,利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成果为监测保护服务,强化技术成果转化。首先是各类数据的捕捉和获取,必须实现高清、无死角的动态监测,对异常状态快速取证、定位,实现全覆盖、全智能,为后续技术运用提供技术保障支持;其次是信息的自动化提取,现有的技术条件完全可以基于一定的技术参数设置而实现自动提取、归类,为数据的分析运用提供可能;再次是信息的转化运用,数据捕捉和提取不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和存储管理,而是在综合加工基础上展示保护现状、提出保护建议、加强维护保护。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综合考虑窑址遗产的特殊价值和保护程度,结合各方面对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快建设金交椅山窑址监测体系。笔者认为,监测体系建设必须实现监测数据采集的标准化、便利化、清晰化、多样化,从而为金交椅山窑址的永续保存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为其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模式。当然,监测体系成熟与否,与现有的技术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也与当地的思想认识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谋划、科学推进。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监测体系建设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建立健全契合实际需要的监测保护体系,实现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振良,林德民.磁灶陶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7.

[2] 福建博物院,晋江博物馆.磁灶窑址:福建晋江磁灶窑址考古调查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41.

作者简介:刘紫玉(1987—),女,福建泉州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