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地域生成与现代性

2021-11-26吴玲玲

艺术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美术家南通现代性

摘要:20世纪中国美术在现代性转型的历程中,经历了与地缘文化的种种化合,其普遍性是建立在具体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美术南通现象”是根植于这一语境中的具有典型性的地域美术现象,在参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类型化、个性化的新范式,并以两条关键轴线,即内生的变革和外驱的他构两条路向,在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整体框架下建立起中国美术现代性演进的地域谱系和地域形态载体。文章以此为视角,整体考察在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语境下,“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发生和演变的轨迹,剖析它在现代性的内生与他构方面的具体表现和特征,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与地域美术生成之间的整体与局部关系。

关键词:“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现代性;地域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03

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源于20世纪现代性思想启蒙,中国美术现代转型所表征的感性觉醒、审美独立、自由自觉的现象成为艺术领域的实践自觉。这个参照西方美术的新系统、围绕现代美术的创作观念、艺术语言和技巧方法而展开的现代性构建分化成传统、西化、融合三种学术路向。在此背景下,围绕中国美术现代性转型的主流思想与地域美术的演化转型也十分活跃,它们以新的姿态实现对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双重超越,“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就是在这一实践场域中构建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艺术谱系。“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作为地域性的美术范本,是一个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现象,它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形成源流关系,为我们理解和审视20世纪中国美术与地缘文化之间的上下文演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切入点。

1 “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形成

鲁迅先生曾说:“艺术上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主要表征为近现代美术人才辈出、所涉美术门类广泛、艺术成就突出。在海内外极具影响力的画家赵无极、袁运甫、袁运生、范曾等都出自南通,继之而起的范扬、丁杰、周京新、刘伟冬、冷冰川、徐累等新一代美术家在国内外画坛也有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南通籍美术家作为一种多元的、开放的、具有创造力的地域文化力量,是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缩影。“所谓南通美术现象,是指酝酿于新时期之初而爆发于新世纪的、由南通一地向全国集中输送的高端美术人才。如果说南通籍美术家和南通美术家是个在当下正在发生影响的美术集群,那么,这个集群并不以传统的、具有某种相似性特征的艺术面貌出现,而是以多维路向、全美术领域的覆盖性体现他们对当代美术的持续发力。”[1]当代美术史论家尚辉对这一现象的学理概括与总结意味着这一命题逐渐成为美术界的共识,并被确认为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具有地域谱系特征的文化现象。

近代南通因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大力倡导“父教育母实业”而被誉为“近代第一城”,因而“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中蕴含的美术教育思想值得深入探讨。20世纪以来,受兴办新学的影响,张謇在南通推行新型教育模式。1902年,张謇创立了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并聘请了8位日籍教师,其后聘请了王国维、陈师曾等名师前来协助办学。学校开校即设置图画课程,教学内容为就实物形式或贴谱授毛笔画兼用器画之大要,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并融入本土语境。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南通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模式的现代美术教育机制逐渐形成,并在三个方面改变了美术教育的格局,一是现代美术专门学校的成立,二是美术学科的完善,三是美术课程接轨西方模式。美术教育的专业化为当地美术向现代转型奠定了人才培养基础。与此同时,美术与实践相结合,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实践才能的工艺美术人才,而以师徒相传、家族式的传承模式也培养了一批艺术爱好者。早在20世纪初,南通地区就出现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启蒙思想,并形成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师承家传三种教育模式并蓄的美术教育体系,为南通地区美术人才的培养和现代美术观念的萌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教育理念在立足传统文化的根基上也传递了西方文化的现代启蒙思想,然而这个“现代”不是单纯模仿西方的现代,而是植根于本土传统的现代性,中西融合的教育观念成为南通美术现代性进程的基础和发展源泉,促进并推动了南通美术现代性转型。

“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形成有其历史阶段和现实依据,分三个时期逐渐成形。第一个时期是启蒙时期,以清末状元张謇的近代工业化举措开启民智为开端,这个阶段上承传统美术的革新,下启现代艺术的启蒙。第二个时期是陈师曾、刘子美等人引领的现代美术奠基时期,他们在南通地区传授美术,把现代美术观念带到了南通。陈师曾留学回国后被张謇请来南通授学,刘子美作为潘天寿的入室弟子,从杭州国立艺专毕业后回到南通从事美术教育。他们早期在南通从事美术教育为南通美术的发展奠定了根基。第三阶段是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后的南通美术蓬勃发展,南通走出去的艺术家和20世纪中国美术构成了一种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由一个个画家形成的点面结合,其还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引领和导向作用。

2 “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现代性的内生与他构

南通美术的现代性的生成在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展开,一方面是对外来文化和现代意识的吸收,伴随旧有的知识系统的他构创新;另一方面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内生传承,把传统文化因子融入新的语言框架,激发新范式出现,并呈现出以下意义特点。

首先,表现出内向发展的内生精神。南通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面对新语境自觉革新传统文人画的语言系统,挖掘传统美术在现代文化情境中的转向,并拓展其现代精神,这种内向创新与变革是衔接现代和传统的重要环节,也是立足传统的一种现代性的态度,体现在以陈师曾、刘子美为代表的南通美术家对文人画的创新路向上。陈师曾在南通授学期间,翻译发表了《欧洲画界最近之状况》一文,这是国内近代以来最早详细介绍西方绘画的译文。陈师曾以世界性的眼光传播西方绘画,并对中西绘画进行比较,探索文人画里面包含的现代性因素,从文人画不求形似的观念中提炼出了意象性和心性表现,在图式和审美趣味上树立了新的标准,从而推动了文人画的创新和发展。1924年春,张謇和俞吟秋等人在南通成立了南通金石书画会,会员有吴昌硕、朱屺瞻、张大千、徐悲鸿等来自全国的名家,这个新兴的社团为南通美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促进研究、交流,1924年7月到1926年5月近两年间,书画会出版学术刊物《艺林》33期”[2]。随着金石书画会的成立,南通的传统文人画找到新的生长点,在陈师曾等书画家的带动下,传统金石书法的用笔方法融入绘画,以金石入画,在坚持笔墨等传统审美品格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造型因素,文人画朝着金石书法的半抽象化方向发展,发挥笔墨抽象的意味和心像,从而使文人画进入新的建构阶段。由陈师曾引导的文人画创新的观念,在南通美术集群中的传承,为南通美术的内向发展开创出了全新的面目。南通籍美术家的作品中,普遍出现了许多江海意象化生的新水墨符号,如尤无曲的泼墨山水、范扬的写意水墨、周京新的水墨雕塑、朱建忠的禅宗水墨、张卫的创意水墨等一批富有创建性的水墨语言,其中隐含着江海文化中水统笔墨的新形式和文人画新范式,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路向,南通籍美术家均对文人画的形式和美学意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

其次,体现出外向拓展的他构转型。南通美术的现代性显示出外向拓展价值多元并存的观念维度,并在参与中国美术现代性演变中形成了自身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随着现代美术教育机制和观念的引进,现代视觉经验结构和现代美学意识为南通美术的现代性转向提供了新的视觉形式和符号观念,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不断打开人们的视野,艺术外向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可能。这种他构包括借鉴和实验、创新与发展,南通美术在对中西文化的融合中逐渐完成了自身的现代性建设,从艺术观念、表现手法到工具材料等都进行了转变,其中重要的变化在于笔墨性质的转变,笔墨从过去的“书写性”拓展到造型层面,以造型为基础的创作系统是借鉴西方现代美术的新形式,引进写实主义、重视写生;在观看方式上有别于传统的方式,是一种在视觉和图像表达上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美术创作方法,从而产生新的视觉景观和意象,这种新的认知和图式体现在南通美术家集群的实践中。南通籍美术家赵无极是中西绘画融合路向的推动者,他的作品把抽象主义的色彩笔触和写意的笔墨语言融为一体,在造型上汲取立体主义的表现方法,提炼中国画的程式和语言,创造出了具有现代性和国际性的中国画形式,这是一种新的艺术认知和表达方式。在南通籍美术家中,以赵无极为代表的南通美术家开始探索造型与笔墨相结合的图式,以抽象简练的线条造型,用笔墨表现抽象的觀念。继赵无极后,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南通籍美术家袁运生延续并拓展了这种路向,以立体的结构和抽象的形态开启了民族形象现代性探索之路。这两位南通籍美术家的艺术创作不仅富有中国画的气韵和意境,也涵括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表征和谱系,他们也因此成了南通美术家中现代性路向的代表人物。在现代性他构路向上,南通美术家集群参照西方美术的现代体系,选择了植根于本土传统的现代性创新,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之间进行互动与结合,南通美术现代性转型的他构路向也是中国美术现代性文化坐标中的一个维度和发展内涵

3 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现代性的特征及意义

南通美术较早参与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转型,并自觉进入了与西方美术碰撞、融合的历程,从传统的文人意趣转向注重造型和抽象。在南通美术现代性演变的历程中,其主要的表征为南北兼容的多样性、中西并蓄的多元性及古今融合的立体性,这构成了“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现代性的体系特征,要理解其意象和特征,有两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首先是艺术形式的多元和风格的多维立体。立足于传统文化,南通美术现象呈现出多元立体的现代性发展,表现出美术门类丰富、名家迭现、创新与发展的特点。在江海意象和“近代第一城”的人文精神中,南通籍美术家创作的作品既有江南文化的灵动与秀逸,又有北方文化的雄浑与大气,是一种南北兼容的雄秀气度。“雄”则包含北方文化的典雅厚重、沉稳拓拔,“秀”则包含江南文化的清丽脱俗、灵秀俊美,这种雄秀的审美趣味成为南通籍美术家的文化气质和美学视野,南北二宗的艺术分野在南通美术的谱系中呈现出刚柔并济的态势。在南通籍美术家中,陈师曾和赵无极是早期确立两个文化指向的人物,陈师曾代表文人画的传统,赵无极代表现代艺术,这两个指向也确立了南通籍美术家和南通美术现象的两个根脉。在他们的带动下,南通美术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开拓性、创新精神的美术家。在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的转向中,南通籍艺术家的具体表现是一种群体性的自觉拓展,表现出对形式的强调、对语言风格的多元探索,并且在各个美术门类中都体现出了多样化的气象,这种艺术形式的多元和风格的多维成为南通美术的现代性的特征,代表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转型的指向。

其次是艺术观念的丰富与时代精神的建构。南通美术的现代性进程在局部和整体双重环境中运行,其文脉特点在于直接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和近代城市文明发展的框架,多元而不失文脉,出新而不断传统,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也不丧失自我的判断和反思,表现在艺术领域是以江海文化为特质的审美符号和织读文化精耕细作的匠心精神,表现在艺术观念上是丰富性与变异性,以及面对异质文化的审美共通感、艺术价值认同和追求自由心性的理想过程。自由作为现代性的一种价值追求,被南通美术家融入创作中,并呈现出自由自觉的生命触动和精神状态,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中,不断提高认知的水平以及构建这种富含时代精神的现代价值体系。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是一个面对异质文化、传统文化等不同价值维度建立起来的文化坐标,围绕时代性、民族性与审美性三个维度构建,而美术南通现象是这个坐标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域图谱,是文化符号和时代性的标尺。

4 结语

近百年来,江苏南通地区形成颇具影响的“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具体看来,它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地域特点的美术现象,是20世纪中国美术与地缘文化结合的一个范本,在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建构中,南通美术始终与其保持紧密的上下文关系。从地缘文化的角度来看,在江海文化的视野下,南通美术汲取中华文明中“和而不同”的文明多元共生理论,呈现出创新性、多元化、丰富性的面貌,通过“中国美术南通现象”,见证中国美术在现代性转向中的文化生态与内在逻辑,从侧面反映出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向、地域特色和演进序列,地缘文化与美术史互动的景观也由此生成。

参考文献:

[1] 尚辉.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文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402.

[2] 许志浩. 1911—1949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25.

作者简介:吴玲玲(1974—),女,江苏南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展”成果,项目编号:10020120180528503976

猜你喜欢

美术家南通现代性
第三届广西青年美术家作品提名展作品选登
今天是个好日子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美术家赵峰作品选粹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第五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