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王家大院

2021-11-26罗北南

环球人文地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王家大院民居

罗北南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单位。家族象征着传承、祖先的崇拜、孝道,是由系谱血缘连接起来的相互依赖、荣辱与共的一个整体。山西的大院文化,就是对家族观念的最好诠释。

中国民居建筑,素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而山西民居,又以晋中富丽气派的大院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上千处,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而王家大院就是其中的代表。

王家大院坐落在晋中市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它传承数百年仍富甲一方,气派的院落规整排列,像一座恢弘的城池,日转星移、兵荒马乱也没能洗去它的繁华。“如果能生在王家,那也是一种福气。”在当地人的口中,这座大院就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王氏家族的过往从农到商,商优则仕

王家大院所在的静升镇,是晋商的发祥地之一,方圆百里商贾云集,也是街巷宅院密布的文化阵地,“九沟八堡十八巷,一条大街五里长”之说至今犹存。

传闻,在南宋初年,一户叫王实的人家从太原南迁至灵石县沟峪滩村,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族人又举家迁居静升,在务农之余卖豆腐维持生计。王实为人真诚老实,做出的豆腐质量上乘,生意买卖也童叟无欺,因此当地村民都对他赞不绝口。某天,他遇见一位倒在街头的老人,果断放下手中的生意,像亲人一样侍奉其直至痊愈。这位老人是一位风水先生,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他择选了一块宅居宝地赠送给王实。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王实的豆腐生意从此蒸蒸日上,累积起一笔可观的财富,得以在这块宅地上建起窑洞、扎好篱笆,依照老人的嘱托栽植槐柳松柏,繁衍子孙……于是,这座从一无所有到被翠绿环绕的小宅居,便成了王家最早的建筑,而宅院所处的小巷,被称作拥翠巷(俗称王家巷)。

王氏家族将家训嵌在院内屋舍中,譬如“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就刻在常使用的门上,让祖孙后代举目可见、耳濡目染,时刻遵循着家训,勤恳读书,修养身心,且教导下一代仍旧如此。在当地,王家早已是代代相承的殷实之家。

得益于谦逊的家教,王家在科举之路上走得一帆风顺,奔赴仕途的子弟源源不断。到了清初时期,王家人丁兴旺,在经商之道上的发展也愈发壮大。最初,他们只是做些小本生意。后来,十四世王谦受和王谦和两兄弟外出闯荡,往返于晋蒙冀鲁,一路上疏通官路,善结各路豪杰,终于为家族开辟了一条改变命运的商路:贩马内销——由于内地马匹供不应求,于是从外地购入,在内地售卖。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乱之际,兄弟俩趁此机会,日夜兼程将24匹良马送往府衙,救朝廷于水火之中,因此被委以重任。此后,二人更是联合家中长辈兄弟,肩负起选购马匹、运送粮食的职务,带领整个家族加入到“平定三潘”的队伍中。经此一战,王谦受获得朝廷嘉奖,从乾清宫捧回御赐的“龙头手杖”,供奉在家族祠堂中。王氏家族也因此深受朝廷信赖,据说整个清代,被授予官职五品至二品的王家子弟就有十多人。

俗话说古人“商而优则仕”,28代王家人历经700余年,由殷实之家转变为豪商巨贾、富甲一方,最终走向了家族入仕、平步青云的阳关大道。这个从农田里走出名门望族的故事,并非奇迹,而是一个平凡家族苦心浇灌,倾注心力,从而将繁荣延续的一段真实的历史轨迹。

堪比皇宫的王家大院恢弘的高家崖与精致的红门堡

在王家由农及商,由商到官的过程中,家业渐大,家资渐丰,累积起不少人脉。祖辈和后辈们便决心利用家族财富和名望的优势,大兴土木,筑造宅第。他们依附黄土高坡起伏的山势修建了一座全封闭式建筑——王家大院。它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因此四季光照充足、空气流通,且冬暖夏凉,又可避免洪灾;其中院落的设计随着山形而变,建筑的对称庄严与自然的灵秀多变始终相辅相成。

然而,这座宏伟的宅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从明万历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历经300余年,王家人集资一砖一瓦先后建成。大院完工后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比紫禁城的建筑面积还大,因此民间赞美它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

初到王家大院,可见院门牌匾直白地写有“王家大院”的身份,两旁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也描有“王家”的字样。它的院墙并非孩童嬉戏打闹时可以轻松翻越的矮墙,而是一排绵延起伏的宛若长城的城墙,想必就算是江洋大盗,面对这宽厚坚固的城墙也会望而生畏。

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各建有大堡,分别为红门堡、东南和下南堡、高家崖堡、西堡子。这几座大堡又对应着“龙”“龟”“麟”“凤”“虎”五只气势不凡的祥兽。若是要完全领略王家大院的风采,可重点前往东、西堡门。

猜你喜欢

王家大院民居
My Favorite Photo
王家新的诗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单子伊 王家璇 潘铭泽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大院子弟”说“大院”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