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黎贡山

2021-11-26郭翔妹

人民画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黎贡山长臂猿保山

郭翔妹

高黎贡山位于中国和缅甸交界,“高黎贡”是景颇语,意为“高黎家族的山”。这片神秘的山脉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一直吸引着中外学者纷至沓来。

1973年,云南省动物研究所的一支考察队赴高黎贡山进行脊椎动物综合考察。那次考察中,《人民画报》记者高明义与苏承业随队采访,记录科考进程的同时拍摄到珍稀动植物的珍贵影像。不久前,本刊记者再次走进高黎贡山,感受这片生态宝库的魅力。

独特的“生命避难所”

1988年,英国生态学家诺曼·麦尔提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这一概念。所谓热点地区,是指在很小的地域面积内包含极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在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里,高黎贡山串起其中3个: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山地和印缅地区。在高黎贡山280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集中分布着占全中国约17%的高等植物、约30%的哺乳动物和35%以上的鸟类,是地球上热带地区以外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高黎贡山形成了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高深切割型地貌断层。它从青藏高原直抵中南半岛,东邻怒山山脉,西毗印缅山地,横跨北半球5个纬度,从北向南,绵长600余公里。其地势北高南低,在云南省境内最高点海拔5128米,最低点海拔仅210米,垂直落差高达4918米。高黎贡山还是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交汇融合的前沿,作为怒江、伊洛瓦底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这里交汇着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高黎贡山一山之内,同时拥有了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各种森林植被类型,热带、温带、寒带的野生动植物都汇聚于此,是“生命的避难所”。此外,高黎贡山南北走向的山脉,成为野生动物迁移的廊道,在第三、四纪冰川时期,青藏高原一片冰雪世界,这里的野生动物们沿着高黎贡山山脉向南迁移到达中印半岛躲避严寒;反之,当夏天气候炎热时,中南半岛的野生动物们又会沿着高黎贡山山脉向北迁移到达青藏高原繁衍生息。

高黎贡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就了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其生物多样性在整个西南山地,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位居前列。同时,作为实施“一带一路”中缅印跨境保护的重要地段,高黎贡山是中缅边境国家生态、生物基因安全的重要区域,地位无可替代。

世界自然博物

伊洛瓦底江和怒江的垂直切割,塑造了高黎贡山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造就了其独特的垂直自然景观,使之成为全球少有的跨境的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于一体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垂直系列,再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使高黎贡山具备了极其多样的生态系统。而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孕育着极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特有及保护植物众多。高黎贡山已知记载有高等植物252科1353属5726种(亚种、变种),其中,有大树杜鹃、保山莤、杏黄兜兰、美丽龙胆、黑紫獐牙菜、膜叶双蝴蝶等382种高黎贡山特有植物;有须弥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光叶珙桐、虎斑兜兰、云贵水韭、贡山三尖杉等135种國家一、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著名的“云南八大名花”—兰花、杜鹃、木兰、山茶、龙胆、报春、百合、绿绒蒿在高黎贡山均有分布;此外,高黎贡山有兰科植物363种,是中国兰科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杜鹃花科植物235种。

为了守护生物的乐园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保山市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生物生态安全第一道防线,高黎贡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基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高黎贡山在呈现生物繁荣景象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生物碎片化分布态势。

云南省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调研员、高级工程师李正波介绍说:“多样交错的环境一方面带来生物多样性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让各个物种‘分到的栖息地较小。一些种群规模较小,且不同种群相距较远,出现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碎化和孤岛化状况。过去我们讲保护,往往是把一座山封起来任其发展。但如今这么做,明显不可行。”

为了改变野生动植物生境破碎化和孤岛化的状况,1996年10月,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邀请有关专家论证,保山、腾冲二地将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4847.9 公顷的国有林,确立为生物走廊带,纳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统一管理。“通过25年的生物走廊带的建设,使高黎贡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种群数量得到了恢复增长。其中,生物走廊带内的菲氏叶猴从4群130只,增加到8群300多只;此外,野生动物的野外遇见率有了明显提高,物种迁出迁进,真正形成了野生动物通道,被中外专家高度评价为云南省乃至中国生物走廊带建设较为成功的典范。”李正波说。

37年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成为中国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例证。一线科研人员、管护人员以及当地居民等是万千生态的护卫者。他们对高黎贡山的自然万物充满了敬畏,付出了心力。

保护区贡山管护分局独龙江管护站独龙族护林员张敏负责动植物数据资料收集工作。2015年,张敏开始学习红外影像采集设备,并教会管护站许多工作人员使用红外摄像机。他曾与专家们一起用红外相机捕捉到高黎贡羚牛的珍贵图像。每4个月,张敏和同事们就要进山巡护,收集红外摄像机的影像资料并更换拍摄位置。每次进山,他们都要带上包括红外设备和电池、干粮与睡袋,有20公斤重。

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副局长李家华在高黎贡山已经工作了26年,对于这座山充满感情。他说“:我们在野外监测,尽管辛苦,但当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一株植物开花,而且开得很漂亮,或者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鸟类在天空飞翔,或是看到大自然旖旎的风光时,那种生命的张力令我们感动。”

在李家华参加工作的1995年,12月8日,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在百花岭村诞生,开启了中国社区农民参与自然保护事业的先河。如今,会员已由成立当年的65名发展到151名,并带动高黎贡山周边社区建立了46个社区共管组织。协会宣传保护高黎贡山生物多样的性法律法规、参与保护共管、发展绿色产业。协会理事长侯兴忠介绍:“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保护高黎贡山的行动中,而且从‘要我维护转变到‘我要维护。现在,每年我们至少办两次生态保护培训讲座,让大家认识到守住这片绿水青山的重要性。”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边境线上珍稀植物的“荟萃地”, 2020年新发现了“极小种群物种”—高黎贡球兰。新物种的发现,不断给当地保护工作者信心与鼓励。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刘勇说:“高黎贡球兰的发现、菲氏叶猴猴群的不断壮大都只是小黑山保護区工作的一部分,这里还有更多生物多样性的秘密等待发现,高黎贡山也有更多的故事等待人们发现。”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困境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又名“天行长臂猿”,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2014年调查显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段,德宏州盈江县的苏典乡、支那乡,以及腾冲市辖区高黎贡山保护区和中缅边境的腾冲县猴桥镇的部分森林中。目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种群数量不超过150只。

在高黎贡山赧亢管护站的生物走廊带上,生活着该片区仅存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家庭。这是一个三口之家—父亲“背头”、母亲“阿珍”和儿子“米粒”。

经过护林员三天的寻找,我们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赧亢管护站见到了“背头”一家。“2012年12月11日,‘米粒出生,如今马上就要满9岁。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到8、9岁就进入了性成熟期,但‘米粒现在却面临着找不到配偶的难题。”赧亢管护站护林员杨有山说。杨有山在赧亢管护站担任护林员已有13年,与“背头”一家十分熟络。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杨有山每个月会到山里追踪“背头”一家的踪迹,用几天的时间掌握它们的生活近况。杨有山直言自己对“米粒”可能会“孤独终老”以及这个物种会面临灭绝危机有着深深的担忧。

由于生活区域相隔较远“,背头”一家并不知道山的另一侧还有其他白眉长臂猿家庭。据介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活动半径为5公里左右,两个种群间如果距离10公里以上,彼此就很难碰到。距离“背头”一家最近的另一群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生活在20公里以外。由于保护区之间的森林生态遭到破坏,两地存在天然屏障,意味着他们可能永远无法相遇。

为此,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对高黎贡白眉长臂猿采取了抢救性保护,禁止非法采集、盗伐、偷猎、放牧等人为活动,确保白眉长臂猿栖息地的生态安全;2017年开始,高黎贡山保山管护局制定了“定猿、定群、定人”的三定监测保护方案,实时监测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种群动态变化,为保护和研究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持续在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以保护长臂猿为主题的科普宣教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同时加强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山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大理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

今天,科学的保护方式有了令人欣喜的成效。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古城山管护站站长杨荣庭介绍,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发现生物走廊带上,两个保护区之间的物种交流明显增强。比如生物走廊带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菲氏叶猴,总体数量已经从4群130只增长到8群300多只,这是生态环境变好的体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白眉长臂猿可以摆脱生存困境。

回归的大树杜鹃

1918年,英国生物学家福雷斯特在高黎贡山的森林中发现了高达20多米的杜鹃花树,他将其树干砍倒制成标本,运回了英国。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那就是世界上最后一株大树杜鹃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副局长段绍忠说,“高黎贡人不能接受大树杜鹃被运到了国外,在自己家却再难找到。所以大家都有这个决心,要把它‘找回来。”

为寻找大树杜鹃,用了64年的时间。1982年,植物学家与科考人员在多次深入高黎贡山腹地之后,在腾冲县境内一片海拔2400米的密林里,发现了40多棵世界罕见的大树杜鹃。此后至今,逐步发现的高黎贡山野生大树杜鹃仅存1000多棵。

大树杜鹃为杜鹃花属中最高大的乔木树种,是原始的古老类型。其生长缓慢,树干通直,树体高大,花大而美丽,是世界植物界极为珍贵的树种,属于极小种群物种,因而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物种(CR)。

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科教股股长陈映照说:“大树杜鹃的种子比芝麻籽还小,在野外自然更新比较困难。它的分布范围也极其狭小,仅生存于高黎贡山海拨2100米至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为高黎贡山特有植物。”

而今,通过人工繁育,大树杜鹃成功回归高黎贡山。2021年5月,第二批回归种植已经开展,300株幼苗已经由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在高黎贡山进行回归种植。其中100株移栽至騰冲高黎贡山植物园,200株移植在腾冲林家铺,长势良好。

猜你喜欢

高黎贡山长臂猿保山
今夕何夕
鄙视型礼让
张保山:漫画伴随一生
长臂猿爸爸
深山有猿
影像保护影像保护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端东坡野生动物肇事分析及对策建议
漫画10幅
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林业发展的研究
漫画12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