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表演中的节奏与控制

2021-11-26刘德权沈阳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表演者监察节奏

□刘德权 沈阳音乐学院

节奏本是一种音乐术语,表示音乐中交替出现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对于音乐而言,节奏与旋律形成了音乐的两大基础要素。对于戏剧而言,节奏同样是很重要的基础元素。

一、戏剧表演中节奏的重要性

(一)表演中节奏的内在与外在

戏剧表演中的节奏,相对于音乐而言更加立体。整部剧有自身内在的大节奏,这些大节奏由不同角色的小节奏构成。而对于各个角色而言,节奏又从表里两层体现。所谓里层,是指心理活动节奏,演员的外部节奏是通过内在的活动来体现,内在的心理动机包含了演员的心理活动。“演员表演中,内部节奏以外部节奏为其外在表现,而外部节奏则以内部节奏为其内在因素。”[1]所谓表层就是表演中的动作、肢体、表情等体现在外部的节奏,主要是肢体节奏与语言节奏。

(二)戏剧中关于节奏的基本原则

戏剧之节奏通过表演者与观众连接,节奏技巧在观众的期待中进行施展。但在表演的过程中,节奏具有一定的原则。首先,戏剧节奏依赖于故事的动态发展,表演中演员应以流动的视角看待节奏,不能只将目光投放在片段上。在部分上重视会忽视整体的流动,只要故事不停止,节奏也不会停,演员需要在故事流动中进行节奏把控,而不是抓住某一个段落或某一个点完成,线性的表现是对于故事发展的承载。

二、戏剧表演节奏的制约因素

对于戏剧节奏的控制,演员不仅要遵守戏剧节奏的原则,还需要深刻认识戏剧中制约节奏表达的因素。所谓制约元素,是指对戏剧表演节奏的限制,但这种限制并非诟病,而是戏剧艺术的特点,限制赋予了戏剧独特的艺术之价值,增加了戏剧表演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提升了戏剧表演的难度。

(一)先于表演的故事走向

故事的走向是先与表演存在的因素,在表演之前,它是第一种制约。在传统的戏剧作品中,故事要按照剧本来表达,可以说剧本本身是一种先于表演者的故事走向,有着自己的原始节奏。

(二)人物框架的制约

人物的性格、情绪、喜好等也是节奏的制约因素。故事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呈现,演员通过饰演人物来完成表演,完成对故事的叙述。故事中的人物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这一点演员必须遵守,这也是人物塑造层面的要素。就像音乐表演者需要根据乐谱或功能谱来进行演奏一样,乐谱的音符、调性及音乐术语已经将作品的内在情感或情感节奏大致规范到了一种状态,而演奏者无论如何二度创作,也不能偏离这个基础状态,一旦偏离,就是演奏的失误。表演也是如此,人物的性格是塑造人物的基础,演员不能将《雷雨》中的周朴园按照《哗变》中的玛瑞克的性格基调一样处理,作品人物的性格需要表现得有逻辑、有层次和起伏,这些节奏都是演员按照人物基调设定的,并且要沿着这种理性模板来表演和塑造。

人物虽然有着自身的框架,但人物框架也有着自己的极限,这种极限往往是故事矛盾冲突激烈的关键所在。所谓极限,也就是人物不能超越的,而节奏每到人物极限时也会相应地改变。比如,话剧《二马》中的小马,他的极限是尊严,当洋人触及了他的极限,他就会爆发,与洋人打架,发生暴力事件,这一段的舞台呈现节奏发生强烈的变化。

(三)导演与对手演员的制约

另外一种制约节奏的因素是导演的设定及演员之间的合作。演员需要在导演的思路下进行表达,导演的工作就是呈现作品。不同导演对于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甚至是颠覆式的。导演对于一部作品的解构与建构宏观可至其风格、手法,微观可到道具摆放的方向与位置,所以,导演对于演员而言有重要的制约性。

三、戏剧表演中节奏的把握

(一)启用理性的监察意识

在表演中把握节奏,首先要具有理性的监察意识。戏剧表演的节奏受制于诸多因素,因此,演员在表演的现场把握时要兼顾很多。如果只凭着感觉沿着故事表演,演员对节奏的表达会不稳定,所以对于节奏的把控,要有宏观的理性设计。所谓监察意识,是指表演者在表演中能时刻保持警觉的一种意识,表演者时刻意识到自己当下的状态,对于节奏的快慢、收放等要素应如何呈现,以及表演是否超过了某种限制都有明确的掌控。这种监察意识能够使表演始终保持稳定,不会打破故事的均衡,而且还能够随时对应出现的问题。

监察意识是理性层面上掌控节奏的关键所在,它一方面监察内在节奏的设定是否有积极完成,表演是否按照这种设定来完成;另一方面监察感性层面的情感表达是否完成恰好的情绪表达;还有一方面则是从观看者的视角上来监察表演是否与对手形成良好的对抗,是否符合一定的艺术审美。这种理性的能力是一种宏观的意识,需要演员高度保持专注,在舞台上时刻能够在附加于真实情感表达之中来实现良好的节奏把控。

(二)控制情感的节奏

1.真实感的表达

情感的控制首先要真实,真实是戏剧鲜活起来的关键。而“节奏是生命存在的特征,它是一种不稳定的,然而又是连续不断的统一体,而用以标志活力的本身也恰恰是这样一个包含着张力的自然过程,它每时每刻都发挥着它的魅力,它和生命之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2],所以控制情感的节奏最先需要投入真实的情感。虽然场景以及表演是虚拟的,但演员投入的情感要是真实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认为,这种真实感需要演员投入信念感,相信自己就是人物,以此来进行感性的表演,彰显出适当的节奏。在虚拟场景下没有这种信念感的演员很难入戏,他们很难有精彩的表演,通常节奏不是拖沓就是急切或过于机械,毫不生动。

“在节奏表达中,演员要利用假定情境带动表演气氛。”[3]所谓气氛,就是一种节奏,演员需要以情境的“假”来表达情感的“真”。“假”是物质层面的,而“真”是意识层面的,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感官感受具象的物质的,之后反馈在意识中,形成思维路径、思考模式、认知框架、人生观、世界观等。物质本身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情感体验,但意识则可以。讲述故事的说书人,可以一个人、一张嘴将听众带入故事中,凭空来演绎,依靠的就是意识层面的引导。戏剧的情境比说书人要丰富得多,假情境的场景搭建或是比喻形式的符号化,或是更接近现实的实景,这些假情境为演员提供了表演中更加方便的层次与空间转换,使表演者更容易用情感来连接观众意识层面中的情感,所以演员在表演中一定要投入“真实”的感情,用这种感性的力量打动观众,实现对节奏的掌控[4]。

2.情感投入的收放

情感节奏的控制要能在故事发展中控制情感投入的收放度,情感投入的控制的第一层要做到表达的精准,精准地进行人物情感的表达,使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宏观上,情感投入的收放一方面需要演员对人物有正确的理解和娴熟的表演能力,在舞台上能够自然地用与人物合一的体验来完成整体的节奏把控;另一方面则需要演员从全局考虑,不能放或收得太过,在非高潮的部分投入过多会影响整体节奏的表现,在高潮处过于收着则又不能使故事张力凸显,还会破坏整体节奏,这需要演员有敏锐的监察意识。

微观上情感的收放要注重细节的表现,尤其不能忽视人物在舞台上“闲置”的时间。演员在舞台上遇到没有自己台词和主要故事表述的部分时,最容易从表演中脱节,这样就破坏了整体的节奏。舞台上所谓“什么都不做”的无为状态,更考验演员控制情绪的收,如果此时收不够会抢戏,如果收得过多,会懈怠,以致不能恰如其分地进入下一场。所以细节上,演员要保持每个部分的表演都能到位,做到一气呵成。

结 语

戏剧表演中的节奏不仅指表演所呈现出的一种律动,更是不同人物律动在故事与导演限制下的集合,有着自身宏观与微观的轻重缓急。表演中节奏的表达是表演中较为高级的阶段,这是因为节奏的养成不仅需要演员观察生活、研究剧本,还需要其反复练习,具备丰富的实践表演经验。表演的节奏即包含理论上故事线与人物性格的设定,又包含舞台表演中的动作、语言及情感表达,演员在剧中表达节奏,并不是某个点,而是一条线。从始至终,各个演员都是在线性运用的过程中织成整部剧作的网。所以,戏剧表演中的节奏不只是一个演员的事,更要求演员们彼此依存着完成叙事,它更像是一种连接与召唤,是戏剧内在故事的“神奇魔力”。

猜你喜欢

表演者监察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监督“裸官”,监察法何时不再缺位?
节奏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轻快漫舞
三分钟带你看懂监察委;帮你了解监察委的新知识
反腐新力量!监察委与纪委有何不同?
新设的监察委与纪委有什么不一样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手称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