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教育的生态文明建设功能及其实现策略

2021-11-26周一兵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明功能社区

周一兵

(怀化广播电视大学,湖南怀化 418000)

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社区教育在普及民众的生态文明知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生态文明行为、提升生态文明技能、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和弘扬生态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社区教育的教育功能出发,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社区教育功能和地位,则奠定了二者结合的理论基础,有助于社区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无缝衔接和有效耦合,进而通过寻求社区教育功能的实现策略,达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一、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映,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1],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时代。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历史定位

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历史定位,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理解和阐述,大体上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观点。狭义的生态文明指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2]6。广义的生态文明不仅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2]6。关于生态文明的历史定位,狭义的观点将生态文明看作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文明的一个要素,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四种文明形式是相互交融的关系[3]。广义的观点则将生态文明看作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在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即将进入的一个新的文明阶段,是后工业文明[3]。有研究者认为,生态文明本身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文明的一种具体形式或一个方面[3]。还有研究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是指人类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自然,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人类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4]。

无论何种观点,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都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来理解。换言之,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5]。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和特征

1.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有研究者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端正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基本态度、理念、认识,并付诸开发与利用自然的实践过程[6]。也有研究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尊重自然规律及环境保护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社会的活动[7]。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是两个不同位阶意义上的概念,前者根源于或从属于后者。生态文明是一个哲学伦理范畴,有着较强的义理思辨色彩;生态文明建设则更接近或指向社会实践层面,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个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的概念[8]。但在很多研究中,研究者并未对二者予以严格区分,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明显的通用性。

2.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领域非常广。既包括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建设,也包括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制度建设;既包含生产环节,也包含生活和消费环节;既有丰富的理论性,也有极强的实践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全人类各领域的宏伟工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发展性与保护性统一、整体性与区域性统一、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人性与生态性统一等系列特征。

一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领域,是由诸多学科综合而成的理论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将生态文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宏大实践活动,是产生和形成生态文明成果的系统性实践过程。

二是发展性与保护性的统一。生态文明并不排斥物质文明,不是要人类回归原始生活。相反,它是建立在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思想和方法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它同样追求发展,但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绿色增长,而不是粗放、野蛮、掠夺式的不给后代留余地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在发展的同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活富裕、人民幸福的现代文明社会。

三是整体性与区域性的统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生态环境问题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环境治理手段自当因地制宜。同时,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各不相同,城乡差异客观存在,生态意识强弱不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途径、手段也必然不同。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客观的区域差异,不能强求一律、搞一刀切。

四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始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然是分阶段发展和实现的。不同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不同,发展目标不同,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也有差异,从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阶段。有研究者指出,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分为三个阶段,即面向“十四五”规划的近期阶段、面向2035年的中期阶段、面向2050年的远期阶段,三个阶段一起构成至21世纪中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景[9]。

五是人性与生态性的统一。生态文明超越以人类中心论为价值基础的工业文明,关注自然界中非人类存在物的内在价值,承认人类对自然负有直接道德义务,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尊重和保护自然及其生态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的,让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引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二、社区教育的生态文明建设功能

(一)社区教育功能及类别

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具有培养人的功能,这是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本质的表现。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产生了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不同阶段或不同类别的教育,其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社区教育功能是指社区教育系统所具有的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10]59,或者说是社区教育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行为和功效[11]54。社区教育功能体现了社区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是社区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基础。与其他教育形态相比,社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具体表现、作用的侧重点、实现机制以及发挥的效应等方面有其特殊之处。

有研究者指出,社区教育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区全面进步两大功能,具体可分解为促进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功能、促进居民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功能、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促进社区全面发展的功能[12]。也有研究者认为,社区教育的个体功能包括谋生功能、享用功能和育人功能,社会功能则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服务功能[10]83。还有研究者认为,社区教育除了基本的育人功能外,其派生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增强社区经济实力、强化社区民主建设、创建社区和谐文化和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四个方面[11]66-68。此外,有研究者提出社区教育具有公民教育、社区凝聚、社区发展、文化建设、资源整合五大功能[13],亦可归结于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两大类。

事物或系统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事物的发展、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所处环境的改变,其功能也会发生变化。随着社区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探索新的政策环境下社区教育的新功能成为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社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不管是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促进人们某种意识、行为的形成,首选和必然的途径就是教育。教育在传达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生态公民、引领绿色生态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4]。无论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是生活方式的变革,抑或是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都离不开教育的参与和贡献[15]。社区教育作为产生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并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等特征的教育形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1.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以转变民众观念,培养生态意识。有研究者指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绿色技术创新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其根本则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不转变思想观念,哪怕有了绿色技术人们也不会积极使用,有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人们也不会自觉遵守[16]。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让民众懂得生态知识,了解生态危机的由来和现状,了解地球资源的匮乏性、环境的脆弱性以及现阶段工业文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意识到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从而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整体性和长期性,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和意识,养成利用绿色技术的习惯,提高遵守生态文明制度的觉悟。全程性特征使得社区教育在培养民众的生态意识上具有超越学校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在对生态、环境意识相对薄弱的中老年居民生态意识的养成方面具有学校教育难以企及的作用。

2.倡导生态文明行为以创建生态文明环境,建构生态道德。有研究者认为,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深层根源在于人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反思人的观念、提升人的素质、改变人的行为[15]。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意味着人们观念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人们在观念的约束和引导之下进而形成符合生态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与保持并非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社区教育全员性、全程性的教育和熏陶,也只有社区教育才能对人的终身教育、终身行为起到全程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生态道德的建构、生态文明环境的形成方可达到预期效果。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可以进一步规范和约束身处其中的人们的行为,强化其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方式,建构起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文明环境。

3.培养生态文明技能以改变生活方式,形成绿色消费模式。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提倡生态文明行为,是社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基础的作用,但其作用不止于此。绿色科技创造了各种清洁技术、循环利用技术和生态保护技术,社区教育机构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技能培训,将清洁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生态保护技术及其使用技能传授给社区民众,提升民众的生态生活技能和生态保护技能,养成使用这些技术、技能的习惯和自觉,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进而培养公民的生态人格,建立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不会对自然、社会生态造成损害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4.促进生态文明参与并开展生态文明监督,彰显生态正义。目前,社区民众对环境保护、绿色增长、绿色消费等普遍持有较高的关注度和认同感。但落实到自身行为上,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践行度却不高。除了参与和监督的机制不畅和渠道限制外,社区居民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是其重要原因。生态文明首先是一种理念,必须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其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素养,并使人们掌握常见的生态技术和技能。通过提高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践行度,激发人们自觉抵制违反生态文明的行为和现象的责任感,主动进行监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彰显生态正义,进而逐步实现包括生态正义在内的社会正义。

5.传承生态文化以奠定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研究者指出,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社区教育在对这些文化内容进行选择、整理、研究、传递并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包括传承区域文化、融合区域内外文化、创新区域文化等[10]65-66。社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传承、融合和创新生态文化,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9]。因此,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化传承、融合和创新作用,促使全社会养成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生态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赋予社区教育的重要功能。

社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表明,社区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既能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促进个体发展,又能促进社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促进社区治理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功能对社区教育的促进作用

研究社区教育的生态文明建设功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社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社区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内在的依存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方面,社区教育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手段,社区教育自身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对社区教育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政府和社会对社区教育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生态文明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具有极强的政策性。社区教育为政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途径、提供了手段,也拓展了社区治理的路径。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发挥社区教育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规范生态文明行为、创建社区生态文明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政府和整个社会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认同,从而关注、重视、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

(二)有利于优化社区教育结构,完善社区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要达到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要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内部结构,完善自身功能。将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内容纳入社区教育范畴就是一种调整社区教育结构的方式,我们既要将生态文明观念层面的内容纳入社区教育范畴,也要将生态技能、生态技术的培养和应用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还要将参与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机遇。通过调整社区教育结构,增强社区教育的生态文明建设功能,以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引导居民学习需求,从而促进居民个体发展,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发展。

(三)有利于社区教育生态化,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教育生态化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思维研究社区教育、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以保持社区教育活力,促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社区教育既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思想传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力量,也存在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7]。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纳入社区教育,显然有利于社区教育自身的生态化。

(四)有利于拓展社区教育理论研究

社区教育结构、功能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是社区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政策环境下,探讨社区教育的生态文明建设功能和社区治理功能是势所必然,既能拓展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围,也有利于社区教育的跨领域跨学科研究,有利于深化对社区教育内涵和本质的认识。

四、社区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实现策略

社区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实现既需要满足一定的内部条件,即构建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也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即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从内部条件看,社区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着重体现在对民众的教育,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构建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要通过调整社区教育的功能结构以及教学目标、课程结构等,使社区教育具备生态文明教育职能,形成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从外部条件看,政府所行使的公权力和社会参与都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动力,二者的支持配合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社区教育的生态文明建设功能应从社区教育自身、政府和社会多个方面发力。

(一)调整社区教育结构,构建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社区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要主动调整社区教育结构,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社区教育范畴,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区教育活动,构建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1.调整社区教育的功能结构,构建社区生态文明教育机构体系。要通过调整社区教育的功能结构以及教育教学目标结构等,将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内容纳入社区教育规划,使社区教育现有办学机构具备生态文明教育职能,承担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任务,协助社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为社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组织机构保障。

2.调整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结构,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要创建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生态科学基础知识、生态人文知识、生态价值观培养、生态环境的国情省情市情教育、生态法制和政策、生态技能技术和生态文明行为培养、生态参与能力培训等内容。必须整合区域内外、线上线下的各种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和选择课程内容,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系统的课程资源。要创新社区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的形式,开展参观游学、体验式学习等,将生态文明理论学习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3.调整社区教育的人员结构,打造专业化的社区生态文明教育队伍。社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影响社区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和效果。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等特征,要求社区教育管理者既要通晓社区教育和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有社区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因此,要调整社区教育教师、管理人员结构,加强培训,为社区生态文明教育打造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能力的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

(二)强化政府支持,发挥公权力的推动作用

公权力在推动与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是最切实有效的力量[18]。社区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政府部门负责,得到了国家公权力的支持和推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到社区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途径和力量,从而发挥公权力的作用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发挥社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政府要提供政策保障。公权力的作用之一是进行政策推动,我国社区教育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一致,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契合性。政府应为社区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规范,建立二者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社区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耦合和无缝衔接。其次,政府要提供经费保障。政府要为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费投入渠道和经费保障,改善社区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促使社区教育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并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三)优化治理结构,发挥多元主体作用

推进社区治理结构改变,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是新时代促进社区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要调整和优化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促使社会治理结构由垂直型向扁平型、网络型转变,改变政府单一的垂直管理方式,发挥多元主体横向联系、平等协商的作用。要理顺管理主体和运营主体的关系,明确各主体的职能和运行机制。要使政府归位,履行协调、监控、保障职责;要让社区教育机构上位,发挥其策划、运营、操作职能;要让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到位,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

(四)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

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全体居民的教育活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社区教育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社会力量(如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组织)的配合、支持和参与。要形成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机制,包括政府的法律约束机制、各参与主体的协调平衡机制、社区管理机构和办学主体的激励机制、资源建设主体的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等[19],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支持、配合、参与社区教育和社区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培育社区教育的新主体,培育和发展民间团体、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充分挖掘其教育功能[19]。要理顺介入机制,使社会组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教育和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尤其要注重发现和培育环保组织,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

(五)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培训和引导,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

社区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社区治理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是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促进社区民众参与社区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六个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参与意识,社区教育机构要采取各种方式解决居民参与意识弱的问题;二是引发参与动机,社区居民的需要是产生参与动机的重要因素,社区教育机构要调查和洞察社区居民的需要,引发其参与动机;三是培养参与能力,社区居民参与能力不强有多种因素,需要社区教育机构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培训和引导;四是畅通参与渠道,参与渠道不足、参与机制不畅限制着居民的参与度,需要政府和社区完善参与机制,畅通参与渠道;五是公开参与结果,这是社区居民希望看到的,如果参与而不知道结果,自然会影响居民的参与热情;六是重视社区志愿者工作,发挥志愿者在社区参与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文明功能社区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请文明演绎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漫说文明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对不文明说“不”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