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公司治理模式需要重视企业家精神

2021-11-25张维迎

企业文化 2021年28期
关键词:管理决策经理人利润

文|张维迎

公司治理无论对公司自身发展还是对国家经济发展,都非常重要。但在我看来,目前主流的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存在严重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忽略了企业家精神。

主流的公司治理理论假定每一个人是同样的聪明和理性,公司治理面临的问题就是,投资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按照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解决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按照这样的理论建立的所谓“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是法律上的还是行为规范上的,实际上是把商业公司变成一个准官僚机构,结果是严重抑制了企业家精神。一些优秀的公司,比如华为公司,之所以没有选择上市,是因为任正非知道,如果真上市了,按照上市公司的规则,他自己的作用难以发挥,华为不可能真正做好。“完善的公司治理”是约束职业经理人的,不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的。

尽管人们现在谈论企业家精神很多,但在我看来,大部分人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非常肤浅,没有真正理解。这也不奇怪,主流经济学里本来就没有企业家,有的只是“生产者”,这个生产者需要做的就是在需求、资源和技术给定的条件下,求解一个约束条件下的利润最优化问题,这个问题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如同学生做作业一样。但任何对商业实践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生产者(“产商”)与真正的企业家相差甚远。

鉴于经济学的决策模式已经变成,许多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心智模式,我觉得理解企业家精神的最好方法是,明白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我总结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

我们一定要把管理决策和企业家决策分开。企业经营中,95%以上的决策属于管理决策,属于企业家决策的不到5%。但管理决策是0,企业家决策是1,没有这个1,其他的决策再好也没有用。管理决策作为科学决策是基于数据和计算,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它不可能基于数据和计算,它依靠的是企业家个人的想象力、直觉和判断。所以企业家决策是没有共识的。多数人有一致看法的东西就不是企业家决策,只是一个管理决策。只有多少人没有统一认识的东西,才属于企业家决策。如果我们混淆了管理决策和企业家决策的区别,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失误。

英特尔的第五任CEO 保罗·欧德宁在任期不到、年龄不到的时候,就辞职了,原因是他犯了英特尔历史上一个最大的决策失误。乔布斯曾给他下一个单,让英特尔公司为苹果即将投产的iphone手机提供芯片,欧德宁找了他的专业团队进行可行性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事儿是亏本买卖,不能做,所以他就回绝了乔布斯。他的错误是误把企业家决策当作管理决策,用计算代替了想象力和判断。事后证明,iphone 手机的销售量超过英特尔团队预测的100倍。

企业家决策是改变约束条件本身

如何使得在一般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这才是企业家真正做的事。一般人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做饭的先决条件,没有米是没有办法做饭的,这是个基本常识。但这个思维对企业家不成立。对企业家来说,如果他认为有人想吃饭,卖饭能赚钱,米就不是问题。这不是说没有米也可以做饭,而是说企业家自信能找到米。即使找不到现成的米,也可以找到种稻子的人;即使现在没有人种稻子,仍然可以说服(比如说)炼钢工人改行种稻子。这就是企业家的思维方式——跳出框框想问题。

当然,由于成功依赖于好多条件,这些条件又是相互依赖的,只要其中有一个条件实现不了,就可能全盘皆输。所以我们看到,企业家就是“成王败寇”。成功了,我们说他是大英雄,了不起;失败了,我们就觉得他是个“骗子”。许多情况下,在法庭上、普通人心目中,还真没有办法证明他不是一个骗子。在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他就夸下海口说什么都会有,不是骗子是什么?这是我们认识企业家的时候必须注意的一点。

企业家决策不是以利润为唯一目标

教科书上的经济学模型、管理学模型,一般都假定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但至少对那些想有大作为的企业家来讲,利润在更大程度上,可能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一百多年前,熊彼特就讲了企业家的三个非利润动机。

第一个是建立自己的商业王国。我们知道人口中总是有些雄心勃勃的人,想建立自己的王国,被万人敬仰。传统社会中建立一个王国,要靠杀人,征服领土,成为统治者。市场经济为企业家提供了建立商业王国的机会,他要做的就是给消费者生产出最有价值的东西,让普通大众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对企业家来说,建立一个商业王国确实是很有诱惑力的。当你看到那么众多的人在使用你产品的时候,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不是仅仅赚钱可以解释的。

第二个是超越竞争对手,证明“我比你行”。企业家一定是争强好胜的人,他们既不愿意被别人超越,又总是试图超越别人。这一动机使得企业家赚再多的钱也不会满足,企业家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家精神本身就意味着竞争。

第三个对创造性本身的享受。企业家不仅在乎结果,也在乎过程,因为一个由自我主导的过程本身就给他带来快乐。这也是企业家喜欢冒险的重要原因。从事企业家活动,就是寻找刺激,不愿过平淡无奇的生活。非利润动机对理解企业家行为非常重要。普通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这家伙赚得钱已经够几辈子花了,还忙活什么呢?简单的回答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企业家的三个非利润动机,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人类的进步同样必不可少。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许多伟大创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家有非利润目标,仅仅用利润目标我们没有办法解释。比如,十九世纪中期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Cyrus West Field)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上世纪三十年代胡安·特里普(Juan Trippe)开通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飞机航线,本世纪埃隆·马斯克从事私人太空产业(包括火星移民计划),等等。我们很难用利润动机解释他们的所作所为。一项对照性研究表明,相对而言可能职业经理人更在乎金钱,他们之所以选择当职业经理人,因为他们认为,做职业经理人报酬更高。事实上,做企业家平均报酬并不高,美国中小企业家的平均收益,还没有政府公务员高。

我们回过头来看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理论强调投资人或者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这个冲突究竟是什么?传统的假设是利益冲突,并且,只有利益冲突,因为所有理性人的认知是一样的。这个假设有偏颇,而且偏颇更大,因为股东、投资人与经营者或者企业家之间的冲突,更多可能是认知的冲突,而不是利益的冲突。像前面讲到的,企业家之所以为企业家,是因为他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他做的判断常常是一般人没有办法理解,没有办法认同的。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在于它是非常个性化的,每个企业家都具有与他人对未来不同的预测,在多数人看不到机会的地方,他看到了机会,而在多数人以为是机会的地方,他不以为然。这种预测能力和判断能力大部分人(包括股东)不具有,所以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认知冲突就不可避免。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股东总是对的,出问题了,错的一定是经营者。这个假设是不对的。股东并不总是对的,因为好多股东并不具有企业家精神,即使他们有企业家精神,因为不同的企业家对同样的问题,可能有着非常不同的判断,至少他们的判断不可能与经营者完全相同,所以仍然会发生冲突。很多一起创业的兄弟们、伙伴最后分道扬镳,就是这个原因。创办微软的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分立了;创办苹果的乔布斯和沃茨尼亚克分立了;万通“六君子”分立了;希望集团的刘氏四兄弟分立了;新东方的俞敏洪、王强和徐小平分立了;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为什么?主要不是利益问题,而是认知问题。我愿意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大部分合伙人最后都会走向分立,并且越是企业家精神强的合伙人越可能走向分立,因为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好的办法就是各干各的。容易妥协的人不大可能是杰出的企业家!

究竟什么是最好的公司治理,如何平衡资本家、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关系,是公司治理永久的主题。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把经理人和企业家搞混了,过分着重于怎么约束经理人。一个好的公司治理,既不能让企业家为所欲为,也不能变成企业家的枷锁。好的公司治理应该使得企业家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具企业家精神的人能够掌控企业。这样看来,一股一票、同股同权就可能不是一个好的规则,因为在同股同权、一股一票规则下,如果股权比较分散,最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没有办法拥有一个稳定持久的地位。所以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必须从关注经理人,转向关注企业家。公司因创造价值而存在,不是为了不腐败而存在。企业家是价值创造的核心。我们要始终记住,最好的公司治理是使得企业家精神得到最好的发挥,而不是仅仅防止小偷。

猜你喜欢

管理决策经理人利润
如何提高小学校长的管理决策能力
养殖成本7元/斤,利润翻倍?黄颡鱼像他这样养,亩利润过万是常态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The top 5 highest paid footballers in the world
决策树和随机森林方法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逻辑思维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分析
利润下降央企工资总额不得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