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刑释未成年人社交回避行为分析及矫正探究

2021-11-25

法制博览 2021年26期
关键词:教养家人成员

刘 续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近年来,刑满释放人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特殊群体,而在刑满释放人员中对未成年刑释人员的关注显得较为突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栋梁,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坚定力量,即使刑释未成年人曾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们仍然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刑释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后的生活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与关注。但笔者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未成年刑释人员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存在着拒绝与他人交流和接触,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参加社交活动等社交回避行为,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困扰。

一、刑释未成年人的社交回避行为的表现

社交回避行为指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行为。[1]刑释未成年人在回归社会后,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社交回避行为。其社交回避行为可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家庭中对父母及其亲属冷言冷语、脾气暴躁并消极应对;在学校时话语很少,不乐于展现自己的优势,课上不主动发言,课后不愿参加班集体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拒绝参加社会交往活动,不愿与他人进行面对面接触,拒绝结交新朋友,专注于自己的手机世界中,有很强的防范意识等。

二、刑释未成年人的社交回避行为的影响

(一)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产生社交回避行为的刑释未成年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减少,很少参加社交活动,降低了社会参与度,使自己的社交圈逐渐变小。孤独感以及自卑心理使其产生自我怀疑,对他人信任感降低,逐渐处于社会的边缘甚至外缘,无法融入社会环境中,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其次,刑释未成年人的社交回避行为,也降低了提供相应帮助的可能性。

(二)对家庭的影响

首先,刑释未成年人在回归社会生活后家庭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家人是与其接触最多的人。然而刑释未成年人的社交规避行为使家人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感到担心,也营造了紧张的家庭气氛。其次,刑释未成年人对家人的冷言冷语、脾气暴躁、拒绝沟通以及误将家人的关心与帮助视为同情和可怜的状态,给家人带来了极大伤害,使家人感到无助,而且顾虑重重。

(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刑释未成年人必定要回归社会,但是他们的社交回避行为注定他们无法顺利融入并为社会做贡献。刑释未成年人的社交回避行为,减少了其他社会成员对其了解的机会,无法进一步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实现人生价值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同时,因为缺少对刑释未成年人的了解,导致其他社会成员将其视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认为刑释未成年人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刑释未成年人社交回避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刑释未成年人形成社交回避行为是长期慢慢形成的,导致他们产生社交回避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非常明显的事件,也可能是不易察觉的小事。其行为产生可从如下方面分析:

(一)个人因素

首先,刑释未成年人在回归社会生活后自我认同感降低,认为自己是有过服刑经历的人员,是与普通社会成员有差异的,认为自己不如人而拒绝与外界接触。其次,受自身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的影响,会产生自卑心理,本就不愿与他人接触的人会更加不愿与人接触,把自己限制在自己的舒适圈之内。最后,刑释未成年人会因自己的服刑经历对父母及其他相关人员产生愧疚感,因此总是回避与他们的联系。

(二)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会影响刑释未成年人的行为。家庭成员缠结的关系状态,虽不会给刑释未成年人最直接的影响,但会间接影响刑释未成年人的行为和态度,让其对家庭产生抵触。其次,家庭功能的发挥对刑释未成年人的影响是较为直接的。过度或不足的关心都会导致刑释未成年人感到不适,产生自我怀疑,降低自我认同感。其次,家庭教养模式对刑释未成年人的社交行为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家庭教养模式主要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和放任型。[2]从理论上讲,民主型是较为科学的家庭教养模式,而刑释未成年人的家庭教养模式则多呈现为另外三种模式,三种教养模式都可能导致刑释未成年人拒绝或回避与他人和社会的接触。

(三)社会因素

刑释未成年人必须接触并参与社会生活,但复杂的社会环境让其回归之路异常艰难。首先,刑释未成年人易被社会贴各种标签,将其与普通群体区分,拉开了与社会成员的距离,对刑释未成年人产生排斥,拒绝与其接触,从而使刑释未成年人产生社交回避行为。其次,刑释未成年人会被社会成员污名化和边缘化。社会成员的刻板印象会让其惧怕,将其污名化并疏离,进而将其边缘化,被边缘化的刑释未成年人主观上拒绝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往。最后,社会对刑释未成年人的关注不足。社会对刑释未成年人的关注只在表面,对他们的内心想法关注度不够,疏离感导致社交回避行为。

四、刑释未成年人的社交回避行为的矫正策略

为帮助刑释未成年人更好回归社会,应通过介入其社会网络修正其错误的认知方式,增加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改变社交回避行为。

(一)个人层面

首先刑释未成年人要有意愿进行改变,主动与外界接触,丰富社会生活。其次,刑释未成年逐步改变,从不回避家人开始,逐渐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提高自己的社会参与度,让自己距社会交流主流更进一步,不再游离于社交主流之外。最后,刑释未成年人要进行自省,回顾产生社交回避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应对方式等,使自己对事情的始末有一个理解与感悟,从而有一个正确的归因,找到改变的出发点。

(二)家庭层面

家人是与刑释未成年人接触最多的,也是最亲密的人,因此,家人支持是对刑释未成年人最有力的力量。首先,拉近双方的距离感。家人与刑释未成年人一起讨论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倾听刑释未成年人的真实想法并给予回应,实现态度和认知上的转变。其次,家长陪伴勇敢迈出第一步,通过鼓励的方式帮助做出改变,赞扬其闪光点并培养自信,改变自卑的心态。最后,家人可通过参加亲子辅导提高与刑释未成年人的交流技巧,从而改善自己的家庭教养模式,给刑释未成年人提供一个优质的改变环境。

(三)学校层面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为主的场所应发挥其存在的作用,帮助刑释未成年人缓解与同辈群体之间的隔阂。首先,学校发挥联络者的作用,搭建互动平台,让刑释未成年人和同辈群体接触互动。其次,学校多举办相关教育讲座,改变对刑释人员的刻板印象,做到改变小部分群体的社会认知与认同,从而影响社会大群体的认知转变。最后,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刑释未成年人更好地回归社会生活。学校不仅要对刑释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同时还要对学校师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安抚双方情绪,稳定校园秩序。

(四)社会层面

帮助刑释未成年人更好地回归社会生活,需要社会全力支持。首先,刑释未成年人所在社区要尽全力帮助他们融入社会。通过举办小型社交活动,让刑释未成年人参加社交活动,感受到社会成员的关心,消除可能存在的误解。其次,高效利用大众传媒。刑释未成年人产生社交回避行为与社会成员对他们的疏离是分不开的,为此大众传媒应加大对他们的正向报道,让其他社会成员看到刑释未成年人的改变,减轻社会排斥的行为,消除对刑释未成年人的误解。最后,国家政府应完善针对刑释未成年人的相关政策,保护刑释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平台促进社会观念转变。

五、总结

未成年人还处于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还没有达到稳定的成熟的阶段,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而有社交回避行为的刑释未成年人更是如此。社交回避行为的形成和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和宽容,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源出发并多方联合解决,这不仅仅需要刑释未成年人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只有全社会联合行动起来,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改变社交回避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回归社会生活。

猜你喜欢

教养家人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教养方程式
家人不支持直销怎么力?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