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1-11-25杨彬彬

现代交际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文化教育

杨彬彬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1)

中国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实而又深厚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文化的融合、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冲击正在推动着这一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对我国政治、经济等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5G技术、人工智能、杂交水稻、航空航天等成就给中华儿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但值得注意的是,开放与包容的发展模式势必会引入更为多元的文化,加之当代信息技术的繁荣发展,西方意识形态、思潮及文化也借助多样化媒介涌入国内,引发了社会价值观的碰撞乃至冲突。大学生思维活跃、理想信念尚未坚定、思辨能力较为薄弱,在面对如此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时会出现理想信念动摇、思想及行为变化。思想政治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内的核心教育活动,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及自信意识的职责,使学生在开放、多元、现代化社会中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基于文化自觉视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997年,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文化自觉”这一重要概念。费孝通先生指出,民族文化,尤其是如中华民族文化一般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势必会选择性接受他方文化的融入与现代化改造,这便是多元化的文化转型。在现代化进程中,多元化文化转型是势不可挡的,而关键的问题在于本土文化在文化转型中自主性的高低。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其一,文化自觉建立在文化寻根与继承之上,即明确文化的来源与未来发展;其二,文化自觉建立在对“真”的批判与发展上,即对待本土文化,既不自负,也不自卑,要理性看待文化差异引发的分歧乃至冲突;其三,把握文化的发展趋向及基本规律,即具备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化的意识与信念。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唯有秉承文化自觉态度,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通过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促进大学生对国家最本源的认同。

1.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备条件

“文化自觉”倡导对中国文化的寻根与传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已经步入“人人即可自媒体”的时代。媒介的多元化、信息传播与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社会信息容量的高度化,赋予大学生群体“发声者”的新身份,其可借助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及隐蔽性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传统机制准则受到冲击甚至消解,极有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认知思维模式、文化逻辑偏离主流意识形态。部分大学生网络及现实行为失范,归根结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程度、认知程度、认同程度不足。例如,部分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评论带有非理性爱国思想倾向;部分学生盲目追求“JK”“萝莉服”等,则表现出其对我国汉服文化自信的缺失。

基于文化自觉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巧妙地渗透至思政教育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受到文化浸润、情感熏陶、思想感召同时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跨越阶级、跨越时代对历史及当代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儿女心中的精神力量,是中华儿女普遍认同、共同信仰且竭力维护的智慧结晶,继而使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2.使学生形成“和而不同”文化态度的必然选择

“文化自觉”主张以冷静、理性的态度面对文化差异所引发的分歧乃至冲突。在全球网络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冲击时,其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态度、思想观念等必然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会与传统文化产生摩擦,甚至是矛盾,并且集中体现在其自主意识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交、表达观点、接收及浏览信息的主要阵地,但新媒体平台良莠不齐,其中不乏为了扩大经济效益盲目迎合受众需求的平台。借助大数据为学生精准推送信息,不仅会影响学生媒介素养、思辨能力、文化审美水平,而且会造成“信息孤岛”,学生在长时间接收同质及同类文化信息后,极有可形成过度自信、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1]

以文化自觉态度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将具有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引入思政教育中,解读、辨析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现象与思潮,使学生在理解文化现象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发展观、普遍联系观,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加之对世界性热点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以批判的态度看待中西方文化,在认识到我国文化不足的基础上,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3.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的必由之路

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是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而要使大学生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便需要增强其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

大学生群体虽然认同我国文化,但对文化传承的认知并不深入,尤其是存在认同感强但实践能力薄弱、态度正确但意识高度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当代社会开放程度较高,社会文化价值多元,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多为表象认知、主观认知,未能对本国及他国文化进行反思。例如近年来我国掀起“传统文化回归”的浪潮,各类新媒体“营销账号”抓住当代公众心理发布大量非理性信息,如日本、欧洲、中国刺绣作品对比,以震撼的画面及动感的音乐突出中国刺绣作品的美感,对日本及欧洲刺绣作品则一笔带过,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中国刺绣远优于他国刺绣的观念。再如新媒体平台上“日宣”账号层出不穷,大力宣传日本文化的人性化及日本国民素质。非理性信息导致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坚持文化自信甚至是自负,拒绝接纳他国文化;一部分学生则崇尚他国文化,认为我国文化“落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文化自觉,引导学生以辩证思维审视中西方文化,基于我国基本国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并以包容接纳的态度对待他国文化,以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2]

二、文化自觉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基于文化自觉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思想上实现知识本位到素质本位的转变,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引领,培养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在教育形式上,要力求多元、多样,致力于发挥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在教育渠道上要入驻网络、借助网络,抢先占领网络教育高地;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借助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及现代信息技术,达成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具体路径如下:

1.丰富思想政治教学方法

文化情感的形成与内化,是大学生文化自觉树立的先决条件。学生唯有与中国文化产生情感与心理上的共鸣,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寻根。而文化情感的培育,单纯依靠理论的讲授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认可的文化情感交流,在学生心中埋下勤于思索、勇于实践的种子;通过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感人。[3]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需求出发,积极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以此保证思政教育与学生需求对接,彰显思政教育的人文精神;其次,尊重学生在课堂主体地位,教授学生辨别、抵制不良思潮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并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责,允许学生提问,使其乐问、善问、好问,唯有如此才能促成学生理论水平的提升;再次,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并适当降低话语姿态,增强与学生间的亲和力,继而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完善自我;最后,继承我国“因材施教”的优良传统,针对学习动因多样化、学习需求多元化、学习成效差异化的学生群体投放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活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文化的熏陶。

2.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拓宽了社会舆论空间。当代大学生运用网络及移动终端了解国内外形势、文化现象与世界性问题,思维活跃,对未知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网络良莠不齐的信息很有可能对其造成负面影响。为此,文化自觉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借助网络拓展教育空间,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充足的感性材料,继而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形成理性认知。

例如,抖音平台上“河南省教育厅”官方账号近日发布了“新疆在哪里?新疆在我们的手心里”短视频:一名高校教师依据我国新疆地区地形及地貌特征,将新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巧妙地比作左手手心的三条线,昭示着新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握紧的拳头则代表了中国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新疆安全的坚实力量与坚定信念。[4]这样生动且具有感召力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有力地反击了西方媒体不实言论。不仅如此,教师对待“他们的行为”时的沉着冷静、柔中带刚的语言,都在彰显着中国立场与态度。从学生的反馈与愈加大声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此种教育方式具有极强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将此视频转化为微课,又可以学习该名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思政教育手段的多元化,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

3.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文化自觉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借助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等积极开展集体性实践活动。例如,在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号召全校学生发挥自身特长,或是撰写文章,或是拍摄微电影,高校也可组织学生绘制建党100周年手绘墙,将红色精神渗透至校园环境中。与此同时,教师可依托思政教育内容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围绕“申请非遗是否重要及必要”这一话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请学生走出校园,走向文化遗址,以采访、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申遗的价值;通过对文化产业链的认识,理解文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积极影响,继而使学生以普遍联系观看待文化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并深刻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文化的重要地位。[5]

4.改进思政课程教学模式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包括一个地区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又涉及区域内人们认同的思想观念、审美理念、价值取向。因此,基于文化自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充分发挥教化育人作用,便需要采取隐蔽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文化形成主动探索、自觉传承、积极维护的意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正式授课前将带有微课、任务等的学习资料发送给学生,请学生围绕自身感兴趣的文化现象收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在正式授课时,教师可借助课堂红包、课堂投票等开展头脑风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秉承“和而不同”的原则,达成对文化的共识。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以此使学生将文化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

三、结语

文化自觉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吸纳文化教育元素,在教学中注重构建和谐、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理解文化的多元性。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创设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下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除此之外,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思政教育空间、丰富思政教育形式,使学生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并自觉传承、弘扬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思政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