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2021-11-25杨雅瑶

现代交际 2021年11期
关键词:隐喻话语语境

杨雅瑶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的文明导致不同话语的交融和对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此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话语理念滞后、话语内容陈旧、话语形式单一、话语转译难度大、话语权失衡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要着力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1]因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时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及本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现状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国内一些学者指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从话语理念、内容、方式、语境、载体等角度阐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和创新。如邱仁富(2013)认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体系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功能的最大化,实现话语体系内部各要素的有机组合。[2]还有部分学者从融媒体、心理学、哲学及其他跨学科理论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如曹培强(2019)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要研究语言认知心理,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3]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依据,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和功能,以我国政治话语中的隐喻话语为语料,分析隐喻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建构的可能性,探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征和功能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征

从语言风格、语义、语用、表达形式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具有意识形态凸显性、语义政治性强、科学和导向性强、话语意图显性化、话语表达平铺直叙的特征。面对网络多元话语的冲击及大学生偏向生动有趣、新鲜事物的思维特点,把握不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功能发挥,难以实现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主要有以下三个功能:知识传递,宣传教育;人际交往,劝服引导;舆论导向,价值引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正式语境中,教育者利用科学编排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代史、党史国情等知识教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和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青年学生日常在思想观念、学业发展、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困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负着解疑释惑、说服引导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流的重要载体,是相互了解、建立信任的主要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是传播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的直接方式,对建构和引领大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为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充分发挥其话语功能,本文分析借鉴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如比喻、典故、诗词等,这些隐喻化的表达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优质素材,优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话语效果。

二、隐喻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的运用

1.概念隐喻、政治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在逻辑

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不只是语言层面的事情,本质上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就是隐喻性的,人们通过隐喻机制认识世界,并体现在语言表达上。[4]9隐喻指人们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当前的事物,是不同概念域的映射。例如,经典的隐喻“时间是金钱”“人生是旅程”“争论是战争”,这三个例子中的本体和喻体显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域,我们通过熟悉的喻体理解本体的含义和特征,反映出人类的概念系统和行为活动是通过隐喻建构的。因此,话语也是以隐喻方式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话语的一种形态当然可以通过隐喻促进其优化发展。

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导向性。为了深刻阐述某一理论、政策、立场、观点,政治话语经常会通过概念隐喻解释说明,使抽象的意识形态内容变得生动形象、鲜活有趣;有时还兼具幽默、委婉、民族文化突出的特点,能充分发挥政治话语的思想政治教育、外交、外宣等功能,是中国特色大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优秀范本。

2.正式语境下的概念隐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党课、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主题班会、重大典礼仪式等活动目的是向学生讲述、阐释、传递、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传授理论知识,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这种语境下的话语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强,话语抽象深奥,教材话语、理论性话语比重大,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程度低,教育效果甚微。因此教育者应利用隐喻认知和表达方式,将抽象陌生的理论性话语转译为具体熟悉的描述性、经验性话语,使理论通俗易懂,传播性强。

在论证社会公平正义这些抽象概念时,习近平(2014)指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5]公平正义、人民福祉是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其内容涵盖人民权利、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规则制度等方面。青年学生在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很难真正理解这一概念,难以洞察中国在促进社会公平、人民福祉上的行为活动。通过镜子这一实体,使得源域的相关特征映射至目标域中,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方式,准确理解了本体概念和中国公平正义和民生建设。

3.非正式语境下的概念隐喻

这类语境主要包括谈心谈话、心理咨询与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个别教育,是针对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话语内容陈旧单一,与青年学生话语圈鸿沟较大,话语方式呈现单向化和灌输式;因此要运用隐喻机制将说教性话语转译为日常性话语,使受教育者喜闻乐见、常听常新。在一些批评、敏感性话语语境中,维护学生面子,达到春风化雨、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

在论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时,习近平(2014)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境界”。若想成功,必须经过三重境界:“望尽天涯路”的高远志向、“终不悔、人憔悴”的坚强毅力、勤学苦读,收获“灯火阑珊处”的果实。[6]如此诗意般的隐喻话语用到谈心谈话中,比说教、大道理灌输,话语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4.第二课堂语境的概念隐喻

第二课堂一般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内外各类学生活动,是大学生增长才干、提升素质、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个人认知同社会秩序相一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融合,塑造青年学生高尚的价值观。这类语境话语意图强烈,要避免受教育者的反感,隐喻不失为教育意图隐形化的良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充满了隐喻的智慧。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总书记提道:“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7]教育者建构了“青年是力量”这一隐喻,强调青年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中的重要角色,鼓舞当代青年树立远大抱负,发挥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隐喻话语将思想政治教育意图隐性化,使青年群体认识到自己作为中流砥柱的巨大作用,继而奋发努力、勇于奉献。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

1.转变话语思维,重视隐喻机制

体验哲学认为,概念系统的形成来自认知主体对主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经验,而隐喻是将感知体验整合、加工、推理,形成抽象概念、建构概念系统的重要工具。语言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必然受到隐喻机制的管辖。王寅(2006)认为,解释语言与体验和认知的关系,实际上就充分考虑了人的主体作用,因此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语言理论。[8]11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话语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对话语的接受和理解,这就要求教育者要转变话语思维,充分研究受教育者的体验、经历、感知和行为,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方式,构建符合他们认知的隐喻意象,输出相应的隐喻话语,走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自说自话”“自我独白”的困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2.更新话语内容,嵌入隐喻意象

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和思想性,面对多元文化思潮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威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大国话语体系,牢固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建构工作。此外,中国经典政治话语中蕴含着相当丰富、寓意深刻的隐喻,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底气十足,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根与魂,需要充分挖掘、提炼、加工、借鉴其精华,用优秀经典、传统文化洗涤学生思想和灵魂。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特色政治话语范本中,根据喻体和本体的关系,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相似性概念,可将隐喻大致分为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和可创造相似性的隐喻。[8]141前者指喻体和本体相似性高,人们很容易发现其联系;后者指喻体和本体之间毫无联系,放在一起后由推理产生了新的联系,呈现新奇的表达,更易引起听话者的兴趣,交际效果突出。如习近平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隐喻为“总开关”“总钥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比喻为“空气”;把“理想信念”隐喻为“钙”;把“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隐喻为“盐”;把“青年的价值观”隐喻为“衣服的第一粒扣子”等等。教育者要充分领悟其隐喻话语运用真谛,结合青年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文化背景,不同语境采用不同的隐喻类型,将理论抽象性话语转译为描述经验性话语,将说教性话语转译为接地气的日常性话语,增强受教育者的话语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3.提升隐喻能力,优化交往方式

隐喻能力主要包括人们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8]48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重视两者的话语能力和话语权。教育者要自觉加强隐喻建构能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植根于当代青年的生活圈、思想圈和话语圈,在尊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好“相似性隐喻”,创新“可创造相似性隐喻”,用隐喻转译包装话语内容,创造青年喜闻乐见的鲜活语言和意象,逐步缩小话语鸿沟,真正说透、打动、感化学生。作为担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受教育者,也要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树立话语自信,注重隐喻能力的培养。通过品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蕴含丰富隐喻的诗词歌赋和人文典故,以及研读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文本,提升政治素养,于细微之处发现、理解、感悟其中的概念隐喻,从而增强与教育者的话语互动,提升自身话语质量和分量。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对事物的认知、体验、文化知识背景交融发展,其深层次的隐喻机制和语言机制协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方式愈加协调、民主和平等。

猜你喜欢

隐喻话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画与理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