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新工科”发展的智能信息处理课程教学研究

2021-11-24黄钢陈佳泉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20期
关键词:新工科

黄钢 陈佳泉

摘要:1针对“新工科”建设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以物联网工程的专业必修课《智能信息处理》为例,针对专业课双语课程教学中存在语言障碍,教学内容缺乏工程项目应用导向和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课程建设改善措施。为“新工科”背景下提升专业课双语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智能信息处理;双语课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1引言

课程体系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1]。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高校教学进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人工智能作为全球科学界研究的热门领域,其发展日新月异,最新、最前沿的资料往往以英文表述,中文翻译不一定能够表达出原文的丰富内涵。因此,实施双语教学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2]。其次,由于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独立学习新专业知识的能力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必然会给毕业生带来额外的就业竞争力。

因此,针对双语课程特点,进行《智能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科学、合理的构建基于SPOC的课程教学,将书本知识和期刊论文与实际案例密切联系起来,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对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2智能信息处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人工智能领域知识更新快,优秀原版教材难以获取

在人工智能领域,当前技术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新的技术和新的应用层出不穷。经典原版教材偏重于理论知识和数学推导,而对最新的技术应用,却没有办法涉及。

2.2 课程教学中的语言障碍

由于人工智能课程中概念多、定理多,推导多,因此,在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课程中的诸多专有词汇,知识点,还要对相关知识用英语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英文定理及其推导过程比较惧怕。。

2.3课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拓展”,难以学以致用

课程讲授内容多是一些基本概念,缺乏扩展性。再则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进度,只能拼命地向学生灌输,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从而造成即使经过理论教学、实习实验的一系列训練,学生也往往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到茫然,知道它是什么,不知道它该怎么用,更加谈不上创新。

2.4 课堂教学方法“重传授、轻启发”,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

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的 “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课堂教学的方法单一,导致课堂上师生交流和沟通、启发与研讨的缺乏,忽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不能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没有设计相应的一个工程环境, 很难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以至出现“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导致毕业生就业后,用人企业只得对毕业生,从头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训。

2.5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难以体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纵观国内的双语教学的评价方式,绝大多数都是采用传统评价方式:平时作业+期中+实验+期末,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比例会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太规范化。这种评价方式的特点和弊端使得学生形成以下学习模式: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抄袭,期中考试不重视,期末考前疯狂突击抓重点。这种学习模式,使得学生感觉:学习就是为了拿分数,而不是去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综上所述,《智能信息处理》双语课堂教学存在很多方面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项目就是从现存的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基于SPOC,开拓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3课程建设措施

在对翻转课堂和SPOC进行深入了解之后,结合《智能信息处理》(双语)这门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开展基于SPOC的《智能信息处理》(双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具体阐述如下:

3.1.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选择优秀的人工智能领域外文期刊论文作为授课内容。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最新的科技前沿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如何阅读科技论文,对于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习科技论文写作。

3.2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生预先对教学核心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释疑解惑、深度研讨、组织团队学习等教学活动,这就决定了其教学大纲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有较大的差异,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分配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调整。

3.3 根据课程特点设计教学方案

具体的知识单元的教学方案上要重新进行设计,线上教学内容的安排、线上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教学质量的控制、线下教学内容的安排、线下教学过程的组织、线下教学质量的控制、线上线下教学过程的衔接等方面在教学方案中都应该具体体现。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参与线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双语教学的深度,提升教学效果。

3.4 以应用为导向,丰富教学内容

开发SPOC课程资源,搭建SPOC课程平台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建立教学内容知识单元体系,依据SPOC教学的特点将知识碎片化并重新设计编排,以基本知识点为单元拍摄,制作课程教学视频,并从现有的国内外网络课程资源中收集、整合相关视频资源作为补充。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求,制作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如教学文档、富媒体教学课件、习题库、作业库等。利用现有的网络空间和视频网站平台来搭建简易实用的SPOC课程平台,将课程资源上传,并建立有效的课程准入机制,以保障SPOC课程的小规模和限制性的特点。

3.5.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设计灵活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线上自主学习表现,线下课堂教学参与程度和综合学习效果,使学生在线上和线下教学中的表现得到全面的评价。

4总结

“新工科”建设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要 紧 密 结合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和产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智能信息处理》作为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程,构建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对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双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课堂教学举措,对其他专业双语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海生.“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价值向度与预期效果[J].湖北社会科学,2017,31(09):167-173.

[2]教育部.“新工科 ”建设复旦共识[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02):27-28

[3]教育部.“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5(02):24-25.

1文章由衢州学院教改项目(JG201909)资助

猜你喜欢

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传统计算机专业转型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非电类工科专业《电工电子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新工科形势下发动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对分理念的单片机工程项目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