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氏滚灯

2021-11-24孙丹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铁板李氏舞动

孙丹

滚灯是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钱塘江流域,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南宋时,临安为京畿之地,经常举办各种庙会活动,滚灯作为民俗节庆活动中的特色节目,十分盛行。南宋诗人范成大描述:“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可见当时滚灯演出的精彩。

今年六十多岁的老李出生于滚灯之乡,长在滚灯世家,舞了一辈子的滚灯,他满面红光,身强体壮,看起来顶多四十几岁。

李氏滚灯的发明者是老李的爷爷。

当时临安靠近钱塘江,盐业兴旺,海盗经常入侵,抢夺钱财和盐巴,乡亲们根本抵抗不了,提心吊胆的,只好到保长那里哭诉。

身为保长,有着深厚武功底子的老李爷,摸着花白胡须,脑子转得飞快。为了能与海盗抗争,他要让乡亲们强身健体,习武搏斗,但习武太枯燥乏味,时间一长,老李爷怕乡亲们坚持不了,便萌生了一个主意。

老李爷从山上竹林里砍下又长又粗的毛竹,劈成一片片的,用竹片编制成了一只空心的大圆球,球的中心装一个竹编球形小灯,有红、黑之分。红心球称“文灯”,较轻,黑心球称“武灯”,每只约八十斤重,可以争抢。灯内燃蜡烛,舞动起来,烛光飞舞,煞是好看。

老李爷将滚灯设计成大、中、小三个型号,乡亲们根据自身体力选择不同型号的滚灯。

老李爷又编排了舞动滚灯的几十种套路,亲授乡亲们。

渐渐地,舞滚灯的风气流传开了,老李爷组织村与村之间以滚灯方式作为年度竞技比武的项目。随着滚灯的流行,乡亲们不但身体强壮了,手脚也灵活起来,舞起滚灯来,那叫一个溜。

海盗的探子远远发现村民们舞动滚灯,晚间还会发出亮光,不知是啥新式武器,几次来犯,都被打得鼻青脸肿,吓得不敢再来。从此,钱塘一带的百姓就视滚灯为吉祥之物、健身之宝,世代相传。

老李他爹也喜欢舞滚灯,在民国年间经常参加当地的“元帅庙会”,是争抢“黑心”滚灯的佼佼者。后来,他组织乡里的滚灯队对付来犯的日本鬼子,鬼子以为是新式手雷,不敢冒然进村“扫荡”。抗战胜利后,老李他爹率领滚灯队参加了解放区的各类欢庆活动。

老李从小对滚灯情有独钟,继承了老一辈的技艺。

农忙时,老李一心干农活。农闲时,乡亲们喜欢喊老李到广场练上几手开开眼界。老李很乐意,穿着短裤,赤膊上阵,左一招“霸王举鼎”,右一招“金猴戲球”,再一招“旭日东升”,引得围观乡亲连声叫好。

老李面不改色,微笑着使出绝技,身体围绕着滚灯,做“虎跳”“雁旋”等动作,一连串跳、滚、爬、蹿、举、转、旋,辅以晃手、涮腰、踏步、翻身,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更绝的是,老李还能站在窄窄的高凳上,在空中表演滚灯,让人看得心惊胆战。但这种表演危险性大,摔下来,非死即伤,因此除了重大场合,老李一般不会表演,见过的人也比较少。

那年夏天的一天下午,老李在田里忙着。忽然,他瞧见远处冒着烟,便连忙放下镰刀赶过去,原来是一处农租房底层的电动车充电器电线老化,着火了。瞬间,火势凶猛地往上蹿,动作快的住户都逃下来了。“还有人吗?”老李扯着喉咙喊。只听到有人在大声哭叫,是住在顶层九楼的两个十几岁的孩童,他们的父母上班去了,他俩吓得跑到阳台上哭喊。楼道里浓烟弥漫,没有人上得去。有人打了119,这里离救援大队太远了,救援人员过来起码要半小时。情况危急,说时迟,那时快,老李一个健步从隔壁楼房跃入第一层阳台,一层层攀爬,转眼来到顶楼阳台。老李从旁边那家找来一块细长铁板,架在两个阳台两端,嘴里安慰:“别怕,老李伯来了。”接着,一招“猴子过桥”,老李飞快地来到孩童身边,张开两臂,一边夹一个,踏上铁板,屏住呼吸,一步步朝前挪动……楼底下的人屏住了呼吸,孩子的父母接到消息也赶回来了,此时正眼巴巴地望着,一个劲地抹泪。两个孩童闭紧双眼,更是大气不敢喘。

下面的人,揪着心,紧盯着在铁板上颤颤巍巍行走的老李,生怕有个闪失。火势蔓延到隔壁,整个楼层烟雾弥漫,下不去。老李走到铁板中间,示意大家闪开。然后,他又一招“鹞子翻身”,硬是从九楼的阳台翻下,稳妥妥地站在事先铺好的棉被上。惊呼声、叫好声、掌声混杂……这时,救援车来了,救援人员开始灭火。

虽然乡亲们都没见过老李在空中表演滚灯,但大家心里都佩服这老汉。李氏滚灯的确是钱塘头一家啊!

猜你喜欢

铁板李氏舞动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气相色谱法测定醇酸漆铁板表面的梭曼
指尖上舞动的“根”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锁的前世今生
用智慧舞动光能
舞动中国
铁性生熠熠 雄丽铸峥嵘——访我国著名铁板浮雕艺术大师郭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