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结构分析

2021-11-24田云刚

伦理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架构价值观

田云刚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为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提供了新的历史背景。本文试图采用结构分析的方法,考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建构上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做出的理论贡献。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逻辑生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生成的逻辑前提。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P163)。这样他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到了铸魂树人的基础工程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P41-42)。他由此进一步肯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由此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首见于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论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不久,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P36)。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赋予中国梦具体的内涵,他讲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P39)在上述中国梦的内涵中,“富强”已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幸福”作为表征人民工作生活状况的价值观念,则未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因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习近平随后多次强调了中国梦和幸福观念,指出中国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3](P40)。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2](P17)由于“伟大梦想”内含着人民幸福的价值追求,因此幸福观念也就相应地凸现出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也见于习近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论述。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1](P169)这样他就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相适应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外,将与生态领域相适应的美丽观念明确了出来。其后习近平又通过“五位一体”和“美丽中国”等的论述,多次重申了美丽观念。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P12),不仅明确和完善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而且在生态文明的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又见于习近平关于新发展理念和时代精神的论述。对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4](P537),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P639),习近平予以了坚持和发展。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P21),“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P42)。由于创新在新发展理念中居于首要的地位,改革创新精神又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这样创新观念就凸现了出来。随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了新发展理念,而且提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6](P7),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习近平还对全党提出了创新要求。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2](P67)他由此表明党在思维方式和执政能力上,必须以创新为价值导向和检验标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还见于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2013 年3 月23 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P272)他由此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表明人类社会是命运与共的有机整体。此后习近平在多个外交场合重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最显著的是2015 年9 月28 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讲话中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2017 年1 月18 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出,为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中国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P539)。他在日内瓦总部的这次演讲中,赋予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思想内涵。随后这些思想内涵又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转化为党和国家以及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等价值观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拥有了世界面向。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分析架构

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系结构,需要建立新的逻辑架构。按照已为人熟知的对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国家、社会、个人的维度提供了价值观分析的基本架构,但这种架构存在难以合理安置幸福、创新、美丽等价值观的问题,无法用于分析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超越国家界限的价值观念。因此国家、社会、个人的维度是适用于分析十八大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架构,并不完全适用于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马俊峰为价值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与多、规范性价值与实在性价值、功利性价值与超功利性价值、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等分析架构[7](P141-172),其中的一与多表明价值观有着整体建构和部分延展的逻辑空间,价值观念体系是一与多的有机统一。但这种分析架构并未提供国内和国际的价值分类,也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变化发展要求。田云刚为价值观的分析提供了历史、主体、交往、生态的四个维度[8](P304),其中的历史维度也可理解为价值观“随着社会情况和实际价值关系的运动而变动”[7](P237),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交往的维度可用于分析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价值观。但上述逻辑架构也面临如何合理安置幸福、创新、美丽以及普遍安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等价值观的问题。

上述逻辑架构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把握新时代的内涵与要求。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9](P22)价值观是客观实在的反映,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时代状况是价值观形成及其分析架构建立的最终依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于中国所处的新时代给出了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界定,在国内层面新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在国际层面新时代是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两方面相互依赖又相互贯通。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2](P2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两个大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指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6](P10)。两个大局与新发展格局的国内和国际视野,为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系结构,提供了新的和基本的逻辑架构,亦即可以把价值观划分为国内价值观和国际价值观两种类型。这种逻辑架构既能用于分析和安置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也能用于分析和安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其次,解决逻辑架构问题需要把两个大局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结合起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两个大局思想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思想,能为价值观的分析提供国内价值观和国际价值观的基本分类与逻辑架构。但这种宏观性的基本分类和逻辑架构,还存在如何进一步地安置国际和国内的多元价值观的问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2](P19)。毋庸置疑,“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综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形成整体的社会结构。在国内价值观分析的逻辑架构中,引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含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逻辑架构,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基础上,增补与生态领域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从而在国内价值观方面形成“五位一体”的价值观整体。而且,还可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内含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逻辑架构,移用过来分析两个大局中的国际大局,作为分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的逻辑架构,从而合理安置普遍安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等价值观念。

再次,解决逻辑架构问题需要把两个大局与国家、社会、个人的分类结合起来。“两个大局”和“五位一体”相结合的逻辑架构,固然能够将价值观的分析架构予以细化,用于安置国内和国际的价值观念。但“两个大局”是宏观的逻辑架构,只能提供最基本的逻辑架构。“五位一体”也具有安置能力的有限性,只能容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有关的五个方面的价值观念,与此无关或与此不直接相关的价值观念就无法安置。这就又有必要在“两个大局”的宏观视野中,融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架构,用于合理地安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内价值观。王晓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体现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内在统一”[10](P255)。利用这种国家、社会、个人的逻辑架构,不仅能在国家层面上容纳和安置与生态有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内容,而且能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容纳和安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内容。

最后,解决逻辑架构问题需要在价值观的体系构建中遵循有限多样的原则。合理的逻辑架构保证价值观体系建构的有序性和合规律性。按照马俊峰所讲的一与多的关系来看,价值观的整体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包含无限的多样性。这首先是因为价值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吸收历史上的价值观的合理养分并开出新的价值观,就会使价值观呈现出无限的多样性。其次,社会生活的领域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都有具体的价值规范,使价值观呈现出无限的多样性。然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1](P525)。价值观念的体系建构最终依赖生活的需要或时代的需要。按照生活或时代的现实性要求,价值观念体系构建能包容的多样性只能是有限的多样性。有限的多样性意味着价值观念体系的构成既要相对简洁又要相对完整。无限多样性的堆砌,既无法体现时代的显性要求,也会使人无所适从。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

用“两个大局”思想中的国内大局审视,便可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之所以有国内结构,从理论上说,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12](P320)。矛盾的共性即统一性,统一性源于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客观实在。矛盾的个性即多样性,多样性源于世界上存在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由此考察价值观,“在价值世界也存在一和多的辩证法”[7](P142)。统一性的价值观反映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反映社会生活以及人与周围事物价值联系的统一性。多样性的价值观反映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反映社会生活以及人与周围事物价值联系的多样性。因此在统一性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必然内含多样性的价值观念要素,它们相互关联地形成价值观念的体系结构。从现实上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从国家、社会、个人的层面奠定了国内价值观的基础,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得以确立的历史和逻辑前提。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发展吸纳进来,便形成了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内含国家、社会、个人的子结构。依据这种子结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首先在国家层面包含“美丽”。党的十八大在国家层面确立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发展目标,是中国走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因而是必须坚持的价值观念。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美丽观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将美丽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既符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要求,也使社会结构和文明类型足够完整。正如杨伟民所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在我国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深刻诠释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2](P371)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正是新时代的显著特征。又如陈学明所言:“资本本质上确实是与生态文明相对抗的。”[13](P61)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秉承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控制自然的批判,因此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美丽观念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在社会层面包含“创新”。党的十八大凝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需要坚持的方面。但实现这些社会目标,还需要以创新为动力。将创新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符合经济社会动能转换的新时代要求,也使社会目标与社会动力互相匹配。正如马克思所言:“对德国来说,彻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11](P1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创新精神,摆脱了黑格尔式的历史终结,朝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而具有彻底的进步性和明确的目标指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2](P18-19)。新时代形成新思想新理论,在新思想新理论的指导下解决新矛盾、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就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根本动力引领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把创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引导全社会开展科技、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再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在公民层面包含“幸福”。党的十八大凝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规范性价值,作为公民个人对国家、职业、社会、他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需要坚守的方面。但反过来还有国家、职业、社会、他人满足公民个人需要的问题,最能代表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价值规范是幸福。幸福作为“实在性价值”[7](P156),被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系,符合实现中国梦的要求,也使公民责任与公民需要相互统一。马克思指出:“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11](P4)马克思承接了启蒙运动对宗教的批判,而且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凭借生产资料私有制剥削和压迫工人,人民的现实幸福只有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14](P1004),邓小平提出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5](P373),江泽民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P279),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6](P2),习近平主张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P20),都是要谋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在新时代要化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引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要将幸福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激励人民通过劳动创造和不懈奋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还包含共享和健康等价值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中国社会发展提出了诸多价值观念,例如围绕新发展观提出了共享,围绕建设健康中国提出了健康,等等。健康是幸福的重要方面,共享因由分配的正义可归入公正,亦可因由满足人民需求归入幸福。由此考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虽然可以容纳无限的多样性,但这并不符合价值观念体系构建的简洁性和现实性要求,也忽视了一些基础价值观念对其他价值观念的包容性,因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只能重点突出有限的多样性。有限多样性的选择原则是足够,足够在历史性上意味着合乎时代要求,逻辑性上意味着含摄能力较强且涵盖的领域相对完整。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际结构

用国际大局和“五位一体”的逻辑架构进行审视,便可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际结构。由于每个国家都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项建设,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各项建设又相互依赖,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际结构,首先在经济建设领域包含“共同繁荣”。共同繁荣作为一种经济观念,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以及江泽民和胡锦涛的共同发展思想,意在消除南北差距,促进各国经济建设的共同进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3](P542)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共同繁荣既为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往提供价值引领,也为各国的经济交往提供行动指南。近些年来,尤其是次贷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孤立主义泛起,经济全球化受到责难,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在这种境况下,中国推出共同繁荣的价值观念,积极回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责难,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等,深入践行共同繁荣的发展观念,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际结构在政治层面上包含“普遍安全”。普遍安全作为一种政治观念,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要把世界局势稳定下来”[15](P50)、江泽民的“保持国际社会稳 定”[4](P566)、胡 锦 涛 的“尊 重 主 权,共 享 安全”[16](P651),意在动员全世界的力量,有效防范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为各国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习近平指出:“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3](P541-542),“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3](P542)。中国的国家安全离不开国际政治局势的稳定,国际政治局势的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尽责。普遍安全既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价值引领,也为世界各国在国际治理体系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行动指南。“9·11”事件以来,传统的非安全因素还未消失,恐怖袭击、网络攻击、电信诈骗、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等不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国家安全和公民个人安全受到严重侵犯。在这种境况下,中国推出普遍安全的价值观念,积极回应时代的要求,通过联合反恐、联合打击海盗、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深入践行普遍安全的政治观念,为维护国际政治的稳定提供了坚强柱石。

再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际结构在文化层面上包含“开放包容”。开放包容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5](P373),江泽民的“文化上应相互借鉴”[4](P567),胡锦涛的“包容互鉴”[16](P651),意在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文明之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指出:“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3](P544)。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吸收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开放包容既为中国开展与他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价值指引,也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行动指南。“9·11”事件以来,文明冲突论一度甚嚣尘上,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尖锐的文化冲突、政治冲突、军事冲突,造成国际局势剧烈动荡。在这种境况下,中国推出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念,以文明之间的包容互鉴论反对文明冲突论,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交流,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活动等方式,深入践行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念,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又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际结构在社会层面上包含“持久和平”。持久和平作为一种社会观念,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维护世界和平”[15](P105),江泽民的“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伟大事业”[4](P566),胡锦涛的“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6](P651),意在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促进人类社会长久生存和发展。习近平指出:“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3](P541)。中国社会的和平安宁离不开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国际社会的和平安宁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和尽责。持久和平既为中国化解与他国的争端提供了价值引领,也为化解国际社会中各国之间的争端提供了行动指南。“9·11”事件以来,国际上战事频发。近些年来,“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的言论也甚嚣尘上。在这种境况下,中国推出持久和平的价值观念,以倡导对话与合作的方式积极回应“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的言论,通过双边多边的对话和谈判、参与国际维和、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等方式,深入践行持久和平的价值观念,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际结构在生态层面上包含“清洁美丽”。清洁美丽作为一种生态观念,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15](P21)、江泽民的“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4](P546)、胡锦涛的“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6](P627)等生态思想,并将其运用空间拓展到国际领域,意在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3](P544)。中国的生态安全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生态安全也离不开中国。清洁美丽既为中国的生态治理提供了价值引领,也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行动指南。近年来,全球生态危机呈现加剧态势,借助生态环境约束形成的中国崩溃论和现代化不可持续论等思潮蔓延开来。在这种境况下,中国推出清洁美丽的价值观念,以加强生态治理和实现转型发展的方式回应了中国崩溃论和现代化不可持续论,通过加强江河湖海的生态治理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大力推进减贫计划,发展推广清洁能源,助力落实《巴黎协定》,宣布碳中和时间表,联合其他国家开展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等方式,深入践行清洁美丽的价值观念,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外贯通

用“两个大局”和“五位一体”的逻辑架构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和国际结构具有相通性。首先,经济领域中的富强与共同繁荣内外贯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中的富强与国际结构中的共同繁荣,都是经济领域的表征物质文明程度较高的价值观念,两者相通的现实根源就在于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与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的以邻为壑、尔虞我诈区别开来。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17](P43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内结构与国际结构中富强与共同繁荣的相互贯通还有另一层语义,即中国国内经济建设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是共同富裕,使每一个人都能富裕起来。中国在国际经济建设上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是共同繁荣,使每一个国家及其人民都能富裕起来。两者都呈现出开放性、包容性、普惠性、平衡性、共赢性的特征,从而与经济自由主义和经济霸权主义的你输我赢与赢者通吃区别开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观,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思想,其精神特质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观是中国的独特发明。

其次,政治领域中的民主与普遍安全内外贯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中的民主与国际结构中的普遍安全,都是表征政治文明程度较高的价值观念。其现实基础在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的民主法治国家,而非一些国外学者谬称的“专制国家”和“威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要求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推进民主化和法治化,克服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对人类安全构成的威胁。习近平指出:“世界的前途命运必须由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3](P52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内结构与国际结构中民主和普遍安全的相互贯通还有另一层语义,即中国实行的民主是全体人民的民主,普遍安全要求的民主是各个国家不论贫富大小强弱都有同等的民主权利。两者都具有平等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从而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区别开来,也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是超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型价值观念。

再次,文化领域中的文明与开放包容内外贯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中的文明与国际结构中的开放包容,都是表征文明程度较高的概念,都强调在坚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其现实基础在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成长为新型文明国家,并与历史虚无主义、排外主义和历史终结论区别开来。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呈现大融合大发展的状态。习近平指出:“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贵贱之分”[17](P468),“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17](P46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内结构与国际结构中文明与开放包容的相互贯通还有另外一层语义,即共同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认同文明的平等性、坚持文明的交互性,这样就与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隔阂论等区别开来,也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是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价值观念。

又次,社会领域中的和谐与持久和平内外贯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内结构中的和谐与国际结构中的持久和平,都是表征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价值观念,都强调保持社会生活的稳定,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解。其现实基础在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调节国民收入和分配,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事业,社会关系总体上走向和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人类对和平的热爱与核战争的毁灭性,使世界大战难以打起来。习近平指出:“面对日益复杂化、综合化的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17](P43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内结构与国际结构中和谐与持久和平的相互贯通还有另一层语义,即通过对话、合作、共赢等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这样就与“和平即战争”的思想和冷战思维区分开来,也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观是崇尚和谐、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

最后,生态领域中的美丽与清洁美丽内外贯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内结构中的美丽与国际结构中的清洁美丽,都是表征生态文明程度较高的价值观念,都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美的要求构造世界,实现人与自然矛盾的和解。其现实基础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行了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得到贯彻落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态主义思想在全球蓬勃兴起,生态技术不断涌现,生态保护的全球性公约已经形成。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17](P43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内结构与国际结构中美丽与清洁美丽的相互贯通还有另一层语义,即通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改造与转型升级,实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有机统一。这样就与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思想观念区别开来,也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价值观是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

结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角度并综合运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的逻辑架构进行分析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推出了幸福、美丽、创新等价值观念,为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提出了普遍安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等价值观念,在价值观上为人类贡献了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内结构与国际结构相互贯通,这种内外的贯通既有现实基础,也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追求目标。内外贯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的体系建构趋于完善成熟。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架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社会治理架构
价值观(二)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