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织锦的前世今生

2021-11-23

科学之友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卡普织锦土家

织锦,代表着中国丝织物的最高技术水平,因是用彩色金缕线织成各种花纹的织品,故而得名“织锦”。在中国数千年养蚕缫丝的历史中,织锦作为丝绸中最美丽的部分,曾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驼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船队,走遍当时的世界。这种前所未见、光彩夺目的织品,令当时的西方世界对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充满了无尽的神往。

织锦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数千年的生活创造过程中,逐渐呈现了多元化的风格。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根据各自的生产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织锦工艺。中国织锦主要有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杭州杭锦和少数民族的土家织锦、壮锦、黎锦、傣锦、侗锦、瑶锦、苗锦和爱得利斯锦等。其中,土家织锦与壮锦、黎锦、傣锦合称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

在武陵山腹地的秘境里面,土家族世代传衍了丰富的传统工艺,包括染织、刺绣、雕刻、竹编、绘画、剪纸等,而最为绚丽多彩的便是土家织锦。土家织锦俗称“打花”,又称“打花铺盖”,土家语叫“西兰卡普”,“西兰”是打花的意思,“卡普”是铺盖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西兰卡普”。

3 000多年历史积淀

土家织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3 000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作为土家族先民的古代巴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善于纺织,其“桑蚕、麻”成为贡品,因而“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华阳国志·巴志》)

秦汉时期,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所发展,称它为“凡”“布”,土家先民以“凡”“布”交纳赋税。《后汉书·西南蛮夷传》记载,“武陵蛮织绩木皮,染以草,衣裳斑斓……”三国时期,在蜀国诸葛亮“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的决策下,土家族地区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家织锦。

唐宋时期,随着土家族地区与汉族经济交流增多,土家族地區的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当时土家族的“凡”“布”,被汉人称为“溪布”“峒布”或“峒锦”。

元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土家先民用丝、棉织峒锦、峒被、峒巾,“作鹤、凤、花鸟之状”。四川秀山、酉阳、黔江以麻织“斑布”为衣。《大明一统志》载:“土民喜服五色斑衣。”西兰卡普是溪布最上乘的织锦,为朝廷贡品,图案多达400多种。它是以丝、棉、麻、毛线等为原料,一般以红、蓝、青色(黑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色棉线、丝线或者毛线作纬线,用古式木织机、挑花刀(竹、牛骨制成),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

清末民初,西兰卡普工艺进一步发展,且大量用于服饰,逐渐形成独特的织锦程序。清同治年间编修的《永定县志》也说:“土锦绩五颜经线为之,文彩斑斓可爱,使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所以又称‘筒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因战乱土家织锦趋于停止。20世纪50—60年代中期是土家织锦恢复时期,织锦生产日趋活跃,而在“文革”开始后土家织锦被列入“四旧”,织机声骤停,大量的传统图案在这一时期消亡。“文革”结束后,土家织锦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在这一时期,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挑织技艺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土家族姑娘,从小便随其母亲、姐姐操习挑织技艺,姑娘长大出嫁时,还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西兰卡普作陪嫁品,以及婚后生小孩摇篮里的小儿被面、盖裙、背袋等物,都得姑娘亲手编织,因而这种工艺得以发扬光大。

1957年,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土家织锦终于被正名,并亮相中国,逐渐走向世界。1989年,土家织锦《双阳雀》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前总统布什及夫人。

土家织锦技艺代代相传,以其高难度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视为纺织中最具价值与象征意义的文化艺术品。2005年10月,土家织锦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6月,“土家族织锦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个美丽神奇的传说

关于西兰卡普,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古代五溪之一酉溪(今酉水)河畔一个土家山寨里,有一个叫西兰的姑娘,她聪慧、勤劳、美丽,在邻近的七里八乡百里挑一。西兰从几岁起就跟着阿尼(母亲)纺纱织布。西兰心灵手巧,织的布与别人织的不一样,她将自纺、自染的多种彩线交织在一起,织成各种各样美丽的花卉、翩翩起舞的凤蝶、山清水秀的村寨,家乡的美景在西兰姑娘手里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花布,这种布就变成了锦。

有一天,西兰问寨上的百岁老人:“帕朴(爷爷),土家山寨还有什么花我没有织?”帕朴说:“还有白果花呢,因为白果花半夜开,你白天是看不见的。”西兰姑娘为织白果花每天半夜上山,一次又一次在白果树下等候观花。哪知道,西兰的举动被她心毒的查切(嫂子)发现后,在阿巴(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说西兰呃罗巴(与男人偷情)。阿巴喝醉了酒,拿着砍柴刀,直奔白果树下,不问青红皂白,将西兰活活砍死。西兰的心上人卡普哥闻讯赶来,见此惨状,抱尸嚎哭,一气之下撞树而死。

西兰和卡普殉难的鲜血飞溅到白果树上,染红了枝叶和花朵,从此,白果树白天也盛开着美丽芳香的花。后来,为了纪念西兰姑娘,土家人把土家传统手工织锦统称为西兰卡普。西兰卡普世代传承,就像土家山寨高大挺拔的白果树,根深叶茂,花繁果累。正如《一剪梅·土家织锦女》所描述的:“秋夜阿妹早起床。斜月明楼,彩线飞扬。木机声脆百花妍,万缕千梭,不在浓妆。几日阿哥回故乡?异草奇葩,嫁物织镶。西兰卡普手工精,珍品传承,情义深长。”

神奇多彩的生命图景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人民长期勤劳智慧的结晶,在传承3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浸润了无数的人间烟火,积淀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土家织锦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也是民族生活风俗的多彩画卷,永远闪耀着民族精神之光。土家织锦如今在世界舞台积极亮相,获得不少美誉,不得不提到土家织锦的硬核实力和它独具匠心的艺术特点。

通经断纬,腰裹斜织

所谓通经断纬,就是指贯穿土家织锦的经线是相通的,而纬线却可以根据需求无数次地断开,正因为这样独特的工艺手法,使得土家织锦表现空间特别大,而且风格迥异,有无数种色彩变化。

腰裹斜织,说的是土家族沿用千年的腰裹斜织机,这种纺织机器由机头、滚板、综杆、竹筘、梭罗、踩棍、滚棒、篙筒、挑子、撑子、地桩和布鸽(又称鱼儿)等组成,工艺非常复杂,无论是织机的动力,还是经线张力和纬线的打断,都需要人工来完成。

传统与古老,或许是我们对土家织锦的第一印象,但是这样传统与古老的手工技艺,却无不体现着土家织锦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种传统工艺,是现代机械加工难以复刻的,必须独具匠心,才能人工纺织出如此富含文化的织锦艺术。

图案文化,土家精粹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中的图案,选材非常广泛,传统图案就有400多种,涉及到生产生活、自然景观等很多方面,因此又被称为“高度浓缩的土家族文化”。另外,这些图案都用横线、竖线、斜线的基本线条进行造型,因为传统土家织锦的生产过程,只有图案记忆生产和图案看样生产,不留图纸,所以在制作过程中,所有图案都会遵循“对称、循环、有规律、便于记忆”的原则进行,形成了土家织锦特有的图案艺术。

自然用色,随心所欲

土家织锦的色彩,都是土家族人用植物染和矿物染获取的,是自然的颜色,同时为追求协调美观,土家织锦在色彩上常常本着“相邻两色,分冷热见深浅”的原则来搭配。在配色和用色上,土家族人从不固定,每个纺织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配色,这就导致相同图案往往会有多种不同色彩的效果,更加体现土家织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土”技艺焕发时代魅力

土家织锦在材料上追求自然,以苎麻、棉花、蚕絲作为经线和纬线,在用色上追求华丽浑厚、多姿多彩,其图纹抽象夸张,以装饰美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大气精美,有“工”而不“匠”、“艺”而不“俗”之美,充满了民族的神秘与人文魅力。这种特征,再搭配上数百种变化的图案,让土家织锦大放异彩,远销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重现了往昔的荣光。

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时代变迁赋予传统生活用品新的生机和内涵,西兰卡普从千家万户的吊脚楼里走出来,面向广阔的大市场,逐步走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销售经营。如今,西兰卡普不仅是最好的生活用品、装饰物品、珍藏品,还是国内外游客最喜爱的旅游纪念品和最珍贵的馈赠礼品。

土家织锦是土家人的一部无字史诗,是土家人的精神图腾。千年史诗,西兰卡普,作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之一,土家织锦用实力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受到世人的喜爱,尽管过去了上千年,承载着土家族儿女的民族记忆和玲珑匠心的土家织锦仍然在延续着,向世界昭示着土家织锦的强大生命力,将继续编织出新的历史,无愧于非遗之名!

猜你喜欢

卡普织锦土家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传承
阿妹回踩了我的脚
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
送走一只狗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西兰卡普之恋
卡普与卡普(①初来乍到)
风情风光都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