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研究

2021-11-23杨亚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9期
关键词:关怀民办高校党组织

文/杨亚

近年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产业稳步增长,从学校数量来看,2012年~2019年,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学校逐年增加,截至2019年,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共有757所,占全国高校的28%以上。党建是一切工作的基石,民办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高校共同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党建领航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党建工作的内容宽泛、内涵丰富,而基于党员服务意识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制机制建设,对新时代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提升以及民办高校自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的价值意蕴

关心和爱护党员,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新形势下增强党的凝聚力、激发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的迫切需要[2]。相较于党建工作传统印象中的“严肃”标签,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现的是一种人性化温暖,是党建工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新时代的民办高校,更应意识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在学校各项事务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是提升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的重要一环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高校党建工作历史和基础相对薄弱,关乎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为了推动党建工作质量更上台阶,真正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融合,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党员教育监督和管理的同时,有必要在党内开展基于党员服务意识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通过激励关怀帮扶的实施,扮演好其在党建过程中的润滑剂和助推剂的角色,不断完善党建工作体系,丰富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二)是增进民办高校党员认同感归属感的有效举措

凝聚和服务党员师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民办高校管理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的科学建设,是对“人性化”概念的有效体现,通过“有温度”的关怀帮扶,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增强党员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消解民办高校师生传统的不稳定感,有利于党内和谐稳定,增强党员师生凝聚力,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三)是尊重民办高校党员主体地位的直接体现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应有权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是党内民主政治建设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尤其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变性、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不平衡性的特征明显增加,而民办高校的师生,其价值多元化、个人主体意识更为突出,建立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真正从党员自身生存发展角度出发,是符合师生实际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的有效举措。

二、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的问题探析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方面也进行了初步建设。首先,领导体制不同,民办高校在领导体制上实行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区别于公办高校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次,经费来源渠道、保障力度不同;再次,党组织作用不同。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区别于公办高校党组织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最后,党建工作实际情况不同。民办高校建校时间较短,党建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党建工作制度机制不够健全,党组织机构设置存在不够到位的情况,党务工作队伍也存在不够稳定的情况,党员数量较少且流动性较大等,这些都使民办高校党建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一)重视程度不够

受办学特征和性质影响,民办高校负责人政治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民办高校对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甚至有的将党建工作弱化边缘化,没有真正认识到党建工作的意义,是部分民办高校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推进迟缓的重要原因。另外,部分民办高校在推进党建工作落实上,更加侧重于党员的教育管理,更多强调党员义务,存在应付、完成任务的思想,对于需要整体谋划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思考和认识相对欠缺。

(二)存在认识误区

对党建工作的深入认识不够,主要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种错误认识是认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可有可无,是否推进以及推进好坏并不影响党建工作整体大局;另一种错误认识是“党员不应该享受服务”,简单地把党员服务与党内特权混淆,其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直接体现,是保障党员权利的有效途径。

(三)方式方法陈旧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社会变革进一步深化,受各种因素的冲击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追求变得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民办高校教师思想波动更为剧烈。而部分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开展仍停留在过去,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灵活的特点,缺乏主动创新的思维意识,具体表现为方式方法单一、内容比较陈旧、载体不合时宜等[3]。没有从民办高校党员自身的发展和实际需求出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党员群众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行动应有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对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机制上,相应的顶层设计和科学构建较为欠缺,应付式和零散状推进工作情况较为常见。另外,现有的制度措施对师生党员出现问题的过程跟踪和反应灵敏度不够,关怀帮扶理念仍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思维,没有深入思考如何根据民办高校发展和党建工作的规律,将激励关怀帮扶融入师生日常工作学习中。

(五)保障力度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由于特殊性,资金渠道相对单一,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所需要的资金保障相对不充分,有的经费相对不足或者仅仅能保障常规经费使用,对拓展创新性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经费较为欠缺;与此对应,从事党建的专门人才队伍和党务人员较为缺乏,人才队伍保障不足,党务工作者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对创造性深入性开展党建工作、提高党建工作质量的思考较为欠缺;在机制保障方面,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党员个人的发展,以及党内晋升等体制方面建设不完善,党内关怀帮扶的深度和细致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的路径优化

针对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民办高校需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最优解决办法,以充分发挥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在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对激励关怀帮扶意义的认识

要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对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制机制的认识,提高民办高校领导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其充分意识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是党建工作和学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转变民办高校“轻党建、重业务”“党员服务可有可无”等错误的传统认知,通过党内激励关怀制度的推进,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展现出党建工作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有效弥补民办高校教职员工天然不稳定感的缝隙,增强党员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不断建立完善有效的体制机制

要不断加强对民办高校和党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充分抓住民办高校独特办学特点,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长效机制,制定关怀帮扶具体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使机制与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深度融合、同步推进,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立体系统,扩大激励关怀帮扶内容的覆盖面,丰富关怀帮扶的载体,形成“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生活上帮扶”的全方位帮扶体系。要构建完善激励、关怀和帮扶各项子系统,如党内公开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困难师生帮扶制度、走访慰问制度等。要注重将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同步纳入规划,变“临时帮扶”为长效化日常化关怀,由出现问题后的“被动关怀”转向提前全过程全方位主动参与党员个人成长。

(三)契合实际创新方式方法

要根据学院实际特色创造性开展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将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推动学校中心工作发展的动能。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广大师生党员的新期待。如在学习关怀上,针对民办高校师生党员自身的特点,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学习培训,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提供提高政治性的理论知识,又要从满足他们需要和成长的实际出发,选择丰富多彩、乐于接受的内容,例如,文化艺术、职业发展、专业技巧等;在学习载体上,要随着人们习惯的改变而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和移动端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切实从尊重民办高校师生党员主体地位出发,想师生党员所想、思师生党员所需,从而创造性地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怀帮扶措施。

(四)切实加大保障投入力度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需要资金的基本保障,学校要创造条件,拓宽更多资金渠道,提前做好规划布局,并将相关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同时要着力打造一支熟知党建工作和民办高校办学特点的优秀专业党务干部队伍,加大对队伍素质水平的培训,增强其整体党性意识和党建业务水平,为扎实创新性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各项工作提供人力支撑;另外,要理顺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个人发展和党内晋升等各项机制,为师生党员提供宽广平台和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关怀民办高校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