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型资助视角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帮扶研究

2021-11-23沈泽竑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9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

文/沈泽竑

就业是民生之本。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就业帮扶问题始终被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当前,单一的经济扶持已经不能满足贫困生个人发展乃至社会发展需要。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注重主体参与的发展型资助模式,探索贫困生就业帮扶新理念和新方法,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提升就业帮扶工作的质量[1]。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困境

(一)帮扶缺乏持续性

部分学校仅在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给予学生就业帮扶,仅考虑毕业生当前就业率,未持续追踪学生实际就业情况,难以保证学生就业质量。

(二)帮扶缺乏针对性

贫困生在生理、心理、家庭生长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多数高校无法根据贫困生的特殊发展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三)帮扶缺乏系统性

目前,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的开展,政府、企业、学校各项帮扶措施独立运作,缺少具体可行的帮扶体系,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以及资源的有效整合,导致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无法有效实施,甚至导致就业资源浪费、政策不落地等问题出现[2]。

二、发展型资助特征与意义分析

发展型资助是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依据资助工作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形成的资助模式。在为贫困生提供学习、生活所需物质保障前提下,帮助贫困生学习。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化需求基础上,促进贫困生在专业技能、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一)发展型资助特征

1.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激励

传统的救济型、保障型资助为贫困生提供必要物质援助,而可量化、有形资助,只能暂时解决贫困生生存问题。发展型资助在提供物质保障同时,深入了解和掌握贫困生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状况,充分给予其所需关怀和温暖,通过精神激励使其自立自强,使帮扶工作更有温度和深度。

2.着眼于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发展型资助将贫困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作为一切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多样化的帮扶措施、因人施策,指导其结合自身实际规划人生,提升能力,助力成长成才。

3.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

发展型资助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贫困生主体参与性,充分发挥受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主动融入帮扶中。将帮扶方式由以往的单向输出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式,真正发挥资助的“造血”功能。

4.强调全方位、可持续的帮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型资助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将精准帮扶贯穿于贫困生成长的始终,通过人格塑造、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等全方位的指导,使其真正实现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二)发展型资助视角下开展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帮扶

发展型资助注重贫困生的未来发展,通过一系列符合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帮扶策略,帮助高职院校贫困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充分激发其就业信心,提升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从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充分彰显和发挥发展型资助的育人功能,既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也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发展型资助的理念对高职院校进一步建立健全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机制,提升就业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就业帮扶具有重要意义[3]。

三、发展型资助视域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帮扶实现途径

(一)加强价值观引领,培养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康人格,坚定就业决心

首先,高校应教育和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扶贫先扶志,挖掘贫困生励志典型,通过入学教育、暖冬行动、励志故事分享会等,鼓励贫困生自立自强,让其意识贫困是暂时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带着目标和憧憬投入大学生活。通过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常态化,通过诚信讲座、志愿服务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增强贫困生增强诚信意识,以及感恩、回报社会的主动性。

其次,增强就业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积极发挥朋辈力量,形成示范效应,邀请优秀贫困毕业生返校参加校友论坛和先进事迹报告会,借助他们扎根基层踏实工作、自主创业回报社会的真实事迹,感召贫困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将小我融入大我,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将青春和热血播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最后,构建心理健康协同帮扶机制,健全人格。高校资助中心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帮扶机制,心理健康中心组织心理普测,掌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态,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并根据个人基本情况定制心理帮扶方案,做好预防工作;通过心理打卡等方式,动态监测贫困生心理、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疏导,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自卑等心理;积极开展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贫困生提升就业所需的社会交际能力,在体验中掌握心理调适、情绪控制的方法,提升抗压能力。另外,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帮扶专业教师团队,将资助中心有形的物质资助与心理健康中心无形的心理帮扶有机结合,为贫困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立足发展需求,分阶段分层次持续指导帮扶,树立就业恒心

有效利用信息化系统,彻底摸排调查,掌握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经济情况等,精准定位帮扶对象,建立“一生一档案”,确保帮扶全覆盖,这是开展就业帮扶工作的基础。形成上下联动的多级数据管理体系,监测动态数据,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制定“一生一策”的个性化、差异化帮扶举措,是实现精准有效帮扶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将就业帮扶工作贯穿于贫困生大学生活始终,从贫困生实际出发,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形成全程和全方位的就业帮扶体系,提升就业帮扶质量。

高校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划分成不同阶段,其中,大一上学期,着重专业认知教育,指导其生涯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大一下学期,着重专业理论学习,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自己职业定位;大二上学期,磨炼专业技能,鼓励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提升综合能力;大二下学期,根据学生职业定位分类指导,针对就业学生,引导其参加各类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组织开展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就业比赛,邀请企业导师进行职场适应力提升专项培训;针对创业学生,鼓励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激发灵感。同时,为其提供专人指导和物质支持;针对升学学生,开设经验交流会和专业指导,提升学习动力;大三顶岗实习期间,定期进行顶岗实习情况调研,了解贫困生实际状况,与学生实习单位负责人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实习表现,及时给予帮扶和指导。

在贫困生毕业后的至少1年~2年持续跟踪调查就业情况,详细了解工作满意度、薪资待遇情况等,持续关心其家庭经济状况,使贫困生始终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温暖。对长期无法就业或者失业的贫困生,积极对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政府做好兜底帮扶,根据个人意愿推荐一些公益性、临时性岗位,保障实现暂时就业,有一定经济收入来源。

(三)整合教学资源,提升综合素质,搭建实践平台,增强就业信心

联合校企合作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设多样化、个性化的能力,提升系列课程和训练营,无论是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比较薄弱的同学,还是缺乏面试技巧、想要掌握职场礼仪的同学,可根据自己所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此外,积极组织贫困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人的沟通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勤工助学是帮助贫困生自立自强、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帮扶途径。勤工助学在帮助贫困生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为提升个人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机会。进一步改进勤工助学工作,应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在保证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基础上,充分挖掘校企合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符合学生实际的校外勤工助学机会;在岗位安排上,尽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及个人兴趣爱好,以就业为导向,使贫困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实践锻炼,从而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在工作内容上,提高工作质量,使贫困生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四、结语

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始终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推进发展型资助,对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实现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广大高职院校应明确主体责任和使命担当,立足贫困生发展需求,构建完善的就业帮扶体系。要因人施策、加强主体参与、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帮扶合力,为贫困生高质量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